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污的,那都是清净的境界。清净是什么呢?就是般若波罗蜜。于一切法无所著就清净了,若有所著就不清净。
这时,六祖大师说:「只此不染污,诸佛之所护念。」
我们佛教徒能够常保持内心的不染污,这是般若的境界。「诸佛之所护念」,诸佛的大慈悲,能护你这一念清净心,叫你保持不失掉。而诸佛菩萨、观世音菩萨也一样是这个清净心;不过,他们已经成功了,我们凡夫还需要努力!
现在只是从《六祖坛经》里「甚么物?恁么来?」想到无尽意菩萨问佛:「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?」观世音菩萨怎么从阿弥陀佛国来到我们这个世界呢?其实,是同样的问题。而佛没有按照《金刚经》的理论回答,也就是不从观世音菩萨无分别的智慧这一方面解答,而是从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、普度众生这方面来答复,所以说「以种种形游诸国土,度脱众生」。
戊三、劝供兼赞施无畏德二 己一、正劝供养
是故汝等,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:观世音菩萨久远劫以来,以种种形游诸国土,度脱众生。而我们这些佛教徒,久远以来,蒙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,不知道多少次了!观世音菩萨对于我们的恩德,是无量无边的!
「是故汝等,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」,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:「所以,你们应该心不散乱地、诚心地供养观世音菩萨,要报观世音菩萨的恩德啊!」
己二、赞施无畏
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,于怖畏急难之中,能施无畏,是故此娑婆世界,皆号之为施无畏者。」
前面「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」,是说观世音菩萨法布施,用法开导众生,使令众生增长智能,不再颠倒迷惑。这一段文则是释迦牟尼佛赞叹观世音菩萨为「施无畏者」,就是观世音菩萨能够以无恐怖布施一切众生,能消除众生的恐怖,使令众生安乐自在。这就是无畏施。
「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,于怖畏急难之中,能施无畏」,怖畏就是恐怖、畏惧。难,是灾难;灾难忽然间来了,叫做急难。有些虽不是那么急,可也是到来了,使令我们心里有恐怖,所以说「怖畏急难」。
一般人说恐怖,就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里害怕。病痛来了心里面恐怖,或者其它一切不如意的事,例如前面说的火难、水难、刀兵难,或者恶鬼难等,有很多很多的恐怖。但是,若在佛教徒来说,就不止于此。佛教徒因为常常阅读经论,会感觉内心有贪、瞋、痴的烦恼贼,是很可恐怖的!就像在你住的房子里,有很大的毒蛇,你怕不怕呢?在你内心的房子里,有贪、瞋、痴的毒蛇,那应该是更可怕的!这也是怖畏急难。
而观世音菩萨在各式各样的怖畏急难之中,能施无畏——能使令你没有恐怖,能为你消除一切恐怖。所以,对一切众生来说,观世音菩萨是我们的大恩人哪!
「是故此娑婆世界,皆号之为施无畏者」,所以娑婆世界的人,皆称呼观世音菩萨为「施无畏者」。佛菩萨的名号都是以德立名的,因为道德无量无边,所以名字也是很多的。
前面是说观世音菩萨的法施,这里又说观世音菩萨是无畏施者,有这么多的名号,足见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恩德是无量无边的。
普门品讲记.十六
丁三、当机如法供养五 戊一、无尽意奉旨供养
无尽意菩萨白佛言:「世尊!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。」即解颈众宝珠璎珞,价值百千两金,而以与之,作是言:「仁者!受此法施珍宝璎珞。」
「世尊!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」,无尽意菩萨尊称佛为「世尊」,说:「我现在当依教奉行,供养观世音菩萨。」
「即解颈众宝珠璎珞,价值百千两金,而以与之」,无尽意菩萨怎么供养观世音菩萨呢?他将颈上所悬挂的众宝珠璎珞解下来。我们平常用花做成的璎珞,也可以称之为璎珞;这里是说用很多的宝珠做成璎珞。但是,无尽意菩萨颈项上的众宝珠璎珞「价值百千两金」,价值十万两金,可见这是很珍贵的众宝珠璎珞了。「而以与之」,解下来以后,他就奉献给观世音菩萨。
「作是言」,同时这样说:「仁者」,称呼观世音菩萨为仁者,这是赞叹词。「仁」,表示有慈悲心的人。观世音菩萨是等觉菩萨,无尽意菩萨也是等觉菩萨,菩萨对菩萨,用「仁者」这个词称呼。
「受此法施珍宝璎珞」,您是慈悲的人,请接受我这法施的珍宝璎珞供养。珍宝璎珞是财物,一般的情形应该说是财施,但这地方说为法施,怎么讲呢?
