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▪P2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出家人應該常常的攝心不亂、修學聖道才對,可是有一個出家人常常歡喜說笑話,有的時候還弄幾樣虛僞、可畏的事情嚇人,別人害怕,他心裏就快樂。

  有一次,他披了老虎的皮,隱藏在山窩裏,有人從路上走過來,他就出來嚇人。一次、二次、叁次,嚇唬完了,虎皮就拿下來了,又恢複正常人的樣子。但是,嚇了多少次以後,虎皮拿不下來了,真的就變成老虎了。變成老虎以後,就不能再回到廟上去過人的生活了,只得在山野裏走來走去,捉免子吃,過這樣的生活。但是他心裏明白,自己是人,不是老虎。

  老虎餓了就是要找東西吃,那麼有人從那兒經過,牠也就是要吃人了,真可謂「此是苦,逼迫性」。

  有一次,他捉住一個人正要吃的時候,一看!是出家人,是個比丘。這時候他想起來:「哎呀!我也是個比丘啊!」慚愧心就發出來了,然後他跳起來又摔下去,跳起來又摔下去,這樣連續叁次,老虎皮就掉下來了,他又恢複了出家人的面貌。

  原來他常常散亂放逸,做這種惡事,也就是因爲他對于佛法的認識不夠,沒有遇見善知識;或者遇見了,卻不肯聽善知識的教導,把善知識說的話當耳旁風,聽聽就過去了。結果,這一回老虎皮掉不下去,就真得做老虎。雖然後來老虎皮又掉下來,恢複了人形,但他受到的刺激太大,此後就不再說笑話了,背著自己的衣單到處參學、參訪善知識,後來做了一個品德很好的法師。

  我說這個故事的意思是,從無始劫以來我們就是凡夫,凡夫有什麼不同呢?凡夫有時候有好心腸,也會做點好事;有時候也有壞心腸,做壞事。有時壞事做得多、好事做得少,有時好事做得多、壞事做得少,很難有人完全是做善而不做惡的。什麼原因呢?因爲,凡夫心裏面還有煩惱的種子,有了因緣的引誘,煩惱種子動了,就會做惡,只不過有輕重之別就是了。所以,只要是凡夫,就是善也會做、惡也會做,都是這樣子。

  久遠以來,我們這個心——這個阿賴耶識裏面,有無量無邊的罪業。雖然也有善業,但總是惡業多。我們可以這樣觀察自己:一天當中,發善心有多少次?發起惡心、染汙心有多少次?可以做個記錄,就會知道是善業多、還是惡業多。

  若是這樣的話,剛才說到從人變成老虎,又從老虎恢複爲人,這個道理就明白了。就是我們現在雖然是人,但是也有老虎的罪業、有畜生的罪業在心裏面。人與畜生的不同,就在于有慚愧心和無慚愧心的差別。有慚愧心者,可以名之爲人;沒有慚愧心的時候,就不是人了啊!所以,常說笑話去愚弄人、恐嚇人,以此爲樂,這樣已經失掉人的資格。披上老虎皮去恐嚇人,這也就是畜生的業了。因爲現在做這種業、造這種罪,就引發心裏面隱藏的畜生的業力,使令它發生作用、使令它有力量,所以老虎皮就拿不下來了。後來他要吃人,但看到是個出家人,所以慚愧心又生起來了。剛才說有慚愧心名之爲人,他發了慚愧心,連續地跳高之後又摔下來,因爲慚愧心很重,又把人的業力引發出來,發生了作用,這老虎那屬于畜生的業力就潛藏在那裏了。但不是消滅,只是轉變一下。

  所以「蚖蛇及蝮蠍,氣毒煙火然」,說是毒蛇,毒蛇實在也是人,是你的瞋心使令你變成毒蛇了。

  有人告訴我一件事:他說他看見某個人,不注意看的時候是一個人,一注意看,就像是大毒蛇。這表示什麼意思呢?就是那個人常發脾氣、常常地忿怒,瞋心太大了,雖然現在還是人,但是死了以後,就要變成毒蛇了。

  所以「尋聲自回去」,固然可以說是我們念觀世音菩薩,這個毒蛇就尋聲自回去了;但是也可以說,我們若能常常念觀世音菩薩,降伏自己的瞋心,將來就不會變成毒蛇了!

  己十二、加頌救雷電雹雨難

 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

  「雲雷鼓掣電」,就是閃電和打雷;這又是一件不如意的事情。若有人離開家,出遠門,在路上遇見了大雨和打雷,這也是很恐怖的事情。「雷鼓」,是形容雷的聲音,就像鼓聲似的。「掣電」,就是閃電的速度非常地快。我們聽到雷聲之前,先看見閃電,那閃電即生即滅就是掣電,是非常迅速的意思。

  「降雹澍大雨」,有雷、又有閃電,降雹、又下大雨。降下來的雹粒有大有小,如果太大了,人也受不了。這種恐怖的境界,可怎麼辦呢?這時,我們也可以念觀世音菩薩,蒙觀世音菩薩的慈悲,「應時得消散」。「應時」就是正好在那個時候,雲雷掣電和降雹大雨都沒有了,災難解除了。

  普門品講記.二十

  戊叁、總答尋聲救苦

  衆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

  這是總結這一段文。前面舉出來的這些災難,只是少少的幾樣。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,災難多得很,不只這幾樣,所以在這裏總說。

