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過《法華經‧普門品》的。他說「觀音妙智力」,就是觀察這個音聲是畢竟空的。「不聞」,沒有音聲可聞,音聲本身是空無所有的。由觀察「空無所有」,可以契入玄旨的境界,契入以後就「能救世間苦」,這和我前面所講的意思一樣。他所說的「能救世間苦」,是你本身有清淨無分別的智能,能息滅所有的苦惱,並不是念觀世音菩薩、蒙觀世音菩薩的救護才得息苦。
「觀音妙智力」,「觀音」就是你自己修行的法門──觀察這個音聲是因緣生,是畢竟空;能通達它是畢竟空,就是「妙智力」。我們凡夫這樣觀察,還不能算妙,因爲道力還不夠;到達聖人的境界,你的智慧高妙了,所以能救世間苦。智常禅師這樣解釋。
其實,音聲是畢竟空,其它一切的因緣所生法也是畢竟空,道理是一樣的。當你成就了這樣的妙智力時,能息滅自己的苦,也能救護一切衆生的苦。當然,我們念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也會慢慢地教化我們,使令我們成就這個「觀音妙智力」。
丁二、普門示現叁 戊一、應化諸國叁業示現叁 己一、身業普應
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
在長行裏,無盡意菩薩前後提出二個問題:第一:「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?」第二個問題:「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?」在重頌的文句中,從「具足神通力,廣修智方便,十方諸國土,無剎不現身」開始,是回答第二個問題,也就是「普門示現」。現在第一段是「身業普應」,就是觀世音菩薩「十方諸國土,無剎不現身」,指觀世音菩薩觀察衆生應以何身得度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。
「具足神通力,廣修智方便」,「神通」就是禅定,「廣修智方便」是智;一個是禅定,一個是智慧。當禅定和智慧圓滿,到達最高境界的時候,可以普門示現,就能「十方諸國土,無剎不現身」了。
「神」,不可思議的意思;「通」是無障礙,就是他若欲有所作爲,一切事情都是無障礙、不可思議的,所以叫「神通」。
神通有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漏盡通六種;其中,漏盡通只有聖人才有。「漏」是煩惱;煩惱沒有了,就是「觀音妙智力」了。這是聖人的境界,凡夫沒有這種道力。而凡夫可以有前五通,但都是有漏的;雖然有一點神通的作用,因爲還有煩惱,所以還不清淨。聖人的神通是清淨、無染汙的,因此也就特別廣大、高深。凡夫的神通還是很拙的,力量不大,所以不能說是「具足」,也就是不圓滿的意思;唯有到成佛的時候,才是圓滿的。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力量已經圓滿了,所以叫做「具足神通力」。
阿育王統一了整個印度後,他的威德是太大了。同時,他能夠信佛,擁護佛教,弘揚佛法,所以當時佛教在印度是非常興盛的。佛教興盛了,對其他宗教就有影響,尤其婆羅門教受到的影響最大。所以,婆羅門教徒心裏不舒服,常常想:「究竟有什麼辦法,能夠回轉阿育王,使令他不信佛,轉而相信婆羅門教呢?」當然,這不是一個人在想,而是有五百婆羅門在一起開會。忽然間,他們想出辦法來了!
前面說過「咒詛諸毒藥」,婆羅門教也有咒,其實也就是巫術。在衆婆羅門當中,有一個婆羅門會念咒,而且念得很成功。能達到什麼程度呢?他能夠把自己變成摩酰首羅天王的樣子,在虛空裏飛,這已經是有神通了。
這時候,衆婆羅門說:「好!我們與你合作,一同來轉變阿育王!我們四百九十九個人,一起走路到阿育王辦事的地方,而你從天空裏飛來。用這個方法來驚動阿育王!」
這樣做的時候,有人就報告阿育王。阿育王出來一看,果然從天上飛來摩酰首羅天王,還有四百九十九位婆羅門侍從,加起來一共五百人。這種大威德的境界,是不可以輕視的。
于是,阿育王說:「你有什麼指教?怎麼今天駕到這小小的地方來呢?」
「先不說有什麼事。我們現在想吃飯,你先准備飯給我們吃。」
「你們沒有預先告訴我,有這麼多人,我一下子准備不來啊!」
「不要緊!我們吃的不是一般的飯,而是以剃了頭的禿人當飯吃的。」
阿育王說:「好!請你們坐下來等一等。」
阿育王就派人到雞頭摩寺。雞頭摩寺的第一上座是耶奢尊者,他是一位大阿羅漢,不是普通人。阿育王交代使臣說:
「你去向耶奢尊者說:『大王的宮廷來了一些人,看起來像是人,也可能是羅剎鬼,希望大德能派人來攆走這些人,驅逐他們!』」
派去的這個使臣是信婆羅門教的,到了寺裏,就對耶奢尊者說:「大王派我來向您報告,宮裏來了很多的羅剎鬼,要以沙門爲食,請你們去給他們吃!」
耶奢尊者說:「好!好!你先回去!」
耶奢尊者就召集大衆僧,報告這麼一件事,說:「我年紀大了,不能弘揚佛法了,我去給他們吃!」
第一上座這樣說了以後,第二上座說:「你是我們的領導人,你不能去!我去!」于是,第二上座、第叁上座……,大家一直讓,讓到最後是一個沙彌。
沙彌說:「各位長老在這兒弘揚佛法,是衆生的依止,你們不能去!我去,我去給他們吃!」于是耶奢尊者同意了。
沙彌就來到阿育王這裏,阿育王遠遠地歡迎他,把他接到宮裏,請他坐下來。
這沙彌坐下之後,就問阿育王:「大王!你要我來,是要我給這些人做飲食,這件事先等一等。我現在先要吃飯。」
阿育王就吩咐廚房預備很多的飯菜,給這小沙彌吃。沙彌吃完一桌飯不夠,還要再吃……,竟把廚房裏的飯菜完全吃下去了。
問他:「吃飽了沒有?」
「還沒有吃飽!」沒吃飽,那還能吃什麼呢?
