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得了圣位的大菩萨,应该知道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;但是,他还要提出这个问题,是为不明白的人请问的。在法会大众中还有人不知道,借着请问这个问题,由佛的回答,能利益当时和后代无量无边的众生。这样说来,他是为利益众生而请问的。
其次,菩萨欢喜赞叹人家的功德,所以,请问这个问题,表示是要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。我们世间的人,也有些人是隐恶而扬善,对于他人有什么优点,愿意提出来加以赞叹,他人有任何缺点,把它隐藏起。但是,也有人专挑别人的毛病:你有什么缺点,我就说出来羞辱你;你有什么道德,则隐藏起来。然而,这些大菩萨不如此!他们都是欢喜赞叹佛、菩萨的功德的。所以,无尽意菩萨向佛请问:「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?」
经上说,在无量劫前,有宝藏佛出现世间。当时转轮圣王的长子,供养宝藏佛及宝藏佛的弟子三个月。然后,太子向宝藏佛发愿说:「我要行菩萨道,广度众生,若有众生能念我的名号,为我的天眼所见、天耳所闻,我若不能令他解脱苦难的话,我不成佛!」宝藏佛觉得这真是非常难得的大愿,因此为他取名为「观世音」。但是,在〈普门品〉文中没有说到过去的事,只说现在的种种救护众生的因缘与功德,名为「观世音」。
丁二、佛答三 戊一、总答寻声救苦
佛告无尽意菩萨:「善男子!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,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。
这是释迦牟尼佛回答无尽意菩萨的问题。这一段是总答,总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,寻声救苦。下文是别答,就是一一地、详细地回答无尽意菩萨所问的问题。
「佛告无尽意菩萨:善男子」:释迦牟尼佛称无尽意菩萨为「善男子」。通常我们称一个人为善人时,就是赞叹他是好人。怎么样叫做好人呢?他爱护一切人、不害人,那就可以称之为善。但是,这样说还不太明白;因为,当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,都是没有害人之心的,应该都是很良善的,那么都可以称之为善男子、善女人了。然而,这里所说的善,不应该只是这样解释。该怎么说呢?就是在利害冲突、对这个人有伤害的时候,他仍然有善良的慈悲心。你伤害他、毁辱他,他对你还是有好心肠,那就可以名之为善了。
譬如,在家的佛教徒受持三皈五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这五戒是什么意思呢?在佛法里面说,就是对一切人要有慈悲心──我不去杀害他、也不偷盗他的财物,我要爱护他、不伤害他。孔子也说: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,自己不欢喜的事情,我不能把它送给别人。我不欢喜别人把我的财富夺走、偷走,那我也不要去偷、不要去抢夺别人的财富。我爱惜自己的生命,别人也是爱他的生命的,所以我不欢喜别人杀害我,我也不应该杀害别人。这与五戒的含义相同。所以,不只是在平常的时候不杀生、不偷盗,而是对我有利、或对我有害的时候,我一直能保持好心肠,那才可以名之为善男子了。
现在,佛称赞无尽意菩萨为善男子。当然,无尽意菩萨的程度是非常高的,还不止于刚才说的这种善,而是更高深的境界了。
「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」,这是观世音菩萨救护的对象,有无量百千万亿这么多的众生。「众」就是多,很多的「生」。这是什么意思?无始劫以来(在佛法里面说,就是没有开始的一天,向前推溯总是推求不到开端,所以叫做无始),从久远久远以来,我们生了又死、死了又生,生命一次又一次在六道里面轮回,有很多的生、同时也有很多的死,所以叫做众生,但是不说「众死」。
其实,有生就有死,但说生而不说死,这里面是有原因的。如果死了以后不再生,那只有阿罗汉才可以。因为,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,他在六道中不会再有生命,不再轮回于六道,也就是死了而不再生。若死了还生,那是凡夫的事情,凡夫是死了还要再生的。因为,我们有很多很多的烦恼,这烦恼使令很多很多的罪业发生作用,死了以后还要再生,因此称之为众生。说得明白一点,一切的凡夫,也就是一切的苦恼人。这些苦恼人有多少呢?有无量百千万亿那么多!
「受诸苦恼」,是遭遇到很多苦恼的事情。佛法说,三恶道众生的苦恼是很多很多的,他们很难念观世音菩萨名号。原因是什么?因为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世界的众生,他们的身体有很大的问题与苦恼,他那一念灵明的心被苦所困扰,所以很难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,念不来!
