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律上说:她向佛要求,希望佛能同意她出家。佛不准许。阿难尊者为憍昙弥向佛请求,佛起初也不准许。佛为什么不准许呢?佛说:正法原来是一千年,若度女人出家,正法会减少五百年。后来,阿难尊者为憍昙弥一直向佛请求,佛就同意了,但说:女众出家要修八敬法,正法还可以有一千年。这样说,「后五百岁」就是正法一千年之后的那个五百岁,就是佛灭后的第三个五百岁,像法开始的时候,这叫后五百岁。

  佛法分为正法五百年、像法一千年;或是正法一千年、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,佛法流传世间共一万二千年,此后,世界就没有佛法了。正法时代,较有人容易相信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但愈往后就愈困难。正法和像法有什么不同呢?正法住世时,很多的出家人得圣道;像法住世的时候,得圣道的人少了,就是有这个差别,但是表面上和正法相似,所以叫做像法。到末法的时候,表面都不像了,所以叫做末法。就是到最后,小小的还有一点佛法,虽然还有人学习,但是这时候,佛法在人的心里不能发挥断惑证真的力量,所以叫末法。

  这地方说「后五百岁」,是指正法以后,名后五百岁。若说是第五个五百岁,现在是二千五百年。二千五百年这句话,是南传佛教学者说的;若在我们汉文佛教的文献上看,就是二千三百多年,还不足二千四百年。

  现在的佛教有一个特别的现象,就是思想混乱,你说一套、我说一套,不知道谁说得对,若想得圣道很不容易。佛预先知道这回事,慈悲安排了净土法门,让大家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。念阿弥陀佛的确好,容易念、也容易做。若修四念处就不容易,譬如修无我观,明白什么是我、什么是无我?还不是简单的;能够忍可这件事,也不容易。

  忍可这件事,我感觉如果不读《大智度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,很难知道什么叫做无我。说「身体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,这叫无我。」当然这样讲是对的,可是心里还是疑疑惑惑的。若读《瑜伽师地论‧有寻有伺地》中,不如理作意的那一大段;在《显扬圣教论》也有,就说得很详细,有「我」会有什么什么困难,非要无我,道理才通得过去。而今天的佛教徒多数欢喜走快捷方式,「要三大阿僧祇劫,不可以!我这一生就成佛,这样子好!」总而言之,想占便宜:「我不要那么辛苦,就能成就。」其实世界上哪有便宜的事情呢!不劳而获,有这种事情吗?没有这种事情的!

  所以,「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」:就是在像法住世时代,在家、出家的佛教徒,表现于外的相貌是什么呢?受了戒后,能够受持不犯,持戒清净;而且还能修福,为大众僧、为一切众生服务而不辞辛苦。总而言之,对自己的执着心轻,用自己所有的身力、心力、财力,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。造医院、造学校,做种种的慈善事情,这就是修福。多拜佛也是修福,修学禅定也可以说是修福,修四念处也是修福;这里说「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能生信心」,对于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无相的愿、无相的修行、无相的果,这样法门的章句,能建立信心!

  在《大般若经》有十八空、二十空,或者二十二空。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很少看见「空」字;但是有「无」字──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──这其实也有「空」的意思。

  如果说,观一切法毕竟空,就不需要善恶果报,不管这一套,无恶不做也可以,「反正都是空的嘛!」那这不是相信般若法门。若相信一切法空──因是缘起、果也是缘起,都是毕竟空──而能持戒修福,这才是相信般若的相貌!

  「于此章句能生信心」:这句话表示他有智慧!若没智慧,对于般若法门很难相信的。所以,相信般若法门后,表现于外的相貌是具足了有戒、有福、有慧的这些功德。「以此为实」:他会认为这个般若法门是真实不虚,所以信心很坚固,不可破坏!

  己二、释信者相三 庚一、持戒清净

  当知是人,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,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。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,

  这以下是解释持戒清净。

  有的人受了戒,但是持戒不清净;这个人能够持戒清净,是什么原因呢?「当知是人,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」:要注意啊!这个人在很久以前有很多很多的栽培,不只是在一位佛、两位佛、三四五佛所而栽培善根。善根就是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,这五种善法有力量,就叫做栽培善根。

  他不是少数佛前栽培善根的,有多少佛呢?「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」:这个人亲近过这么多佛,见佛闻法,栽培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的善根,所以他受了戒,还能持戒清净。