這時候,沙彌一伸手,就把一個婆羅門抓過來,吃掉了。一個吃完,又把另一個也抓過來。吃到最後,就剩下那位能在天空裏飛行的婆羅門,這婆羅門很害怕,拔腿就跑。沙彌一伸手,就把他抓回來,又吃掉了。
這個時候,阿育王害怕了,說:「你把這麼多的飲食吃完了,又把他們這麼多人也吃了,現在你要吃我了吧?」
沙彌說:「你不要怕!現在你跟我回廟上去!」
沙彌和阿育王一同回到廟裏去。一看,所有的飯菜都在雞頭摩寺,供養大衆僧;這些婆羅門也都在雞頭摩寺,那位會飛的婆羅門在最後,他們一個個都剃了發,做了比丘。
小沙彌一回來,這些新出家的婆羅門見了他,都感覺到很慚愧,心裏想:「唉呀!一個小沙彌的神通我們都比不了,何況是大阿羅漢、大比丘呢!」
有的人是因爲念咒而得神通。有的人因鬼神才得到一點神通,而自己沒有神通,卻向人說謊話,說是有神通,實在那是鬼神的力量,讓他有一點神通,而鬼神有時候還不靈。有的吃藥也能得到一點神通;有的是由前世而來的果報,有小小相似的神通,但也不是真的。這些都是有漏的神通,都靠不住!只有修學佛法,修習戒、定、慧所得到的神通,力量是強大的。但是,在還沒有成佛之前,也不是完全靠得住的,有時候也有變化。
我講一個阿羅漢神通靠不住的故事。
佛在世時,老天爺很久不下雨,天旱生活就困難,沒有水怎麼行呢?有人著急,希望知道什麼時候會下雨。
就有人出主意說:「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,我們去問問他,看他怎麼說?」
目犍連尊者說:「過七天就下雨了!」
「唉呀!好!過七天就下雨,很好!」他們聽了都很高興。
七天很快的就過去了,卻沒有下雨。于是在家人就說話了:
「他們佛教徒說阿羅漢有神通,還是神通第一呢!結果就是說謊話騙人嘛!那裏下雨呢?沒有嘛!」議論紛紛。
那時候的出家人都是托缽乞食的。乞食的時候,就會和許多人見面,聽到很多人在議論。也可能有佛教徒知道了,就報告比丘:「很多人認爲目犍連尊者說謊話騙人,令人家對佛法都沒有信心了!」
比丘回來以後,就向大衆僧報告:「目犍連尊者說謊話!」
說謊話就是犯戒了,于是大衆僧就集合,把目犍連尊者請來,說:「你犯了妄語戒,現在要做羯磨處罰你。」
目犍連尊者說:「我沒有說謊話!」
由于他不承認說謊,大衆僧就和他辯論。這一辯論,佛天耳遙聞,就來到大衆僧集會的地方。佛一坐下來,大衆僧就默然了。
佛明知故問:「剛才你們說話聲音很大,什麼事情啊?」
這時候,大衆僧就向佛報告,道盡原委始末。
佛問目犍連尊者:「當初那些人問你什麼時候下雨,你說七天後會下雨,是用誠實心說話?還是用欺騙心說話?最初的動機是怎麼樣?」
「我當時是用誠實心說的,沒有心要欺騙人。」目犍連尊者說。
所以,怎麼樣才叫妄語呢?就是你有存心要騙人的動機,然後說出來騙人的話,人家受騙了,這叫做「妄語」。如果最初是用誠實心說話,那麼妄語的定義就不具足了。
經過這樣征詢之後,佛對大衆僧說:「目犍連尊者是大阿羅漢,他沒有欺騙人的意思,他用誠實心說話,這不是妄語,不算犯戒!」
這時候,目犍連尊者是不是打妄語,這個問題解決了。但是,尊者觀察七天後會下雨的,爲什麼沒有下呢?這個問題還沒解決。原來是阿修羅把雲霧趕跑了,所以才沒有下雨,就是在中間出了這個岔頭。而阿羅漢的智慧並不是那麼圓滿,所以就說錯了。
阿羅漢無漏的神通,不是外道的神通或凡夫的境界能比的!但是,偶然地也會有一點失靈。只有八地以上的大菩薩,乃至到佛的境界,那個神通才是好、才是靈驗的。像觀世音菩薩「十方諸國土,無剎不現身」,這種廣大的神通是靈的,不會有錯誤!
如果我們多讀經論,就會知道佛法的中心點在那裏,佛爲我們說法的真義在那裏。佛法的真義不是要求神通,而是要我們「諸惡莫作、衆善奉行」,趕快斷煩惱,才是對自己有利的!如果有了神通,但是煩惱沒有斷,那麼問題還是沒有解決,一樣是苦惱人。
所以「具足神通力」,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神通道力圓滿了,不是凡夫、也不是阿羅漢能比擬的。而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圓滿,是因爲他的禅定特別深…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