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關系。這需要經過長時期的修行,不是短時間可以成就的。
但是,只有禅定、神通是不行的,還要有大智慧,所以要「廣修智方便」。這不是一知半解的聽聞佛法,而是要有廣博的智慧──要多修學般若波羅蜜的般若法門,才能開大智慧。
大概地說,智慧可分成兩種:一、是見真理的智慧。二、能觀察一切緣起法的智慧,就是能觀察宇宙間一切衆生因緣果報的差別相,明白這一切緣起的事物,究竟是怎麼回事,爲什麼有這樣的果報。這些,只有佛的大智慧才能究竟圓滿的觀察,阿羅漢的智慧都還不夠的。
第一個見真理的智慧,叫「智」;第二個觀察一切緣起法的智慧,就叫「方便」。這兩種智慧,要經過無量劫、無量劫不斷的修學佛法,才能成就。
觀世音菩薩圓滿了禅定、神通的力量,也圓滿了大智慧,所以才能夠「十方諸國土,無剎不現身」。不但是娑婆世界,其它十方一切的國土世界,沒有一個國土,觀世音菩薩不現身說法、度化衆生的。
「剎」是印度話,中國話就是國土的意思。換句話說,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是非常普遍的,所以能夠「十方諸國土,無剎不現身」的廣度衆生,並且可以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」。
普門品講記.二十一
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
觀世音菩薩在十方世界現身說法,廣度衆生,那麼衆生得到什麼好處呢?第一就是惡趣令滅,「種種諸惡趣,地獄鬼畜生」,「以漸悉令滅」。其次,就是人間的「生老病死苦,以漸悉令滅」。這些苦惱都消除了,慢慢就轉凡成聖、得大解脫了。
「種種諸惡趣」的「趣」,就是「來去」的意思;或者說「歸趣」,一定要到一個地方去,而不是停留在這裏。譬如,皈依叁寶、受持五戒,這是一個因,這個因能使令他將來到天上去、到人間來,叫做「趣」。所以,若不能控製貪、瞋、癡的煩惱,做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,造了這個罪因,將來就要到叁惡道去。
人間、天上是善趣,叁惡道就是惡趣。人間、天上雖然不是特別的理想,但還是比叁惡道好一點。所以,人最積極要解決的問題,就是不要到叁惡道去。畜生有很多種類,鬼、地獄的種類也是很多很多。大概地說,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這叁惡趣。
叁惡趣很苦,觀世音菩薩爲我們現身說法,我們能夠依教奉行、不做惡,惡因惡果逐漸息滅了,我們的生、老、病、死問題就能解決,就能超凡入聖。
現在,我們來談談「鬼」。畜生的世界,我們人能看見一大部份,少部份我們看不見。鬼,少數人能看見,多數人看不見,所以有的人對于鬼還有一點疑惑:「有鬼嗎?佛教說有鬼是迷信!」
在中國曆史上,真是有鬼這種事情的。我說一個叁國時代的事迹。
吳國孫權時代,有個大將軍叫陸遜,他曾經打敗劉備。陸遜的兒子叫陸抗,也是吳國的一位將軍。陸抗有兩個兒子,一個叫陸雲,一個叫陸機,兩人都是很不錯的讀書人。
現在說的是陸雲。有一天,他去探望朋友,但是天一黑就迷路了,找不到他朋友的家。由于天色黑暗,他看見遠處有光,就向光的方向奔去,原來那裏有戶人家。于是,他就去敲門並說明來意,因爲迷路了,想在這兒休息。裏邊有個少年,有美風姿,態度非常好,就留他住下來了。
陸雲是讀書人,而那個少年談吐也是很高尚的,二人談老子《道德經》上的道理,談得很投機、很快樂。
第二天早晨,陸雲告辭離去。等到太陽一出來,方向也明白了,走了十幾裏路,就到了他朋友的家。他向朋友敘述昨天晚間的事情。
朋友說:「我們這兒幾十裏路內沒有人家呀!你怎麼說有個人家呢?」
陸雲說:「是有人家嘛!我沒有說謊話。」
「那麼,我們去看一看!」朋友說。
他們就順著來時的路走,到那兒一看,是個墳,並沒有房子。他的朋友知道,這是王弼的墳。王弼是誰呢?《叁國志》的《魏書》裏提到,王弼是個玄學家,或者說是哲學家也可以,他對于老莊、《易經》是有研究的。現今有些大圖書館,還有王弼批注的《易經》與《老子》。《魏書》上說,王弼二十幾歲就死了,他年紀很輕,名氣很高。
按佛法來說,由陸雲在王弼那兒住一宿的情況,就知道王弼死後做鬼了。佛教說的鬼,有無財鬼、少財鬼、多財鬼,就是無福德的鬼,少少有點福德的鬼,還有福德大的鬼。王弼這個人死了做鬼,他沒有大福德的宮殿、沒有好的地方可住,就住在埋自己死屍的墳裏,可見他不是個有福德的鬼。但是,他做人時的學問還在,所以談吐、意境還是很高尚。
叁國時代,在孫吳的首都金陵有佛法的弘揚,洛陽也有,但並不興盛,佛教不是那麼普遍。而《晉書》的作者,會記載陸雲這段事迹,就證明是有鬼的,不能說沒有。
我再說一個故事。
我們都知道《古文觀止》的〈陳情表〉,是李密寫的。劉備在蜀的時候,李密曾做過一個小官;劉備垮臺後,他就罷官了。但是晉武帝聽說李密這個人很好,想請他做官,他不願意,于是寫了〈陳情表〉。這一篇文章是很動人的,其中有一句「死當結草」,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這有一段故事。
春秋時代的晉國有個大臣,叫魏武子,他是一位有身份的人,有大太太、小太太,而他很愛這個小太太。
後來,魏武子有病了,他對兒子魏顆說:「我若死了,她年齡還不大,就讓她改嫁!」
等到病重了,他又對兒子說:「叫她殉葬!」就是要她一同死。
果然,魏武子病重,不久就死了。但是,魏顆把小母親改嫁,並沒有讓她殉葬。
這件事過去以後,秦國來攻打晉國。這時候,秦國軍隊的將軍叫杜回,這個人是秦國的大力士,力量非常大。魏顆率領晉國的軍隊與杜回交戰,打不過他。魏顆心裏憂愁,累了打個盹兒時,做了一個夢。夢中,有一個老翁來,對他說:「你不要憂愁,明天作戰的時候,你不要同他硬拼,你引誘他到青草坡去,就可以打勝仗了。」魏顆醒後,知道是個夢,但是也不妨試一試。
果然!第二天,雙方又打起來了,魏顆就引誘杜回到一個草長得很長的青草坡去。到了那裏,魏顆看見一個老人在結草,他把草結成一個扣一個扣的。當杜回跑到那裏時,就被扣絆倒了,于是魏顆和弟弟兩人合力捉住了杜回,想到:「這個人力量太大了!如果留著他,將是我們晉國的大患!」就把杜回殺了,這場戰爭就這樣戰勝了!
