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▪P2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出家人应该常常的摄心不乱、修学圣道才对,可是有一个出家人常常欢喜说笑话,有的时候还弄几样虚伪、可畏的事情吓人,别人害怕,他心里就快乐。

  有一次,他披了老虎的皮,隐藏在山窝里,有人从路上走过来,他就出来吓人。一次、二次、三次,吓唬完了,虎皮就拿下来了,又恢复正常人的样子。但是,吓了多少次以后,虎皮拿不下来了,真的就变成老虎了。变成老虎以后,就不能再回到庙上去过人的生活了,只得在山野里走来走去,捉免子吃,过这样的生活。但是他心里明白,自己是人,不是老虎。

  老虎饿了就是要找东西吃,那么有人从那儿经过,牠也就是要吃人了,真可谓「此是苦,逼迫性」。

  有一次,他捉住一个人正要吃的时候,一看!是出家人,是个比丘。这时候他想起来:「哎呀!我也是个比丘啊!」惭愧心就发出来了,然后他跳起来又摔下去,跳起来又摔下去,这样连续三次,老虎皮就掉下来了,他又恢复了出家人的面貌。

  原来他常常散乱放逸,做这种恶事,也就是因为他对于佛法的认识不够,没有遇见善知识;或者遇见了,却不肯听善知识的教导,把善知识说的话当耳旁风,听听就过去了。结果,这一回老虎皮掉不下去,就真得做老虎。虽然后来老虎皮又掉下来,恢复了人形,但他受到的刺激太大,此后就不再说笑话了,背着自己的衣单到处参学、参访善知识,后来做了一个品德很好的法师。

  我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是,从无始劫以来我们就是凡夫,凡夫有什么不同呢?凡夫有时候有好心肠,也会做点好事;有时候也有坏心肠,做坏事。有时坏事做得多、好事做得少,有时好事做得多、坏事做得少,很难有人完全是做善而不做恶的。什么原因呢?因为,凡夫心里面还有烦恼的种子,有了因缘的引诱,烦恼种子动了,就会做恶,只不过有轻重之别就是了。所以,只要是凡夫,就是善也会做、恶也会做,都是这样子。

  久远以来,我们这个心——这个阿赖耶识里面,有无量无边的罪业。虽然也有善业,但总是恶业多。我们可以这样观察自己:一天当中,发善心有多少次?发起恶心、染污心有多少次?可以做个记录,就会知道是善业多、还是恶业多。

  若是这样的话,刚才说到从人变成老虎,又从老虎恢复为人,这个道理就明白了。就是我们现在虽然是人,但是也有老虎的罪业、有畜生的罪业在心里面。人与畜生的不同,就在于有惭愧心和无惭愧心的差别。有惭愧心者,可以名之为人;没有惭愧心的时候,就不是人了啊!所以,常说笑话去愚弄人、恐吓人,以此为乐,这样已经失掉人的资格。披上老虎皮去恐吓人,这也就是畜生的业了。因为现在做这种业、造这种罪,就引发心里面隐藏的畜生的业力,使令它发生作用、使令它有力量,所以老虎皮就拿不下来了。后来他要吃人,但看到是个出家人,所以惭愧心又生起来了。刚才说有惭愧心名之为人,他发了惭愧心,连续地跳高之后又摔下来,因为惭愧心很重,又把人的业力引发出来,发生了作用,这老虎那属于畜生的业力就潜藏在那里了。但不是消灭,只是转变一下。

  所以「蚖蛇及蝮蝎,气毒烟火然」,说是毒蛇,毒蛇实在也是人,是你的瞋心使令你变成毒蛇了。

  有人告诉我一件事:他说他看见某个人,不注意看的时候是一个人,一注意看,就像是大毒蛇。这表示什么意思呢?就是那个人常发脾气、常常地忿怒,瞋心太大了,虽然现在还是人,但是死了以后,就要变成毒蛇了。

  所以「寻声自回去」,固然可以说是我们念观世音菩萨,这个毒蛇就寻声自回去了;但是也可以说,我们若能常常念观世音菩萨,降伏自己的瞋心,将来就不会变成毒蛇了!

  己十二、加颂救雷电雹雨难

  云雷鼓掣电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 应时得消散

  「云雷鼓掣电」,就是闪电和打雷;这又是一件不如意的事情。若有人离开家,出远门,在路上遇见了大雨和打雷,这也是很恐怖的事情。「雷鼓」,是形容雷的声音,就像鼓声似的。「掣电」,就是闪电的速度非常地快。我们听到雷声之前,先看见闪电,那闪电即生即灭就是掣电,是非常迅速的意思。

  「降雹澍大雨」,有雷、又有闪电,降雹、又下大雨。降下来的雹粒有大有小,如果太大了,人也受不了。这种恐怖的境界,可怎么办呢?这时,我们也可以念观世音菩萨,蒙观世音菩萨的慈悲,「应时得消散」。「应时」就是正好在那个时候,云雷掣电和降雹大雨都没有了,灾难解除了。

  普门品讲记.二十

  戊三、总答寻声救苦

 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

  这是总结这一段文。前面举出来的这些灾难,只是少少的几样。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,灾难多得很,不只这几样,所以在这里总说。