我们可以想一想:若有严重病痛的时候,我们还能不能念观世音菩萨名号?以人的境界来说,如果有严重的病痛,这个病痛扰乱你的心,你要念观世音菩萨,是很难念上来的!除非平时没有病痛的时候,就能常常地静坐,有戒、定、慧的功德,重病来时,还能心有余力、很从容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,或者是念经、念咒。若平常的修行不够,有严重的病痛时,念菩萨名号是有困难的。所以,这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的境界,很难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。
天上的人呢?天人的快乐太厉害!欲界天的五欲乐胜过人间,特别地迷惑人,他们总是享受欲乐,很难拿出时间修学佛法。色界天以上的众生有高深的禅定,他们感觉到这样就很好了,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做什么?因此,也是不容易!所以,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成佛,就是因为人容易接受佛的教化。如果在人间的人,信佛而能够栽培多少善根,他生到天上时,也还可以信佛、接受佛法的教化。倘若是不信佛的人,生到天上去就不容易信佛。
所以,「受诸苦恼」应该是普遍一切众生说,但这里主要还是指人说的。人世间的苦恼是很多很多的;人衰老了,或者有病痛,或者死亡,或是爱别离、怨憎会苦等,都是苦恼!
「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」,我们人世间的人,如果平常完全不信佛,等到苦恼来时,虽然也可能有善知识、有好朋友来告诉你要念观世音菩萨,但这是少数。如果,能在平常听善知识的宣扬,或者是从经书上看见,知道有一位观世音菩萨,他的广大灵感能寻声救苦,于是你就一心称名——或者受诸苦恼的时候一心称名,或者没有受诸苦恼时一心称名。那么,当你受诸苦恼时,也能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,苦恼问题就解决了。
「一心称名」就是专一其心,心不散乱的意思。你心里面能够很诚恳、一心不乱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,前念后念相续不断、没有其它的妄想掺杂在里边。
「观世音菩萨,实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」,若能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,而观世音菩萨实时地在你称念名号的时候,观你称名的音声,使你所受的苦恼「皆得解脱」,就免离了一切的苦恼,得大安乐!
我们凡夫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发生作用的范围是很小的;太遥远的,我们看不见也听不见。而观世音菩萨是法性身,他和一切众生没有远近的分别(这在后文可以看出来),十方世界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众生对观世音菩萨有所求的时候,观世音菩萨能同时救护一切众生,这是不可思议境界,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想象的。
然而,也有些人念观世音菩萨名号,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,但是没能得解脱。这应该怎么解释呢?那是你没能一心称名、没能一心不乱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关系。如果你能够一心不乱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,就会皆得解脱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,我们受诸苦恼,是因为我们有罪业,造了杀害生命、说谎骗人等杀、盗、淫、妄各式各样的罪过,或者说是十种恶业、种种的恶事。我们的罪业大概地说,分成两类:
一是定业。我们在造罪时,明明白白地去做这件事,做成功了,心里还很欢喜,那这件罪过就是定业。是决定要受果报的!
二是不定业。如果造罪业的时候,心里不欢喜,但还是勉勉强强地做完了,又生后悔,这个罪业就不一定得果报,称为不定业。
若造的是不定业,虽不一定得果报,可是也不一定不得果报;当得果报的时候,能念观世音菩萨名号,就容易得解脱!若造的是定业,当定业发生作用、受诸苦恼的时候,念观世音菩萨就难一点,也就是不容易得解脱!所谓不容易得解脱,就是你不容易一心称名;既不容易一心称名,也就不容易得解脱,可以这么解释。
这件事我们说得浅一点,不要说得太深。譬如我们信佛的人,买花、买生果供养佛菩萨,向佛菩萨祈求平安,保护我的儿、我的女怎么怎么好……。我们想一想,这种情形如同我们有了困难,就送红封、送礼物给正在政府做官的朋友,对他说:「请你帮帮我的忙!」这意思差不多是相同的。而我们人世间的凡夫有贪心、有瞋心,他得到利益的时候,就可能随顺你做这些事情,满你的愿。但是,佛、观世音菩萨是圣人,不会因为你买个生果给他,心里欢喜了就帮你忙,和我们凡夫不同。这样说,当我们向菩萨有所求时,既不用上香,也不要买花、果供养,就这么向菩萨有所求,这样好吗?其实,也不是这么说。
这其中的道理,可以分两方面说。一方面是我们凡夫的内心污浊,这个灵明的心,在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上活动,不是贪,就是瞋、痴,乃至疑惑、高慢,种种的烦恼缠扰其心。当我们想拜菩萨、拜佛,去见佛菩萨时,我们的心还是很污浊、很污秽,和佛菩萨距离很远很远的。这样的情形,你想求佛菩萨帮忙,转变你受诸苦恼的遭遇,很不容易啊!
第二、我们是因为有罪而受诸苦恼,这是有因就有果。佛菩萨难道不讲究因果吗?你有罪而叫你不受报,佛菩萨有这种力量吗?「好!你做很多恶,不要紧!我能教你不受报。到时候,你给我买点生果、香花,我就让你不受苦!」佛菩萨会说这种话吗?若是观世音菩萨这样讲话,就等于叫我们造罪了,那么这个恶人会说:「好啊!那我就造罪,反正到时候我一念观世音菩萨就不受报了!」可以这样吗?
所以,我们要想一想,经文是说:我们念观世音菩萨,能使诸苦恼皆得解脱;但是,这里面不是那么简单的!那应…
《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