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律上說:她向佛要求,希望佛能同意她出家。佛不准許。阿難尊者爲憍昙彌向佛請求,佛起初也不准許。佛爲什麼不准許呢?佛說:正法原來是一千年,若度女人出家,正法會減少五百年。後來,阿難尊者爲憍昙彌一直向佛請求,佛就同意了,但說:女衆出家要修八敬法,正法還可以有一千年。這樣說,「後五百歲」就是正法一千年之後的那個五百歲,就是佛滅後的第叁個五百歲,像法開始的時候,這叫後五百歲。
佛法分爲正法五百年、像法一千年;或是正法一千年、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,佛法流傳世間共一萬二千年,此後,世界就沒有佛法了。正法時代,較有人容易相信《般若波羅蜜經》,但愈往後就愈困難。正法和像法有什麼不同呢?正法住世時,很多的出家人得聖道;像法住世的時候,得聖道的人少了,就是有這個差別,但是表面上和正法相似,所以叫做像法。到末法的時候,表面都不像了,所以叫做末法。就是到最後,小小的還有一點佛法,雖然還有人學習,但是這時候,佛法在人的心裏不能發揮斷惑證真的力量,所以叫末法。
這地方說「後五百歲」,是指正法以後,名後五百歲。若說是第五個五百歲,現在是二千五百年。二千五百年這句話,是南傳佛教學者說的;若在我們漢文佛教的文獻上看,就是二千叁百多年,還不足二千四百年。
現在的佛教有一個特別的現象,就是思想混亂,你說一套、我說一套,不知道誰說得對,若想得聖道很不容易。佛預先知道這回事,慈悲安排了淨土法門,讓大家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。念阿彌陀佛的確好,容易念、也容易做。若修四念處就不容易,譬如修無我觀,明白什麼是我、什麼是無我?還不是簡單的;能夠忍可這件事,也不容易。
忍可這件事,我感覺如果不讀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,很難知道什麼叫做無我。說「身體裏面沒有常恒住不變易的我,這叫無我。」當然這樣講是對的,可是心裏還是疑疑惑惑的。若讀《瑜伽師地論‧有尋有伺地》中,不如理作意的那一大段;在《顯揚聖教論》也有,就說得很詳細,有「我」會有什麼什麼困難,非要無我,道理才通得過去。而今天的佛教徒多數歡喜走快捷方式,「要叁大阿僧祇劫,不可以!我這一生就成佛,這樣子好!」總而言之,想占便宜:「我不要那麼辛苦,就能成就。」其實世界上哪有便宜的事情呢!不勞而獲,有這種事情嗎?沒有這種事情的!
所以,「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者」:就是在像法住世時代,在家、出家的佛教徒,表現于外的相貌是什麼呢?受了戒後,能夠受持不犯,持戒清淨;而且還能修福,爲大衆僧、爲一切衆生服務而不辭辛苦。總而言之,對自己的執著心輕,用自己所有的身力、心力、財力,去做利益衆生的事情。造醫院、造學校,做種種的慈善事情,這就是修福。多拜佛也是修福,修學禅定也可以說是修福,修四念處也是修福;這裏說「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能生信心」,對于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的無相的願、無相的修行、無相的果,這樣法門的章句,能建立信心!
在《大般若經》有十八空、二十空,或者二十二空。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很少看見「空」字;但是有「無」字──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──這其實也有「空」的意思。
如果說,觀一切法畢竟空,就不需要善惡果報,不管這一套,無惡不做也可以,「反正都是空的嘛!」那這不是相信般若法門。若相信一切法空──因是緣起、果也是緣起,都是畢竟空──而能持戒修福,這才是相信般若的相貌!
「于此章句能生信心」:這句話表示他有智慧!若沒智慧,對于般若法門很難相信的。所以,相信般若法門後,表現于外的相貌是具足了有戒、有福、有慧的這些功德。「以此爲實」:他會認爲這個般若法門是真實不虛,所以信心很堅固,不可破壞!
