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门品讲记
目录
前言
释经题
本经大意
本品大意
牒释品题-观世音菩萨普门品
流通因缘
译者简介
正文-壹
普门品讲记.一
普门品讲记.二
普门品讲记.三
普门品讲记.四
普门品讲记.五
普门品讲记.六
普门品讲记.七
普门品讲记.八
普门品讲记.九
普门品讲记.十
正文-贰
普门品讲记.十一
普门品讲记.十二
普门品讲记.十三
普门品讲记.十四
普门品讲记.十五
普门品讲记.十六
普门品讲记.十七
普门品讲记.十八
普门品讲记.十九
普门品讲记.二十
正文-参
普门品讲记.二十一
普门品讲记.二十二
普门品讲记.二十三
附录
上玅下境老和尚生平简介
出版后记
妙法莲华经‧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
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
壹、释经题
檀禅长老、惟严上人、诸山长老、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、各位法友:
今天是非常吉祥的日子,我们大家在檀禅长老、惟严上人的慈悲护念之中,在这里集会共同学习《妙法莲华经‧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,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因为,今天的世界多灾多难、多诸苦恼,我们如果不向观世音菩萨求救护,要向谁求救护呢?所以,学习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〉是很适合的。
首先,解释经的题目及大意,其次解释品的大意及题目,再解释流通因缘和翻译的人,最后解释正文。
经的题目是《妙法莲华经》。我先解释「法」字,然后再解释「妙」字。「法」有摄持之「持」的意思。持,就是保持不变,抓得住、不失掉。失掉,就是变化了的意思,所以持是「不变不失」之意。
这样解释「法」字,是按什么意思说的呢?我们归依三宝时说: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。这里所说的法,就是归依法的法,指一切圣人、一切佛所证悟的涅槃。而证悟了涅槃的不生不灭的真理之后,是不会再失掉的,是永久保持不变的,这正好是持的意思。
世间人追求荣华富贵,即使成功了也会改变、会失掉,不能不变不失。就算生到天上享天福,或者是成就了高深的禅定,生到色界、无色界天去,那也是会改变,是靠不住的。唯有佛菩萨所成就的涅槃有持的意思,它能保持不变不失。所以,法就是涅槃,就是一切佛、一切圣人所安住的地方。
「妙」是赞叹这个法很好,非常地微妙的意思。究竟有什么微妙、有什么好呢?因为到达涅槃的人是永久安乐自在的,没有老病死等苦恼,所以,涅槃非常地妙、非常地好。
「妙法」是一切佛教徒的归依处,佛已经契证了,其余的圣人还没有圆满;我们尚未成就圣道的人希望能到那里去,所以叫做归依法。这是我们希望成就的大安乐处,故称「妙法」。妙,简单解释到此,现在并不是讲全部的《法华经》,所以不多作解说。
「莲华」是用来譬喻「妙法」的。莲华的含义很多,在此我们取两种意思来解说。第一是出水义,第二是开敷义。莲华是从泥浊的水里生出来的,故曰「出水」。长出来之后,逐渐地开花,这是「开敷」义。本文就取这二个意思来表示妙法的道理。
第一、出水义:如何以出水来譬喻妙法呢?刚才说涅槃即是妙法,涅槃是十方一切佛所证悟的真理。此涅槃的真理,在我们尚未证悟者的色受想行识生命体中,也是具有的,但是需要经过修行。所以,我们遇见佛、法、僧三宝,听闻佛法,有信乐心、有欢喜心,愿意修学圣道——有信、有愿,还能够修行,慢慢地得入圣道,就是从这个虚妄分别心、从色受想行识的无量无边的烦恼里解脱出来、成为圣人。初开始是得无生法忍,逐渐地圆满成佛;也就是能够从无量无边的污秽烦恼中,显示出涅槃的真理,得成圣道。出水即是譬喻这个意思,可以分两部分说:一部分是从凡夫的一切烦恼中解脱出来;另一部分是从圣人的烦恼中解脱出来,都可以叫出水。等到成佛的时候,究竟圆满地出水了,称之为「离垢清净」,就是「妙法」。
第二、开敷义:就是莲华从水里长出来、开花了。花一开,里边的莲子就显现出来。如何以此来譬喻妙法呢?这是譬喻得无生法忍或者成佛的一切圣人,在得悟圣道以后,发大悲心,开导众生涅槃真理的语言,用这样的语言来显示涅槃的真理,就叫做开敷义。
「出水」,是一切佛教徒自己修行得到成就的意思;「开敷」是自己成就圣道以后,又能开示一切众生,因此,出水是自利、开敷就是利他,二者合起来,称之为妙法。
综合上面的解释,「妙法」里面含藏二义:
第一、出水义,有两个意思:一是果,得到涅槃果;二是行,是修行的意思。为什么能出水呢?因为能够随顺佛教,如法修行,所以能够从烦恼的污浊水中出来,显示出真理、显示出涅槃。一个是行、一个是果。
第二、开敷义:诸佛菩萨的法语是教,以胜教言开显真理,所显示的就是真理。一个是教、一个是理。
