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汙的,那都是清淨的境界。清淨是什麼呢?就是般若波羅蜜。于一切法無所著就清淨了,若有所著就不清淨。
這時,六祖大師說:「只此不染汙,諸佛之所護念。」
我們佛教徒能夠常保持內心的不染汙,這是般若的境界。「諸佛之所護念」,諸佛的大慈悲,能護你這一念清淨心,叫你保持不失掉。而諸佛菩薩、觀世音菩薩也一樣是這個清淨心;不過,他們已經成功了,我們凡夫還需要努力!
現在只是從《六祖壇經》裏「甚麼物?恁麼來?」想到無盡意菩薩問佛:「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?」觀世音菩薩怎麼從阿彌陀佛國來到我們這個世界呢?其實,是同樣的問題。而佛沒有按照《金剛經》的理論回答,也就是不從觀世音菩薩無分別的智慧這一方面解答,而是從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、普度衆生這方面來答複,所以說「以種種形遊諸國土,度脫衆生」。
戊叁、勸供兼贊施無畏德二 己一、正勸供養
是故汝等,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:觀世音菩薩久遠劫以來,以種種形遊諸國土,度脫衆生。而我們這些佛教徒,久遠以來,蒙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,不知道多少次了!觀世音菩薩對于我們的恩德,是無量無邊的!
「是故汝等,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」,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:「所以,你們應該心不散亂地、誠心地供養觀世音菩薩,要報觀世音菩薩的恩德啊!」
己二、贊施無畏
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,于怖畏急難之中,能施無畏,是故此娑婆世界,皆號之爲施無畏者。」
前面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」,是說觀世音菩薩法布施,用法開導衆生,使令衆生增長智能,不再顛倒迷惑。這一段文則是釋迦牟尼佛贊歎觀世音菩薩爲「施無畏者」,就是觀世音菩薩能夠以無恐怖布施一切衆生,能消除衆生的恐怖,使令衆生安樂自在。這就是無畏施。
「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,于怖畏急難之中,能施無畏」,怖畏就是恐怖、畏懼。難,是災難;災難忽然間來了,叫做急難。有些雖不是那麼急,可也是到來了,使令我們心裏有恐怖,所以說「怖畏急難」。
一般人說恐怖,就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裏害怕。病痛來了心裏面恐怖,或者其它一切不如意的事,例如前面說的火難、水難、刀兵難,或者惡鬼難等,有很多很多的恐怖。但是,若在佛教徒來說,就不止于此。佛教徒因爲常常閱讀經論,會感覺內心有貪、瞋、癡的煩惱賊,是很可恐怖的!就像在你住的房子裏,有很大的毒蛇,你怕不怕呢?在你內心的房子裏,有貪、瞋、癡的毒蛇,那應該是更可怕的!這也是怖畏急難。
而觀世音菩薩在各式各樣的怖畏急難之中,能施無畏——能使令你沒有恐怖,能爲你消除一切恐怖。所以,對一切衆生來說,觀世音菩薩是我們的大恩人哪!
「是故此娑婆世界,皆號之爲施無畏者」,所以娑婆世界的人,皆稱呼觀世音菩薩爲「施無畏者」。佛菩薩的名號都是以德立名的,因爲道德無量無邊,所以名字也是很多的。
前面是說觀世音菩薩的法施,這裏又說觀世音菩薩是無畏施者,有這麼多的名號,足見菩薩對一切衆生的恩德是無量無邊的。
普門品講記.十六
丁叁、當機如法供養五 戊一、無盡意奉旨供養
無盡意菩薩白佛言:「世尊!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。」即解頸衆寶珠璎珞,價值百千兩金,而以與之,作是言:「仁者!受此法施珍寶璎珞。」
「世尊!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」,無盡意菩薩尊稱佛爲「世尊」,說:「我現在當依教奉行,供養觀世音菩薩。」
「即解頸衆寶珠璎珞,價值百千兩金,而以與之」,無盡意菩薩怎麼供養觀世音菩薩呢?他將頸上所懸挂的衆寶珠璎珞解下來。我們平常用花做成的璎珞,也可以稱之爲璎珞;這裏是說用很多的寶珠做成璎珞。但是,無盡意菩薩頸項上的衆寶珠璎珞「價值百千兩金」,價值十萬兩金,可見這是很珍貴的衆寶珠璎珞了。「而以與之」,解下來以後,他就奉獻給觀世音菩薩。
「作是言」,同時這樣說:「仁者」,稱呼觀世音菩薩爲仁者,這是贊歎詞。「仁」,表示有慈悲心的人。觀世音菩薩是等覺菩薩,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,菩薩對菩薩,用「仁者」這個詞稱呼。
「受此法施珍寶璎珞」,您是慈悲的人,請接受我這法施的珍寶璎珞供養。珍寶璎珞是財物,一般的情形應該說是財施,但這地方說爲法施,怎麼講呢?
