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著一位辟支佛,長相非常醜陋。那時候,天不下雨,人民生活困難,辟支佛就到一位大長者家乞食。乞食時,大長者叫他的女兒供養辟支佛。長者女一見辟支佛就罵:『你長得根本不像人!』用各式各樣醜陋的語言辱罵辟支佛。辟支佛于是現出種種神通,長者女一見,心裏想:『哎呀!他是聖人哪!我不可以毀辱他、不可以罵他,應該恭敬贊歎啊!』就向辟支佛求忏悔。那位長者女是誰呢?就是你現在的女兒。因爲罵辟支佛,因此她現在得的果報就醜陋;由于忏悔了,所以就能遇見佛,相貌又變得端正,然後聞法得須陀洹果。」

  又佛世時,有一位牛齝比丘,這位比丘是舍利弗尊者的弟子,也是一位阿羅漢。但是,他吃完飯後,總是把飯再吐出來咀嚼,和牛有一點相似,人間的人看見這個情形,就會譏嫌他。但他是大阿羅漢,譏笑他、對他不恭敬,會有罪過的,所以他不在人間住,而到天上釋提桓因的花園裏住。

  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不同,天人的智慧高過我們,他能知道這個人是凡夫、是聖人,所以不會對聖人生輕慢心。所以,我們人間的人譏嫌、毀謗醜陋的人,這個事情是有點問題!

  「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」,前面說到的金剛女,就是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。雖然相貌醜陋,卻終究因此而得解脫。

  

  庚叁、現聲聞身

 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,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,

  「應以聲聞身得度者」,佛出現世間之後,說法的法音就叫做「聲」;或者是經論上能表達佛法真理的文句,也可以名之爲聲。「聞」,聽佛說法,或者閱讀經論,由此而覺悟苦、空、無常的道理。「得度者」,從這裏能得解脫。

  「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」,觀世音菩薩爲你現聲聞的阿羅漢身,說苦集滅道的佛法,或者爲你說《法華經》的妙法。

  苦集滅道是佛教中很重要的教法──苦集是世間的因果,滅道是出世間的因果。世間因果中,果就是「苦」。我們的身體是果報,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一切,也都包括在果報之中。這果報,佛法給它一個批判,就是苦!

  當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一切境界的時候,有苦受、有樂受、有不苦不樂受,就是有時候有苦惱的感覺、有時候有快樂的感覺、也有不苦不樂的感覺。但是,這叁種感覺,若深一層說,都是苦。所以,以佛法的態度判定世間的果報,不管是人間、天上,都是苦!

  以什麼理由說完全都是苦呢?就是因爲人間人所認爲快樂的事,追求的時候不容易得到,是苦。追求到手了,還要保護令不失掉,也是苦。又終究有一天會失掉它,屆時會更苦惱。所以,從深一層說,樂受也是苦惱。

  前面曾經說到隋文帝楊堅,就是隋炀帝的父親。在中國曆史上看,這個人還不能說是太壞,但也不能說是特別好。不過,就佛法來說,隋文帝和隋炀帝對佛法都有點貢獻。

  隋文帝作皇帝以後,當然也和別人一樣是凡夫,除了大太太,還有其它很多的女人。他的大夫人是陳皇後。但是他還有另一個心愛的女人,常常同她接近。這一天,他下朝後就去找那個女人,但是找不到。下面的人報告他,說是已經被人殺死了。隋文帝立刻心情苦惱,說出來一句話來:「我作皇帝還不自由啊!」說完這句話,他精神就有一點失常,騎著馬,不走正常的道路,到山裏面去亂跑。有人報告了隋文帝幾位特別親近的大臣,這幾位大臣就騎著馬把皇帝追回來,安慰他。這時候,陳皇後來了,對他磕了一個頭,他就恢複正常了。這是說,作皇帝還不自由。

  再說隋文帝的第二件事。晚年他病得很重,臨死的時候,發現太子楊廣是個壞蛋,就改變主意,想要立大兒子作太子,于是派人去請大兒子來。但是,這個人是楊廣的人,他沒有依隋文帝的意思去找人。就這樣,隋文帝自己躺在那裏沒有人照顧,就死了。

  這是怎麼個情形呢?就是隋文帝周圍的大臣,完全和楊廣合作,把隋文帝所有的事情、所有的人際關系都封閉了,就剩隋文帝躺在那裏等死。所以,在曆史上明白地寫出來,隋炀帝楊廣殺死自己的父親!這可見世間上認爲作皇帝不得了,事實上,作皇帝也是苦惱。世間人所認爲的很多很多快樂事,結果都是苦惱!

  所以,佛法批判世間一切都是苦。這苦的原因從何而來呢?就是「集」。集是什麼?就是我們的煩惱和業力。煩惱兩個字怎麼解釋呢?煩者,擾也;擾者,亂也。擾亂心神令不得安甯的力量,就叫做煩惱。比如說,瞋心來的時候,心裏不安;貪欲心來的時候,心裏也不安;高慢心、疑惑心,各式各樣的煩惱來時,心裏就不得安靜。所以,這擾亂內心,令人不安的,那就叫做煩惱。當煩惱一動,就會造罪,那就是業力。

  業力和煩惱,就是苦的原因。即使我們修福、不造罪,福也是使令我們受生死的一個原因;不過,不到叁惡道去,而是到人間、或是天上去。或者,我們修學禅定成功了,到色界、無色界天去受叁昧樂;但是壽命到了,叁昧也會結束,還是要死,繼續輪回受苦。所以,世間就是苦集二谛而已。