  「衆生被困厄」,衆生或者遭受到很多的窮困、厄難。「被」就是「受」的意思。

  「無量苦逼身」,有很多很多的苦惱,逼迫我們的身心。我們不是聖人,只是個生死凡夫,沒有辦法解脫這一切苦難,所以只有念觀世音菩薩、仰靠觀世音菩薩的救護了。

  「觀音妙智力,能救世間苦」,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還有妙智慧的力量,能救拔世間衆生的苦惱。

  我現在提出一個問題:「哦!念觀世音菩薩那麼靈,一念就把災難解除了。但是,也有人念不靈,怎麼回事情呢?」譬如說老虎來了,馬上念觀世音菩薩也沒靈驗,就被老虎、或者蚖蛇及蝮蠍吃掉了,念觀世音菩薩一點動靜都沒有,也可能有這種事。

  但這事也很難說的。假設我們這樣想:這個人遇見老虎張牙舞爪的來了,那麼念觀世音菩薩靈驗了,災難也解除了;解除以後,這個人卻造作很多的惡事和罪過,死後就墮叁惡道了。若是當時他被老虎吃了,就不會有機會造作罪業,也不會墮惡道。所以,觀世音菩薩救護衆生的大智慧,和我們不同。我們凡夫觀察事情,只看得到眼前,明天怎麼樣看不到,所以遇到有時候靈、有時候不靈的情形,就有種種的執著分別。但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智慧,能看過去、看現在、也看未來的。

  若說:「念觀世音菩薩卻還是被毒蛇咬死了,一點也不靈!」其實,觀世音菩薩知道,救這個衆生以後,他會造很多罪,反而對他不利,不如他死了以後,重新再換一個身體,能遇見叁寶;沒有罪的障礙,他能得道,或生到阿彌陀佛國去,這不是很好嗎?但是,表面上觀世音菩薩不出聲、不說什麼,于是我們就認爲:「唉呀!觀世音菩薩不靈!」所以,「不靈」是我們凡夫肉眼說出來的話,靠不住的!

  在觀世音菩薩的智慧觀察下,應該怎麼做對衆生有利,菩薩就會如是做的。所以,當你向觀世音菩薩有所求時,觀世音菩薩不一定按照你的要求。因爲,你的要求不一定對你有利。我們凡夫的眼睛就只看眼前,自己歡喜的那件事,或許對自己有害都不知道。但是,觀世音菩薩看得很清楚啊!所以,看似不靈,其實就是靈。我們應該多讀一些經論,可能對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,會認識得更清楚一點。

  這個地方說「妙智」,就是指觀世音菩薩經過智慧的觀察,應該怎麼做才做,不是你求這件事,就一定要按照你的意思去辦。所以,說「妙智」是有道理的。

  我們中國佛教史上,有一位大禅師——廬山歸宗寺智常禅師,他是馬祖的弟子,是一位有修行的大德,因此有很多人跟他學禅。

  有一回,有一位學禅的禅師請問他:「如何是玄旨?」什麼叫玄妙的道理?我不懂,請大師開示。

  智常禅師回答:「無人能會!」

  這句話,表面上的意思就是:「沒有人能明白!」其實按佛法的道理,這句話不應該這麼解釋,應該是「能理會玄旨的人不可得!」但是這樣講,我們不多讀經論的人,又好像不大懂。不過,這個且先不說。

  問的人又說:「向者如何?」

  「向」,就是希求;「向者」,是指希望能明白這個玄旨的人。「向者如何」,你說玄旨無人能會,但是我們想要明白,怎麼辦呢?

  智常禅師說:「有向即乖!」若有所求,就是不對了!

  這句話應該和前面「無人能會」一起解釋,就是按玄旨的道理來說,沒有佛、沒有衆生的分別,也沒有你、我的對立差別相。所以,你若是有向、有求,就有能求、所求,那就不是玄旨了,所以說:「有向即乖!」

  既然有向、有求不對,那麼不求就對了嗎?

  「不向者如何?」問的人又說了這麼一句話。

  這時候,智常禅師說:「誰求玄旨?」你仔細看一看,誰能夠希求這個玄旨呢?

  當然,這種話還不是容易懂。如果我做批注,就是佛法講的第一義谛是離分別相的,凡夫的虛妄分別心在第一義谛上是不能活動的,怎麼想都不對,只有得到無分別智的時候才能契會。所以是「誰求玄旨」、「無人能會」、「有向即乖」。

  這時候,智常禅師又說:「去!無汝用心處!」去吧!這個玄旨是沒有你動心的余地的。心這樣想、那樣想,都是不對的。

  這樣一說,求也不對;若不求,我還是個生死凡夫,不求也還是不對!那麼,這個提出問題的人,又說出一句話來:

  「豈無方便門,令學人得入?」要心無分別是太難了,我們辦不到!那麼,是不是可以給我們一個方便門?即使一下子還邁不上去,先給一個臺階,一步一步、慢慢的就可以到了!法是有權、有實的。真實的境界太高了,我們很難學習,請你給我們一個權巧方便嘛!好比小學生,可以先學淺顯的,做爲前方便;有河流過不去,可以先搭一座橋,也就過去了,這就是方便!所以,「豈無方便門,令學人得入?」這句話問得好!

  智常禅師說:「觀音妙智力,能救世間苦。」

  問的人又說:「如何是觀音妙智力?」

  智常禅師當時有個叁足的鼎,他就拿出小槌子,敲這個鼎的蓋子,敲了叁下,發出了聲音。

  智常禅師說:「你聽到這個聲音沒有?」

  「聽到了!」那個人說。

  智常禅師說:「我何不聞?」我怎麼沒聽到呢?問的人就沒再說什麼。

  由此可見,智常禅師也是讀…
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