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有一段因缘的。

  在南北朝时代,大约是在五胡十六国的末年,有一个名曰北凉的小国,国王沮渠蒙逊生病,病得很严重。当时有位翻译《涅槃经》的三藏法师昙无谶,对佛教徒说:「你们的国王得的是业障病,不是医药能奏效的。你们应该念《妙法莲华经》中的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〉,为他回向,会有效的。」因为沮渠蒙逊病的很严重,看了很多医生都无效,大家都认为没有希望了。现在忽然间,昙无谶尊者有这样的好办法,北凉的大臣就报告沮渠蒙逊,于是大家一齐念〈普门品〉为他回向。果然,他的病痛好了!所以,国王与当时的人都愿意念〈普门品〉,从此以后就特别把〈普门品〉流通出来。有很多很多人都欢喜念诵,原因在此。

  很多人欢喜念观世音菩萨、礼拜观世音菩萨、求观世音菩萨,就是因为读〈普门品〉的关系。又因为读了〈普门品〉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,得了很多的灵验,所以愈流传愈广,这也是〈普门品〉特别流通的原因。

  陆、译者简介

  「姚秦」,是中国南北朝时代的一个国名。在这里提到姚秦,是表示翻译经典的时期。鸠摩罗什法师是姚秦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来到长安的。在佛教史上看,很多梵僧到中国来翻译经典都比较容易,不需要派军队,只有鸠摩罗什法师来到中国是很难很难的。最初是苻秦的国王苻坚,听说鸠摩罗什法师的大名,生欢喜心,派遣将军吕光,带着七万大军到龟兹国去请他来。吕光请他来到凉州时(今之兰州),苻坚已经被人杀死,所以吕光就在凉州独立了。

  苻坚是被部下姚苌所杀,因为苻坚组织百万大军,讨伐东晋失败,部下姚苌造反杀死苻坚,并在长安独立。姚苌死后,儿子姚兴继承帝位,派兵到凉州,也是经过战争,才把鸠摩罗什法师再请到中国来。所以,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翻译经典,似乎比其它的三藏法师困难。

  「龟兹国」,位于现在中国新疆省的库车县,是鸠摩罗什法师的祖国。

  「三藏法师」,是对译经法师的尊称。从《高僧传》上看,凡是翻译经典的人都称之为三藏法师。「三藏」就是经律论。经,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佛法;律,是佛组织僧团所制定的戒律。这两部分都是佛说的。论,是佛弟子解释经、律写出来的著作,合起来叫做三藏。「藏」,就是文中有义,文句里含藏着道理;义中也有文,故名为「藏」。

  「法师」,法,是指经律论的法;以法为师,所以称之为法师。或者以佛法来教导人,也称之为法师。这里是赞叹鸠摩罗什这位大德,故称他为三藏法师。

  「鸠摩罗什」,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?他的父亲叫鸠摩罗炎,母亲叫耆婆;他出生之后,就把父亲和母亲的名字合起来作名,所以是「鸠摩罗什耆婆」,也叫「鸠摩罗什婆」,略去婆字,就叫做鸠摩罗什。「鸠摩罗」翻成中文是「童」,「耆婆」译为「寿」,合称「童寿」。这部《法华经‧普门品》是他翻译的,所以叫做「鸠摩罗什译」。

  据古人的考察,鸠摩罗什是根据龟兹文翻译这部《法华经》的。因为印度梵文的《法华经》传到龟兹国去,译成龟兹文,罗什法师就根据龟兹文翻译成中国的汉文。另外还有两种汉文的《法华经》,依古人的考察,说那是根据梵本翻译的。

 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中印度人。中印度的国君想聘他为相,但他不愿为相,便离开中印度而到龟兹国。龟兹国王感觉此人不好名利很难得,所以非常欢迎他。龟兹国王的妹妹耆婆,看见鸠摩罗炎也很欢喜,于是就嫁给他,生下了鸠摩罗什。

  耆婆生了鸠摩罗什以后,想要出家做比丘尼,但是鸠摩罗炎反对,所以就没有出家,后来又生了一个弟弟。等生了弟弟以后,耆婆决定要出家,鸠摩罗炎还是反对,她就绝食七天。鸠摩罗炎见她这么坚定,就同意了。耆婆出家的时候,鸠摩罗什年纪有七岁,也随着母亲一起出家。

  出家以后,鸠摩罗什是学习阿毗昙论与《阿含经》的。有一次,他母亲带他从罽宾国回到娑罗国(位于今之新疆)。这时娑罗国正好有一位大乘佛教的学者,原来是一位王子,后出家为比丘,叫须利耶苏摩,才华非常高。当时,鸠摩罗什年纪很轻,约十一、二岁左右。他对鸠摩罗什讲大乘佛法的道理,罗什法师不能接受,常与他辩论。最后,鸠摩罗什法师感到大乘佛法是究竟圆满的,于是回小向大,成为大乘佛教的一名菩萨行者。他说:「我以前学习小乘佛法,譬如人不认识黄金,而认为鋀石很微妙,是最好的!」

  回小向大之后,鸠摩罗什法师开始研读大乘经论,他的智慧更加增长,有了很高深的境界。当他回到祖国以后,常常讲解大乘经论,名望愈来愈高。而他的母亲出家以后得了初果,后来得到二果,就离开了龟兹国到印度去;最后有消息传回来,说她已经成为三果圣人了。