凡夫做什么事都是用执着心。比如,我们以执着心去布施财物,这当然也有功德,但是同时也增长了我们的执着,凡夫有这种问题。
我曾经说过,贪心一动,就使令贪心增长一点力量;瞋心一动,也使令瞋心的力量增长。若是贪心、瞋心常常地活动,它就会愈来愈厉害!如果你能一次又一次的降伏,常常地降伏这个贪心、瞋心,叫它不要动,它就会逐渐逐渐的薄弱下来,不再那么强烈。
我们凡夫供养佛菩萨,虽然是一念之诚,也可以说是清净心,但还是有执着的,所以财施就是财施,而不能说是法施。而大菩萨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他能观察这个珍宝财物是毕竟空的,能用无所得的智慧布施供养,就能使令他无所得的智慧得到增长。所以,财施就是法施。
用执着心做事,执着心会增长;以无所得的智慧做事,智慧也会增长,这等于就是修行。你观察:能供养的人、接受供养的人及所布施的财物,都是诸法如义。能这样作观、这样思惟,这就是般若的智慧;能这样思惟,般若智能就增长了。这时,财物的布施等于就是般若法门的修行,这样的修行就是法施,也就是用法来供养观世音菩萨了。「受此法施珍宝璎珞」有这样的含义。
或者也可以这样说,当供养观世音菩萨珍宝璎珞的时候,他心里非常如法,没有执着心,与法相应,所以叫做「法施珍宝璎珞」。
戊二、观世音观空不受
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。
这时候,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。因为,前面无尽意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,是释迦牟尼佛的命令,可是,此时佛还没有命令观世音菩萨接受,所以观世音菩萨不受。
或者可以这样说,凡夫接受布施时,多数是以执着心接受的。那么,观世音菩萨也和我们一样有执着心吗?不是!观世音菩萨没有执着心,不是用执着心来接受布施的。他能观察无尽意菩萨也好、珍宝也好,都是毕竟空,无有少法可得,没有珍宝可接受。
经论上有句话:「不受一切法,得阿罗汉。」就是阿罗汉的心能不受一切法,有这种境界。大菩萨一样也有这种于一切法心里不执着的境界,所以叫「不受」。当然,若不常静坐,也没多读经论,对于什么是不受、不着,我们很难明白。不过,这到后面会再解释。
戊三、重请愍众慈纳受
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:「仁者!愍我等故,受此璎珞!」
观世音菩萨那么高的境界,一切功德圆满,当然他本身无所缺少、无有不足,所以不需要再接受什么供养。
但是,现在无尽意菩萨对观世音菩萨说:「仁者!愍我等故,受此璎珞!」无尽意菩萨的意思是,我们都是功德不足之人,无论福德或智慧,都缺少很多很多,我们需要在大德这里栽培功德。请接受我们供养的璎珞,让我们增长福德、增长善根。这并不是仁者本身有所需要才接受,而是为了哀愍我们、增长我们的善根,因此接受我们的供养。
戊四、佛劝愍众应受供
尔时,佛告观世音菩萨:「当愍此无尽意菩萨,及四众、天、龙、夜叉、干闼婆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、人非人等故,受是璎珞。」
这个时候,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,开示观世音菩萨说:「是的!你应当哀愍无尽意菩萨及四众--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和天龙八部、人非人等,接受其璎珞」。释迦牟尼佛说这句话,等于是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境界了。
戊五、观世音受而不受
实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,及于天、龙、人非人等,受其璎珞,分作二分,一分奉释迦牟尼佛,一分奉多宝佛塔。
这时,观世音菩萨不能拒绝了,他哀愍四众及天龙八部等众生,接受了璎珞的供养。当佛劝观世音菩萨受供养的时候,有提到无尽意菩萨;等到观世音菩萨哀愍四众及天龙八部等,接受供养的时候,就把无尽意略去了。这个意思是,因为佛的身份是无上士,菩萨又不如佛,所以在佛的立场而言,可以说哀愍无尽意菩萨;但是,以观世音菩萨的身份而言,就不能说哀愍无尽意菩萨,所以就把他略去了,只说接受这璎珞的供养。
「分做二分」,接受了以后,观世音菩萨将所受的璎珞分成二分。「一分奉释迦牟尼佛,一分奉多宝佛塔」,这表示观世音菩萨把璎珞转供养二位佛,使令布施者增长更多的福德;也表示观世音菩萨受而不受的不执着境界。
丁四、佛结叹圣德
无尽意!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,游于娑婆世界。
这是结束前面这段文。释迦牟尼佛对无尽意菩萨说:「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自在神力,能够在娑婆世界游化。」因为,无尽意菩萨提这个问题时,只提此娑婆世界,没有提他方世界,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就只说「游于娑婆世界」。
「自在」二字怎么讲呢?自在就是无着,也就是不执着的意思。若能不执着就自在,若是执着就不自在。
佛在世的时候,在给孤独园为诸比丘说法时,对诸比丘提出了一个问题:「如果,在孤独园的树林里,有人把树叶偷走了,或者砍了几棵树偷跑了,你心里感觉怎么样?」
比丘回答说:「我心里面没有什么感觉,偷就偷嘛,关我什么事!」
「如果,你穿的衣服、用的钵被人偷走了呢?」
「我心里面会不舒服!」
佛就问:「为什么人家偷了树、偷了树叶,你无所谓;偷的是你的衣、钵,你心里就不舒服、就会痛呢?就是着与不着的关系!你对树和树叶不爱着,所以无论谁砍它,或用火烧它,乃至被偷走了,你心里都没有事。若是自己的衣、钵被偷走,或被破坏了,你心里就会痛--这就是执着。有了执着,心里就不自在;若不执着…
《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