凡夫做什麼事都是用執著心。比如,我們以執著心去布施財物,這當然也有功德,但是同時也增長了我們的執著,凡夫有這種問題。
我曾經說過,貪心一動,就使令貪心增長一點力量;瞋心一動,也使令瞋心的力量增長。若是貪心、瞋心常常地活動,它就會愈來愈厲害!如果你能一次又一次的降伏,常常地降伏這個貪心、瞋心,叫它不要動,它就會逐漸逐漸的薄弱下來,不再那麼強烈。
我們凡夫供養佛菩薩,雖然是一念之誠,也可以說是清淨心,但還是有執著的,所以財施就是財施,而不能說是法施。而大菩薩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他能觀察這個珍寶財物是畢竟空的,能用無所得的智慧布施供養,就能使令他無所得的智慧得到增長。所以,財施就是法施。
用執著心做事,執著心會增長;以無所得的智慧做事,智慧也會增長,這等于就是修行。你觀察:能供養的人、接受供養的人及所布施的財物,都是諸法如義。能這樣作觀、這樣思惟,這就是般若的智慧;能這樣思惟,般若智能就增長了。這時,財物的布施等于就是般若法門的修行,這樣的修行就是法施,也就是用法來供養觀世音菩薩了。「受此法施珍寶璎珞」有這樣的含義。
或者也可以這樣說,當供養觀世音菩薩珍寶璎珞的時候,他心裏非常如法,沒有執著心,與法相應,所以叫做「法施珍寶璎珞」。
戊二、觀世音觀空不受
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。
這時候,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。因爲,前面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,是釋迦牟尼佛的命令,可是,此時佛還沒有命令觀世音菩薩接受,所以觀世音菩薩不受。
或者可以這樣說,凡夫接受布施時,多數是以執著心接受的。那麼,觀世音菩薩也和我們一樣有執著心嗎?不是!觀世音菩薩沒有執著心,不是用執著心來接受布施的。他能觀察無盡意菩薩也好、珍寶也好,都是畢竟空,無有少法可得,沒有珍寶可接受。
經論上有句話:「不受一切法,得阿羅漢。」就是阿羅漢的心能不受一切法,有這種境界。大菩薩一樣也有這種于一切法心裏不執著的境界,所以叫「不受」。當然,若不常靜坐,也沒多讀經論,對于什麼是不受、不著,我們很難明白。不過,這到後面會再解釋。
戊叁、重請愍衆慈納受
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:「仁者!愍我等故,受此璎珞!」
觀世音菩薩那麼高的境界,一切功德圓滿,當然他本身無所缺少、無有不足,所以不需要再接受什麼供養。
但是,現在無盡意菩薩對觀世音菩薩說:「仁者!愍我等故,受此璎珞!」無盡意菩薩的意思是,我們都是功德不足之人,無論福德或智慧,都缺少很多很多,我們需要在大德這裏栽培功德。請接受我們供養的璎珞,讓我們增長福德、增長善根。這並不是仁者本身有所需要才接受,而是爲了哀愍我們、增長我們的善根,因此接受我們的供養。
戊四、佛勸愍衆應受供
爾時,佛告觀世音菩薩:「當愍此無盡意菩薩,及四衆、天、龍、夜叉、幹闼婆、阿修羅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睺羅伽、人非人等故,受是璎珞。」
這個時候,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,開示觀世音菩薩說:「是的!你應當哀愍無盡意菩薩及四衆--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和天龍八部、人非人等,接受其璎珞」。釋迦牟尼佛說這句話,等于是贊歎觀世音菩薩的境界了。
戊五、觀世音受而不受
實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,及于天、龍、人非人等,受其璎珞,分作二分,一分奉釋迦牟尼佛,一分奉多寶佛塔。
這時,觀世音菩薩不能拒絕了,他哀愍四衆及天龍八部等衆生,接受了璎珞的供養。當佛勸觀世音菩薩受供養的時候,有提到無盡意菩薩;等到觀世音菩薩哀愍四衆及天龍八部等,接受供養的時候,就把無盡意略去了。這個意思是,因爲佛的身份是無上士,菩薩又不如佛,所以在佛的立場而言,可以說哀愍無盡意菩薩;但是,以觀世音菩薩的身份而言,就不能說哀愍無盡意菩薩,所以就把他略去了,只說接受這璎珞的供養。
「分做二分」,接受了以後,觀世音菩薩將所受的璎珞分成二分。「一分奉釋迦牟尼佛,一分奉多寶佛塔」,這表示觀世音菩薩把璎珞轉供養二位佛,使令布施者增長更多的福德;也表示觀世音菩薩受而不受的不執著境界。
丁四、佛結歎聖德
無盡意!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,遊于娑婆世界。
這是結束前面這段文。釋迦牟尼佛對無盡意菩薩說:「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自在神力,能夠在娑婆世界遊化。」因爲,無盡意菩薩提這個問題時,只提此娑婆世界,沒有提他方世界,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裏就只說「遊于娑婆世界」。
「自在」二字怎麼講呢?自在就是無著,也就是不執著的意思。若能不執著就自在,若是執著就不自在。
佛在世的時候,在給孤獨園爲諸比丘說法時,對諸比丘提出了一個問題:「如果,在孤獨園的樹林裏,有人把樹葉偷走了,或者砍了幾棵樹偷跑了,你心裏感覺怎麼樣?」
比丘回答說:「我心裏面沒有什麼感覺,偷就偷嘛,關我什麼事!」
「如果,你穿的衣服、用的缽被人偷走了呢?」
「我心裏面會不舒服!」
佛就問:「爲什麼人家偷了樹、偷了樹葉,你無所謂;偷的是你的衣、缽,你心裏就不舒服、就會痛呢?就是著與不著的關系!你對樹和樹葉不愛著,所以無論誰砍它,或用火燒它,乃至被偷走了,你心裏都沒有事。若是自己的衣、缽被偷走,或被破壞了,你心裏就會痛--這就是執著。有了執著,心裏就不自在;若不執著…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