  滅谛、道谛,是出世間的因果。「滅」,就是涅槃,是大安樂的地方。「道」,是出世間涅槃的因,也就是戒定慧、或者說即是八正道。我們學習八正道,就能到涅槃那裏去。涅槃是出世間的果,入涅槃時,就把惑業苦都消滅了,那是特別清淨、安樂、自在的境界。

  聲聞人學習苦集滅道四谛的法門,成功後,就是得涅槃了。觀世音菩薩觀察這個衆生應以聲聞身得度者,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;或者爲說四谛法門令得解脫,也可能爲他說《法華經》,教他回小向大。

  普門品講記.十二

  己二、應六天六 庚一、現梵王身

 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,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,

  前叁段屬于聖人,這以下是天。

  「梵王身」,「梵」是印度語,翻成中國話是清淨的意思。我們欲界的人有睡眠欲,要睡覺,不睡覺不行!要有男女之欲,還要有很多很多的欲。而梵天上的人完全沒有男女之欲,也不像我們要吃飯、睡覺,都沒有這些事情,他們就是入定、出定,所以叫作清淨。

  梵王有兩種說法,一是初禅天有梵王。初禅有叁種天:梵衆天、梵輔天,梵王天。梵衆天類似我們人間一般的老百姓。梵輔天就是幫助梵天王統理梵民的天人,就像是在政府裏做事情的人。梵天王就好像人間的政府領導人。這是說初禅天的梵天王,叫梵王身。

  第二個說法是:色界天第四禅天的天王,他是叁千大千世界的王,那也叫梵王。因爲四種禅天——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都叫做梵。或者,這裏只是指初禅天王說的。

  庚二、現帝釋身

 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,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,

  帝釋,印度話就是釋提桓因,翻到中國話就是能天主。

  欲界一共有六層天,從下向上數:第一層天是四天王天。第二層天叫做忉利天,翻到中國話,是叁十叁,就是忉利天四方各有八天,再加一個帝釋天——能天主,也就是叁十叁天的天王。

  有人說,帝釋天就像我們中國道教的玉皇大帝。在《阿含經》中記載,帝釋天這位天王心性很和平,不歡喜戰爭,是很好的一個人。在釋迦牟尼佛尚未出現世間的時候,他常到人間拜訪人間的仙人,就是他尊重道德高尚,有學問、有智慧的人,歡喜同他們親近、往來。

  帝釋天有一個太太——舍脂夫人,她是誰呢?就是阿修羅王的女兒。天上的天女有一種美德,就是不嫉妒,和我們人間的人不同。這位阿修羅女舍脂夫人,她的美超過了天女,但是她的缺點就是嫉妒。有時候帝釋到別的地方去,不帶她去,一次、兩次……,舍脂夫人就和人間的女人一樣,她就疑惑:「你到什麼地方去呢?是不是去親近另外的女人?」因此,釋提桓因若要出門,她就要求一同去,釋提桓因不高興,就不同意她去。她怎麼辦呢?阿修羅有一種隱身的本事,能把身體隱藏起來,你看不見。

  一回,釋提桓因自己坐車從天上下來,到地面上同仙人見面時,舍脂夫人出來了。這時候,釋提桓因不高興了,拿著蓮華莖就打舍脂夫人,舍脂夫人便以軟語謝帝釋 ——用柔軟的語言向釋提桓因道歉。說話的時候,那些仙人都看見、聽見了。不得了!仙人們聽見舍脂夫人的語言,心就失常,搖動起來了。

  這是什麼意思呢?這些仙人本來是有禅定功夫的,但是聽見舍脂夫人的聲音,使令禅定都失掉了。這可見在人間作功德,生到天上去享受,那種境界不是人所能想象得到的。

  「應以帝釋身得度者,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」,觀世音菩薩觀察這個衆生應該以帝釋的身份得到涅槃解脫,觀世音菩薩就爲他現帝釋身,爲他講說佛法,這樣來教化衆生。

  庚叁、現自在天身

 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,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,

  觀世音菩薩能示現六種天身度化衆生、爲衆生說法。前面已解釋現梵王身和帝釋身,現在是現自在天身度衆生。

  「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,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」,我們地球上的人,就叫做「人」;人以上的諸天,佛法稱之爲「天」。天,在六道衆生裏算是最好的一類,他們生活的情形比人類好得多。人需要爲了生活而忙碌,很辛苦,又有老、有病、有種種的苦惱。而天上的人不老也不病,生活資具都是現成的,不需要工作賺錢才能生活,所以比人間的人好得多,壽命也長。而且天人的身體能發出光明,人間人的身體不可以發出光明,需要有日、月、燈的幫助,否則我們的生活會有更多困難。所以,人不如諸天。

  但是,人間有佛法,這是好過諸天的地方。對于人間的享受,大多數人不是太滿意,所以會有多少厭離心,會有多少歡喜學習佛法的可能。諸天因爲享受得太好了,放不下,所以很難學習佛法。除非是人間的人,曾經學習過佛法,對佛法有信心、有歡喜心,死了生到天上去,才可能繼續地信仰佛教、學習佛法。

  釋迦牟尼佛初證聖道後,本來有心不說法的,因爲感覺到衆生迷惑顛倒,很難使令覺悟。但是,梵天王來請佛說法,請佛爲衆生宣揚真理,覺悟迷惑顛倒的人。這可見梵天王是信佛的,在佛教裏也是有貢…
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