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發無上菩提心,他的程度是很高的,這地方和凡夫有一點不同。
第叁、〈如來壽量品〉:此品是說佛在無量劫以前已經成佛、得無上菩提。一般所說:「世尊離開了淨飯王宮,出家修學苦行六年,後來在菩提樹下,思惟甚深的緣起法,得成無上菩提」,這只是一種方便的說法,事實上在久遠久遠以前,釋迦牟尼佛早已成佛了。因此,〈安樂行品〉說修行;〈如來壽量品〉說得證無上菩提,也就是修行成功了。
第四、〈普門品〉:是表示得證無上菩提的人,進一步發大悲心,廣度衆生。
方才說《妙法蓮華經》的「法」是涅槃的意思,也就是歸依法的法。涅槃,在佛法中有所謂的「無住涅槃」。阿羅漢入無余涅槃的時候,就安住在涅槃中不動,全面地休息了;他不教化衆生,所以稱之爲小乘。但是,佛、菩薩有大悲心,就像觀世音菩薩,他覺悟了妙法、契證了涅槃,卻不住在涅槃裏,還來廣度一切衆生——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,所以叫做無住涅槃。
由此可知,〈方便品〉是初發菩提心、〈安樂行品〉是修行、〈如來壽量品〉是得成無上菩提的意思。而現在要學習的〈普門品〉,是得成聖道以後又發大悲心,于無住涅槃廣度衆生的意思。這是得成佛道之後,不同于小乘阿羅漢的情形,正好能表示大乘佛法的精神。我們多少可以從這樣的意義中,明白〈普門品〉的大意了。
這是在講〈普門品〉的正文之前,先說明大意。接著解釋〈普門品〉的題目。
肆、牒釋品題—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
一、總標人法立名
「觀世音菩薩」是人的名稱;「普門」,是觀世音菩薩修學聖道所證悟之法門名稱。觀世音菩薩是能證悟的人,普門是他所證悟的法,人、法合起來,作爲這一品的名稱。
二、觀世音的譯名
「觀世音菩薩」,竺法護尊者譯爲「光世音」。「光」是光明。這個世界上有太陽、有月亮的光明,還有燈的光明;但是,現在「光世音」的光明不是這叁種光明,而是佛菩薩內心的大慈悲光明、大智慧光明。這種光明是一切衆生所缺少的,也是最需要的。觀世音菩薩具有這樣的大慈悲、大智慧光明,來利益我們這個世間,這樣的翻譯意義很好。
唐叁藏玄奘法師譯爲「觀自在菩薩」(也有譯爲「觀世自在」的)。「觀」就是大智慧。如果你常常歡喜靜坐,就會感覺「自在」二字是很好的。修行的境界,初開始的時候是不自在的,不是那麼順利;想要讓自己這一念心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,是很難很難的。但是,經過長期的用功,慢慢地這一念心就調柔了,也就能安住不動,就會感覺到自在一點了。但這只是一個很粗淺的小境界!
佛菩薩修學無量無邊的法門時,都是觀一切法空、如實相。修這樣高深法門的時候,也有這個問題,也都是初開始時不那麼自在,一旦成功了,大自在的境界就現前了。所以,這個「觀自在」,若按照觀世音菩薩自己修行的境界來說,就是修行成功、得大自在了。不管是觀第一義谛,或是觀無量無邊的法門,都是無障礙的境界,故曰「觀自在」。
約觀世音菩薩以大悲心廣度衆生這方面說,也可以解釋「觀自在」。觀世音菩薩度化一切衆生的時候,雖然衆生剛強難度,而觀世音菩薩還是很自在的。因爲,觀世音菩薩雖然來到衆生的世界,但是衆生的世界卻不能染汙他,也不能影響他,他還能保持大自在的境界。
這是從觀世音菩薩自己修行成功、或發大悲心廣度衆生這二方面,來贊歎觀世音菩薩的大自在,所以尊稱爲「觀自在菩薩」。
鸠摩羅什法師譯爲「觀世音菩薩」,用字與竺法護尊者、玄奘法師不一樣,這在〈普門品〉中有很好的诠釋,說明觀世音菩薩何以名爲「觀世音」,在此我們就不加以重複,等到正文時再說明。
叁、釋菩薩名義
「菩薩」,梵語「菩提薩埵」,中國人歡喜簡略,因此簡稱爲「菩薩」。
什麼是「菩提」?菩提是叁乘聖人無漏、清淨無分別的智慧,通于聲聞、緣覺、佛,因此有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、佛菩提。
「薩埵」就是「有情」,鸠摩羅什法師譯爲「衆生」,是指希求聖道、希求菩提的有情;如果以人的立場來說,就是希求菩提的人。「薩埵」或者譯爲「勇猛」,勇猛精進的希求菩提;未得菩提即是凡夫,已得菩提就是入聖位了。若是加上「摩诃薩」,即「菩提薩埵摩诃薩埵」,那就包含特別的意思在內,是單指發無上菩提心的大乘菩薩境界,而不通于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了。現在說觀世音菩薩摩诃薩,他在過去已經成佛,名爲正法明如來,正是倒駕慈航的意思,當然這是大菩薩的境界。
我們讀《佛說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或讀《觀世音菩薩授記經》,會知道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二位大弟子之一,也是阿彌陀佛國的大菩薩,不是住在我們這個世界的。然而,觀世音菩薩有大悲心,雖在阿彌陀佛國幫助阿彌陀佛弘揚佛法,但是他也會到他方世界去廣度衆生。所以,在我們這個世界上,例如中國的普陀山,那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,有很多人去禮拜,能夠見到觀世音菩薩的相好光明。但是在《華嚴經》中,敘述印度南方的海邊有補怛洛迦山,觀世音菩薩就住在那裏。在《大唐西域記》裏提到:如果有人不怕艱難,到那裏是會見到觀世音菩薩的。不過,這都是觀世音菩薩化身,到別的世界去度化衆生的地點。
然而,我們這個世界與觀世音菩薩的因緣,的確是特別殊勝!尤其是大乘佛教弘傳的地區,沒有不念觀世音菩薩名號、沒有不禮拜觀世音菩薩的。可見我們這個世界上的衆生,和觀世音菩薩的因緣之殊勝,也可以知道觀世音菩薩對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,也是特別慈悲!