  「众生被困厄」,众生或者遭受到很多的穷困、厄难。「被」就是「受」的意思。

  「无量苦逼身」,有很多很多的苦恼,逼迫我们的身心。我们不是圣人,只是个生死凡夫,没有办法解脱这一切苦难,所以只有念观世音菩萨、仰靠观世音菩萨的救护了。

  「观音妙智力,能救世间苦」,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,还有妙智慧的力量,能救拔世间众生的苦恼。

  我现在提出一个问题:「哦!念观世音菩萨那么灵,一念就把灾难解除了。但是,也有人念不灵,怎么回事情呢?」譬如说老虎来了,马上念观世音菩萨也没灵验,就被老虎、或者蚖蛇及蝮蝎吃掉了,念观世音菩萨一点动静都没有,也可能有这种事。

  但这事也很难说的。假设我们这样想:这个人遇见老虎张牙舞爪的来了,那么念观世音菩萨灵验了,灾难也解除了;解除以后,这个人却造作很多的恶事和罪过,死后就堕三恶道了。若是当时他被老虎吃了,就不会有机会造作罪业,也不会堕恶道。所以,观世音菩萨救护众生的大智慧,和我们不同。我们凡夫观察事情,只看得到眼前,明天怎么样看不到,所以遇到有时候灵、有时候不灵的情形,就有种种的执着分别。但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智慧,能看过去、看现在、也看未来的。

  若说:「念观世音菩萨却还是被毒蛇咬死了,一点也不灵!」其实,观世音菩萨知道,救这个众生以后,他会造很多罪,反而对他不利,不如他死了以后,重新再换一个身体,能遇见三宝;没有罪的障碍,他能得道,或生到阿弥陀佛国去,这不是很好吗?但是,表面上观世音菩萨不出声、不说什么,于是我们就认为:「唉呀!观世音菩萨不灵!」所以,「不灵」是我们凡夫肉眼说出来的话,靠不住的!

  在观世音菩萨的智慧观察下,应该怎么做对众生有利,菩萨就会如是做的。所以,当你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时,观世音菩萨不一定按照你的要求。因为,你的要求不一定对你有利。我们凡夫的眼睛就只看眼前,自己欢喜的那件事,或许对自己有害都不知道。但是,观世音菩萨看得很清楚啊!所以,看似不灵,其实就是灵。我们应该多读一些经论,可能对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,会认识得更清楚一点。

  这个地方说「妙智」,就是指观世音菩萨经过智慧的观察,应该怎么做才做,不是你求这件事,就一定要按照你的意思去办。所以,说「妙智」是有道理的。

  我们中国佛教史上,有一位大禅师——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,他是马祖的弟子,是一位有修行的大德,因此有很多人跟他学禅。

  有一回,有一位学禅的禅师请问他:「如何是玄旨?」什么叫玄妙的道理?我不懂,请大师开示。

  智常禅师回答:「无人能会!」

  这句话,表面上的意思就是:「没有人能明白!」其实按佛法的道理,这句话不应该这么解释,应该是「能理会玄旨的人不可得!」但是这样讲,我们不多读经论的人,又好像不大懂。不过,这个且先不说。

  问的人又说:「向者如何?」

  「向」,就是希求;「向者」,是指希望能明白这个玄旨的人。「向者如何」,你说玄旨无人能会,但是我们想要明白,怎么办呢?

  智常禅师说:「有向即乖!」若有所求,就是不对了!

  这句话应该和前面「无人能会」一起解释,就是按玄旨的道理来说,没有佛、没有众生的分别,也没有你、我的对立差别相。所以,你若是有向、有求,就有能求、所求,那就不是玄旨了,所以说:「有向即乖!」

  既然有向、有求不对,那么不求就对了吗?

  「不向者如何?」问的人又说了这么一句话。

  这时候,智常禅师说:「谁求玄旨?」你仔细看一看,谁能够希求这个玄旨呢?

  当然,这种话还不是容易懂。如果我做批注,就是佛法讲的第一义谛是离分别相的,凡夫的虚妄分别心在第一义谛上是不能活动的,怎么想都不对,只有得到无分别智的时候才能契会。所以是「谁求玄旨」、「无人能会」、「有向即乖」。

  这时候,智常禅师又说:「去!无汝用心处!」去吧!这个玄旨是没有你动心的余地的。心这样想、那样想,都是不对的。

  这样一说,求也不对;若不求,我还是个生死凡夫,不求也还是不对!那么,这个提出问题的人,又说出一句话来:

  「岂无方便门,令学人得入?」要心无分别是太难了,我们办不到!那么,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一个方便门?即使一下子还迈不上去,先给一个台阶,一步一步、慢慢的就可以到了!法是有权、有实的。真实的境界太高了,我们很难学习,请你给我们一个权巧方便嘛!好比小学生,可以先学浅显的,做为前方便;有河流过不去,可以先搭一座桥,也就过去了,这就是方便!所以,「岂无方便门,令学人得入?」这句话问得好!

  智常禅师说:「观音妙智力,能救世间苦。」

  问的人又说:「如何是观音妙智力?」

  智常禅师当时有个三足的鼎,他就拿出小槌子,敲这个鼎的盖子,敲了三下,发出了声音。

  智常禅师说:「你听到这个声音没有?」

  「听到了!」那个人说。

  智常禅师说:「我何不闻?」我怎么没听到呢?问的人就没再说什么。

  由此可见,智常禅师也是读…

《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