  姚兴把鸠摩罗什请到长安后,就开始翻译大乘经论,合计共三百多卷,对当时中国佛教影响非常大。因为,在罗什法师以前,翻译经论的人汉文造诣不太好,所以翻译得词不达意,读起来不容易明白。在西晋的时候,道安法师常常讲《放光般若经》,但是有的地方看不懂,只好念念文就算了,于是他发愿要求生弥勒内院,去请问弥勒菩萨。鸠摩罗什法师来了之后,他所翻译的经论,文义非常流畅,令当时的佛教徒皆大欢喜。他翻译的《维摩诘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,虽然后来都有其它的译经大德又重新翻译过,但是直到现在,我们汉文佛教徒大部份还是读诵受持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论,可见他是非常地受我们中国人的欢迎,他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真是非常大!现在这部《法华经‧普门品》也是他翻译的,所以说是「鸠摩罗什译」。

  普门品讲记.一

  柒、正释经文二

  前面说过,〈普门品〉分两大段:第一段问答,是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?第二段问答,是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?也就是「普门」的意思。

  甲一、两番问答二 乙一、长行二 丙一、观音得名所以二 丁一、无尽意问

  尔时,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合掌向佛而作是言:「世尊!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?」

  第一段一开始,先是无尽意菩萨请问。

  「尔时」,就是那个时候。是什么时候呢?〈普门品〉是《法华经》的第二十五品,第二十四品是〈妙音菩萨来往品〉,所以「尔时」应该是指佛说〈妙音菩萨来往品〉结束的时候。或者,也可以说是〈普门品〉利益当时和后世佛教徒的时机到了,所以就有因缘来发起这件事。

  妙音菩萨是东方世界的菩萨;而观世音菩萨住在阿弥陀佛国,位于娑婆世界的西方,是西方世界的菩萨。前面听〈妙音菩萨来往品〉的人得无生法忍、得法华三昧、得大利益,那是东方世界的菩萨,来利益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,这个法门说完了。现在,西方世界的菩萨,来利益我们这个世界的因缘成熟了,所以说「尔时」。

  「无尽意菩萨」是一位菩萨的名称。有一部经叫《无尽意菩萨经》,又翻译成《无尽慧菩萨经》。在经上说:娑婆世界的东方有不眴世界,那个世界有佛名普贤如来,无尽意菩萨是普贤如来的大弟子。「无尽意」是什么意思呢?《无尽意菩萨经》云,由于菩萨的慈悲心无穷无尽,所以叫做无尽意。就是他有大悲心,能够以六波罗蜜、四摄法门去广度一切众生;如果一切众生没有度尽、没有得大解脱的话,他的慈悲心是不能尽的,故曰「无尽意」。当然,慈悲心无穷无尽,智慧也是无穷无尽。

  「即从座起」,无尽意菩萨从东方不眴世界,到娑婆世界来听释迦牟尼佛说《法华经》。现在,说完了〈妙音菩萨来往品〉,他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,提出一个问题。

  「即从座起」,依字面上来说,就是原来是坐着听释迦牟尼佛说法,现在因为有问题请问佛,就从座位站起来。这很容易明白。但是,我们中国的古德常常用佛法的深义去解释,那么这就另有意思了。

  《法华经》的〈法师品〉,说到以「诸法空为座」,实在就是说一切佛教徒的内心,应该安住在一切法空上,好像我们坐在座位似的。这正好和《金刚经》说的意思一样: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」

  现在这位菩萨即从座起,意思就是不着于诸法空。如果着于空就不能广度众生,不着于空才能从空出假;不着于空、也不着于有,这样才能去度化一切众生,有这样的意味在里面。

  「偏袒右肩」,这是印度人的一种礼貌。当他坐在那里,还没有起座的时候,左肩、右肩都是有衣服覆盖的,站起来以后,就把右肩袒露出来,这是表示恭敬的意思。

  如果深一层解释:菩萨的左肩没有袒露,你看不见;右肩袒露,你能看得见,这表示菩萨的两种智慧。左肩没有袒露,表示真实的智慧。真实的智慧同第一义谛是相应的,与第一义谛相应的境界是没有名言相的,是不可以见、闻、觉、知的境界。右肩袒露,表示菩萨方便的智慧。指菩萨化导众生时,一定要有名——有言语、有名字,演说、表示佛法的真理,这样才能与所教导的众生连系起来,众生也才能明白什么是佛法。所以,袒露右肩是这样的意思。

  「合掌向佛」,不合掌时,表示一个人心里面散乱,东想西想,不是一心不乱的境界;手掌合在一起,则表示一心不乱。也有人解释:我们的掌一共有十个指头,合拢在一起放在胸前,十指就是表示十法界;而合掌当胸,则表示十法界在一念心里、十法界不离一念心,因为十法界都是由心创造的。这样解释也是很好!

  「而作是言」,前边从座起、偏袒右肩、合掌,都是身体上表示出来的一种礼貌;「而作是言」是口业──他说话了。

  「世尊!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?」「世尊」是无尽意菩萨对佛的尊称。佛是有道德的人,为世、出世间一切圣人所尊敬,所以叫世尊。「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?」他提出这么一个问题: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理由名之为观世音的呢?

  无尽意菩萨…

《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