四、釋普門名義
其次解釋「普門」。前面說過,觀世音菩薩是能證悟普門的大聖人。「普門」是他所證悟的,也就是他修行成就的一個法門。「普」是普遍;「門」是通達無礙,就像房子有門,我們可以由此出入,沒有門就不能出入了。「普門」,就是普遍的都是門,亦即普遍的都是無障礙的境界。這句話如何解釋呢?
《法華經‧方便品》的開端說道:「諸佛智慧,甚深無量,其智慧門,難解難入。」諸佛有高深的智慧,能覺悟真理,而我們凡夫還未能覺悟。我們若想覺悟,該怎麼辦呢?就是要有一個門徑,有了門徑,我們也可以覺悟佛所覺悟的真理。
那麼,這個智慧的門是什麼呢?天親菩薩的《法華論》裏解釋「門」就是言教,也就是「以勝教言,開真理故」。意指以語言文字作門,顯示佛所覺悟的真理,我們由此門入,就可以明白佛法。這句話是爲我們而說的,因爲我們初學佛法的人,處處都是障礙,諸佛所證悟的真理是怎麼回事,我們是無法見聞覺知的。現在,佛菩薩給我們一個門,我們從這個門可以通過去,就無障礙了。所以,文字般若是不能廢掉的,還是很有需要的。
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「門」的意思。譬如:我今生做人感到很不快樂,希望能夠生到天上,怎麼辦呢?佛菩薩開導我們,也給我們一個門。那是什麼呢?就是我們能誠心誠意的受持五戒十善,即是生天之門。若不修五戒十善,則被罪業障礙而生天無門,想到天上也去不了。我們若修五戒十善,即開生天之門,可以生天無障礙——這是一扇門。
一個人如果想到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的世界去,也有一扇門,那就是你不受持五戒、也不修學十善,隨時可以殺害生命、偷盜、說謊騙人,做一切惡事,這就是叁惡道的門。但是若能修學五戒、十善,就是關閉了叁惡道的門,即使想去也去不了。然而這都只是一件事的門,不是普門,不能夠處處通達無礙。
若是我們想得阿羅漢果,也有個門;或是想得禅定、想修智慧,都是有方法的,也就是都有門,但這些都是一一的、特別的門。而觀世音菩薩的普門,就不是這個意思,他修普門行成功了,一切都是門,要到地獄去也可以,願意到天上去也可以,一切都是無障礙的。我們凡夫若做了五逆十惡、不孝順父母等許多傷天害理的事,開啓了叁惡道的門,就必須到叁惡道去受苦,想出來都出不來,因爲罪業沒有完,想解脫是不可能的,所以是有障礙。若是生到天上享天福,這是生天之門開了,但在天上迷惑顛倒,其實還是一種障礙!
觀世音菩薩到一切境界、一切世界去,無論是到地獄、或到天堂,不管怎麼樣的快樂或苦惱,都無法動搖觀世音菩薩的大自在境界,一切皆是無障礙的,故曰「普門」。我們讀《華嚴經.入法界品》,其實「入法界」就是普門的意思,表示佛及觀世音菩薩等,都能無障礙地入一切法界,什麼地方都能去,所以普遍地都是門。但這一定要到第八地菩薩以上那種大解脫的境界才可以辦得到,初得無生法忍的菩薩還是辦不到的。
現在,我們所學習的〈普門品〉,內容是敘述觀世音菩薩救度一切衆生的境界。
在〈普門品〉中,一共分兩大段。第一段、說明觀世音菩薩救護一切衆生令脫七難,能解叁毒破除貪瞋癡的煩惱,並能滿足二求。這是救護衆生這些不如意的事,把世間上苦惱的事情解脫了,得到多少的滿足。第二段、說明衆生「應以何身得度者」,觀世音菩薩「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」。依天臺智者大師的解釋:第一段是約觀世音菩薩說的,第二段是約普門說的;合此以解釋普門之意,就是觀世音菩薩普爲一切衆生開示一切解脫門的意思。
在第二段中,觀世音菩薩爲一切衆生說出世間的解脫法門,和前面的救護衆生、解脫災難不同。前面救災脫難,不是根本地得大解脫;而後面觀世音菩薩爲衆生演說佛法,使令衆生修學聖道,若能成就,就是究竟的得大解脫了。所以,這個普門是有很深的意思在裏面的。
「品」者類也,一類一類的。〈方便品〉是一類,〈譬喻品〉是一類,〈化城喻品〉也是一類,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又是一類,故曰「品」。
伍、流通因緣
值得一提的是,〈普門品〉是《法華經》裏面的一品,但是我們把它從經中提出來特別地流通,這…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