人就是這樣,別人死,是別人的事;我戰勝了,我就歡喜。那麼,魏顆就回到自己的住處,夜間睡覺作了個夢,那位老人又來了,對他說:「你知道我是誰嗎?我就是你所改嫁的小母親的父親!」
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兩件事:一是人死了可能會做鬼,這就證明有鬼。第二、證明人雖然死了,但是對兒女的愛心還是不變,他還愛他的兒、他的女。如果,有人把他的兒女照顧得特別好,他會非常感謝,這就是「死當結草」。那個老人就是非常感謝魏顆,沒有讓他的女兒殉葬,而把她改嫁了,所以在魏顆有困難的時候,老人願意來幫他的忙。
由此可知,真是有鬼,不是沒有;也可以知道夫妻、父子兒女之間的恩愛是不斷的。所以,人與人都應該相愛,不要一憤怒就要殺害別人,這是不對的。
我們要知道有鬼道衆生,但是人死後並不是決定做鬼,有可能再做人,可能升天,也可能到地獄去。即使做了鬼,乃至墮落地獄,業報結束了也還可能再做人,都是變化無常的。不論如何,在佛法的道理上說,這些都是苦惱境界。
觀世音菩薩大慈悲,能「十方諸國土,無剎不現身」,教化我們解脫一切苦、得大涅槃,所以說「種種諸惡趣,地獄鬼畜生,生老病死苦,以漸悉令滅」。
己二、意業普觀二 庚一、五觀圓具
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
佛用重頌說明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,來回答無盡意菩薩的第二個問題:「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」。回答中,前面是「身業普應」,這裏是說觀世音菩薩「意業普觀」,觀世音菩薩的那一念清淨心,能普遍地觀察,而且又能夠「十方諸國土,無剎不現身」。其實,身體的活動,實在是由心發動出來的,如果觀世音菩薩的心不想那樣做,就不會有身業的活動,所以「意業普觀」倒是最根本的。這裏面說出五個觀:真觀、清淨觀、廣大智慧觀、悲觀、慈觀。
第一是「真觀」。「觀」是觀察,實在就是智慧,沒有智慧是不能觀察的。但現在是觀什麼呢?就是觀察諸法的真理,所以叫「真觀」。《法華經》的〈序品〉說:「觀諸法性,無有二相,猶如虛空。」這就是「真觀」。
諸法雖多,但簡要地說只有二種:第一、就是我們明明了了的這個心,這是「心法」。其次,就是地水火風,一切的物質,這是「色法」,以我們的生命體來說,除了地水火風外,再加上空、識,組織起來,就是生命。而外面的山河大地、草木叢林,則是地水火風組成的。
所以總合起來,一個是物質性的「色法」,另一個則是精神性的「心法」。這一切法,都是因緣所有的;既然是因緣所有,那麼它的本性就是空的。在空上看,是無有二相的──沒有生、沒有滅,不增、不減,不垢、不淨,無凡也無聖,是離一切分別相的。
這種理性,是聖人的清淨智慧所見的境界,凡夫的分別心,只能在文字上分別觀察,沒能夠證悟。如果真能夠證悟,就是聖人而不是凡夫了,那麼就叫做「真觀」。
「真」,是形容詞,形容真理是最正確的,不是虛妄的。如果你能夠證悟,就會真實地得大安樂、得大自在解脫。其它一切我們凡夫所認爲美滿的,所歡喜的、所追求的,都是苦惱的境界,都是虛妄不真實的,所以不是「真」。只有聖人清淨的智慧所見的真理,才是一切佛、一切聖人居住的地方,裏面沒有虛妄,它不欺诳你,那才叫做「真」。我們凡夫認爲怎麼怎麼好的,到時候並不是那樣,裏面都有虛妄性、有欺騙性,有很多的苦惱。你認爲怎麼怎麼好,其實不是,所以不是「真」。…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