  「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」:他听闻了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无相因果的章句以后,就能专精思惟,又能修学禅定;奢摩他成功了以后,还能修毘钵舍那的智慧,终究有一天,一念之间得无生法忍!「乃至」:就是由闻慧进步到思慧,思慧进步到修慧。修慧通于有漏、无漏,由有漏的修慧进步到无漏的修慧,得无生法忍;就是得到无漏清净的智慧,断除分别我执的烦恼──见烦恼。「生净信者」:生出无相、无所得、无漏的智慧;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生实信,得无生法忍了。在这么多的佛所栽培善根,所以能够持戒清净、学习金刚般若法门,由闻思修而成就无生法忍,「生净信」的人是这样子。

  前辑.正释经文.八

  庚二、修福无量

  须菩提!如来悉知悉见,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。

  这是讲修福。

  「须菩提!如来悉知悉见」:在无量佛所栽培善根、持戒清净、能学习金刚般若无相法门而生净信的这个人,如来悉知悉见。自己说自己开悟,那不算数。「如来」:就是佛,可以说释迦牟尼佛也可以说阿弥陀佛,因为佛佛道同。「悉知」:佛以一切种智知道这个人内心所成就的智慧,并已得到清净的信心了。「悉见」:佛眼能看见这个人表现于外的相貌。悉知是知道内心,悉见是见表现于外的相貌。外面相貌的真假,内心的真假,是得、没得净信,佛都清清楚楚的。现在是说这个人真实有信心,诸佛证明他真是得到净信了。

  悉知悉见,也可以说是善护念诸菩萨的意思。佛若以大般若的智慧、大悲心的佛眼一护念;「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」:诸众生就会得到像十方虚空那么多的福德。或者说:这个人自己也继续用功修行,能学习大乘般若的无相法门──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,因此得大自在而成就无量无边的福德;又有大悲心饶益众生,也会成就无量福德。所以如来悉知悉见,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。

  庚三、得无相慧

  何以故?是诸众生无复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。何以故?是诸众生,若心取相,即为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若取法相,即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何以故?若取非法相,即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是故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。以是义故,如来常说:『汝等比丘!知我说法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!』

  这底下解释「于此章句能生信心」的智慧;这个人是有戒、有福,还具足慧的;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福报呢?

  因为「是诸众生无复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的关系,所以有无量的福德。他观察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都是毕竟空,一切法都是毕竟空、无我我所;得到毕竟空的智慧,还有慈悲心,所以有无量的福德。如果是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虽然也做很多利益人的事情,但福德受到影响,就不是无量无边而是有限度的福报了。因为受到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也就是受到我见的影响,那就是凡夫的福报;这里说无量福德是圣人的境界。

  「无法相」: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,有能诠显、所诠显,这些都算是法相。而这个对般若法门有清净信心的人,正观现前的时候,心里没有能诠、所诠的分别,是无法相的;因为这一切都是因缘有,都是寂灭相,没有能、所的差别。

  第一个解释:譬如我们在色受想行识里,执着有一个我。现在修学圣道,观察色受想行识,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──无我相;但是还有色受想行识的法相。色受想行识是我们生命的现象,这里有能诠的名言、也有所诠的名言相;当这位圣者正念现前的时候,这些相都是寂灭相,没有这些分别。

  第二个解释:佛陀所宣扬的一切佛法,也是有名言相。譬如说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──三十七道品,六波罗蜜;乃至一切的佛法,也都有名言相。有能诠的名言相、有所诠的义,这也都叫做法相。但是在这个得清净信心的人,正念一现前,入于无分别境界的时候,法相不可得,他不在这里有执着的。

  「亦无非法相」:无法相就是非法相的境界;对法相而说非法相,法相不可得,非法相也不可得,所以心里不取着非法相。法相是有,有能诠显的名言,有所诠显的义。能诠、所诠寂灭了就是无相(非法相)。对有相,不执着不分别,是无法相;对无相,也不分别了,是无非法相。

  我们初开始学习圣道,也可以这样子学习的。譬如修四念处中的观法无我,修我空、法空,达到无相的境界,一切相都不可得;这时候,可以进一步思惟:「无相是对有相说的,有相不可得,对谁说无相呢?所以无相也不可得!」那就入于无分别境界,在这里安住不动。天台智者大师说体真止,就是这样意思。当然这是初开始,并不真实能够无我相,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。什么时候真实才无我相,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呢?要得无生法忍入了圣位,才是真实的。没入圣位,作如是观,只是与圣人的境界相似而已,还不是真实的。所以不要有增上慢说:「我这样观察,是圣人,对于般若法门生净信了。」不是的!这是起码的境界,可能暖位都还没有到。

  何以故?是诸众生,若心取相,即为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

  下面再加以解释。什么原因是无我相,无法相,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