用莲华譬喻出水义与开敷义,两个义合起来就是教、理、行、果,而教、理、行、果即是「妙法」。
对于归依法,在我们还是凡夫的阶段时,究竟有多少信心愿意到涅槃那里去呢?到达涅槃是我们的一个愿望,要如何才能去呢?那就非要有佛菩萨的法语(教)才可以!因为诸佛菩萨的言教能显示涅槃的真理;有教、有理,然后再修行,才能得到涅槃果。所以,加起来正好是教、理、行、果。因此,我们也可以问:「何谓妙法?」教、理、行、果就是妙法。真实的妙法,是佛菩萨所证悟的涅槃(果);其余的教、理、行,是证悟涅槃的方便。当然,这是指成佛的法门,不是指其它的方便法门说的。
「妙法莲华」,简单介绍至此。
贰、本经大意
现在说明《法华经》中佛法的大意。
嘉祥大师在《法华经》的注疏有「三引」的说法:第一是引邪归正,第二是引异归同,第三是引因归果;用这三引来表示《法华经》中一切佛法的大意。
第一、引邪归正:「邪」,是指佛世时,印度有很多其它的宗教,他们的思想行为,在佛法的态度来看,都是不正确的,所以称之为邪。其次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,在世间上的苦恼境界中活动,也没有得到正知正见,因此称之为邪。佛出现世间,就是教导这两类人来到佛法中,学习正知正见,叫做「引邪归正」。
佛法中的正知正见,大概分类约有五种:
一、人乘,二、天乘的法门:我们若能受持三归五戒、修学十善法,就不会到三恶道--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的世界去。我们保持了人、或是天的果报,生活比三恶道的苦恼是好得多了!三、声闻乘,就是成就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的声闻人。四、辟支佛乘。五、菩萨乘,就是发无上菩提心,想要得无上菩提的人。
刚才说到能够学习五戒十善,就可保持人天的资格;若能学习苦、集、灭、道及十二因缘等法门,可得声闻、辟支佛的境界;如果发无上菩提心,修六波罗蜜,广度众生,那就是菩萨的法门了。这五种在佛法中都是正,故曰「引邪归正」。
第二、引异归同:这是指引导在佛法中不同思想的人,归于《法华经》中一佛乘的思想,故谓之同。在《法华经》之前,佛教徒里面是大小分流;学习大乘佛法的、学习小乘佛法的,各自学习自己这一部分的佛法,没能够像《法华经》这样汇合,大家都同圆种智。站在《法华经》的立场而言,无论是人、是天,或是阿罗汉、辟支佛也好,都和菩萨一般,大家都发无上菩提心,齐证佛道,所以是「引异归同」。
但是,这里面也有难易的问题。我们人、或者天,若是见佛闻法,劝发无上菩提心,可能还容易;唯独劝阿罗汉发无上菩提心,是很难很难的!我们研读全部的《法华经》,或读〈方便品〉、〈譬喻品〉、〈化城喻品〉时,就会感觉到这是很不容易的。这「引异归同」,也是《法华经》前十四品的大意。
第三、引因归果:就是所有的人、天、阿罗汉都发无上菩提心,希望能得无上菩提,但是还没得无上菩提,还是在因的地位,尚未得果。于是佛又说〈如来寿量品〉,引导这些人修学无上道,得无上菩提,故曰「引因归果」。这是《法华经》后十四品的大意。
这三引包括了佛所说的全部佛法大意在内,也是全部《法华经》的大意,我简单解释至此。
《妙法莲华经》的「经」,梵语是「修多罗」,中文是「契经」,意指经中所言,能契合真理、又能契合众生根性,所以叫「契经」。
前面说「妙法莲华」是教、理、行、果,而此《妙法莲华经》的「经」,其实也是「教」——表达这样道理、这样法门的语言文字。而这个「教」,是佛以大悲心、大智慧,为一切众生开示的时候,能够非常契机,很合乎众生的心情、众生的根性,所以众生能接受、能发信乐心、能发心修行。前面说的「妙法莲华」,是所诠显的;而这个「经」就是「教」,是指能诠显的、能开示的。
《妙法莲华经》题目里的含意是很广很广的,但是现在仅介绍到此。
参、本品大意
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〉,这是我们现在所学习的这一品的题目,是《法华经》的第二十五品。有人希望在这二十五品中,特别提出最重要的四品,把这四品的大意联合起来说明一下。第一是第二品〈方便品〉;第二是第十四〈安乐行品〉;第三是第十六〈如来寿量品〉;第四即是第二十五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〉。
第一、〈方便品〉:舍利弗尊者原是小乘佛法中的大阿罗汉,听佛说〈方便品〉后,回小向大,发无上菩提心。这是他初开始改变对小乘佛法的思想,转变成大乘佛法的思想,愿意成为一位大乘佛教的弟子。所以,〈方便品〉是表示初发无上菩提心的意思。
第二、〈安乐行品〉:是开导在佛法中已发无上菩提心及欢喜《法华经》的人,必须按照〈安乐行品〉所说的方法去修学圣道。尤其是凡夫发无上菩提心者,若不修行,这个无上菩提心是没有用的。而舍利弗尊者听了〈方便品〉就…
《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