己二、釋信者相叁 庚一、持戒清淨
當知是人,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,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。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,
這以下是解釋持戒清淨。
有的人受了戒,但是持戒不清淨;這個人能夠持戒清淨,是什麼原因呢?「當知是人,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」:要注意啊!這個人在很久以前有很多很多的栽培,不只是在一位佛、兩位佛、叁四五佛所而栽培善根。善根就是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這五種善法有力量,就叫做栽培善根。
他不是少數佛前栽培善根的,有多少佛呢?「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」:這個人親近過這麼多佛,見佛聞法,栽培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的善根,所以他受了戒,還能持戒清淨。
「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」:他聽聞了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無相因果的章句以後,就能專精思惟,又能修學禅定;奢摩他成功了以後,還能修毘缽舍那的智慧,終究有一天,一念之間得無生法忍!「乃至」:就是由聞慧進步到思慧,思慧進步到修慧。修慧通于有漏、無漏,由有漏的修慧進步到無漏的修慧,得無生法忍;就是得到無漏清淨的智慧,斷除分別我執的煩惱──見煩惱。「生淨信者」:生出無相、無所得、無漏的智慧;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生實信,得無生法忍了。在這麼多的佛所栽培善根,所以能夠持戒清淨、學習金剛般若法門,由聞思修而成就無生法忍,「生淨信」的人是這樣子。
前輯.正釋經文.八
庚二、修福無量
須菩提!如來悉知悉見,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。
這是講修福。
「須菩提!如來悉知悉見」:在無量佛所栽培善根、持戒清淨、能學習金剛般若無相法門而生淨信的這個人,如來悉知悉見。自己說自己開悟,那不算數。「如來」:就是佛,可以說釋迦牟尼佛也可以說阿彌陀佛,因爲佛佛道同。「悉知」:佛以一切種智知道這個人內心所成就的智慧,並已得到清淨的信心了。「悉見」:佛眼能看見這個人表現于外的相貌。悉知是知道內心,悉見是見表現于外的相貌。外面相貌的真假,內心的真假,是得、沒得淨信,佛都清清楚楚的。現在是說這個人真實有信心,諸佛證明他真是得到淨信了。
悉知悉見,也可以說是善護念諸菩薩的意思。佛若以大般若的智慧、大悲心的佛眼一護念;「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」:諸衆生就會得到像十方虛空那麼多的福德。或者說:這個人自己也繼續用功修行,能學習大乘般若的無相法門──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,因此得大自在而成就無量無邊的福德;又有大悲心饒益衆生,也會成就無量福德。所以如來悉知悉見,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。
庚叁、得無相慧
何以故?是諸衆生無複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。何以故?是諸衆生,若心取相,即爲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若取法相,即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何以故?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。以是義故,如來常說:『汝等比丘!知我說法如筏喻者,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!』
這底下解釋「于此章句能生信心」的智慧;這個人是有戒、有福,還具足慧的;爲什麼有這麼大的福報呢?
因爲「是諸衆生無複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」的關系,所以有無量的福德。他觀察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都是畢竟空,一切法都是畢竟空、無我我所;得到畢竟空的智慧,還有慈悲心,所以有無量的福德。如果是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雖然也做很多利益人的事情,但福德受到影響,就不是無量無邊而是有限度的福報了。因爲受到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也就是受到我見的影響,那就是凡夫的福報;這裏說無量福德是聖人的境界。
「無法相」:凡是用語言文字表達的,有能诠顯、所诠顯,這些都算是法相。而這個對般若法門有清淨信心的人,正觀現前的時候,心裏沒有能诠、所诠的分別,是無法相的;因爲這一切都是因緣有,都是寂滅相,沒有能、所的差別。
第一個解釋:譬如我們在色受想行識裏,執著有一個我。現在修學聖道,觀察色受想行識,沒有常恒住不變易的我──無我相;但是還有色受想行識的法相。色受想行識是我們生命的現象,這裏有能诠的名言、也有所诠的名言相;當這位聖者正念現前的時候,這些相都是寂滅相,沒有這些分別。
第二個解釋:佛陀所宣揚的一切佛法,也是有名言相。譬如說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──叁十七道品,六波羅蜜;乃至一切的佛法,也都有名言相。有能诠的名言相、有所诠的義,這也都叫做法相。但是在這個得清淨信心的人,正念一現前,入于無分別境界的時候,法相不可得,他不在這裏有執著的。
「亦無非法相」:無法相就是非法相的境界;對法相而說非法相,法相不可得,非法相也不可得,所以心裏不取著非法相。法相是有,有能诠顯的名言,有所诠顯的義。能诠、所诠寂滅了就是無相(非法相)。對有相,不執著不分別,是無法相;對無相,也不分別了,是無非法相。
我們初開始學習聖道,也可以這樣子學習的。譬如修四念處中的觀法無我,修我空、法空,達到無相的境界,一切相都不可得;這時候,可以進一步思惟:「無相是對有相說的,有相不可得,對誰說無相呢?所以無相也不可得!」那就入于無分別境界,在這裏安住不動。天臺智者大師說體真止,就是這樣意思。當然這是初開始,並不真實能夠無我相,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。什麼時候真實才無我相,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呢?要得無生法忍入了聖位,才是真實的。沒入聖位,作如是觀,只是與聖人的境界相似而已,還不是真實的。所以不要有增上慢說:「我這樣觀察,是聖人,對于般若法門生淨信了。」不是的!這是起碼的境界,可能暖位都還沒有到。
何以故?是諸衆生,若心取相,即爲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
下面再加以解釋。什麼原因是無我相,無法相,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