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亦无非法相呢?

  「是诸众生,若心取相,即为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」:没学习佛法的人,心里也是取相,那不提;这里是指学习佛法的修行人,修止观时,心有所取着。什么叫做取着呢?认为是真实的,那就叫执着、取着。

  前面曾说过: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!这种境界谁能知道?圣人才能知道一切法如梦、如云、如幻、如化;能观察如幻如化、是自性空、是毕竟空,这是圣人的境界,这第一义谛和世俗谛,是圣人才能知道的。我们没达到那个境界,因为我们执着什么都是真实的,所以不知道如幻如化,这是不及格的。不及格的原因在那里呢?就是执着!执着它是真实的。若执着是真实的,「即为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」,那就是执着有我了。我,就是指有真实体性,常恒住不变易,有主宰作用的东西。心里一有执着,那就是执着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;若执着是真实的,那就是执着有我。

  若取法相,即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

  在一切法里,把常恒住的东西,不要了;但是,若执着这一切法──生灭变化的因缘生法──是真实的,那也还是执着有我。所以不应该执着。

  何以故?若取非法相,即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

  「何以故」:观一切法空,应该是符合佛陀的法语了,为什么也不可取非法相呢?不可以执着空呢?

  「若取非法相,即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」:观我不可得,一切法也不可得;若执着空、不可得是真实的,那还是执着有我──就是那个「真实相」是「空」,有个空,历三世而不变──那也是执着有我了。在一切生灭法上,执着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,这是我见,这是凡夫的知见。若执着一切法有真实性,也还是我见;这里的意思是深了一点:就是在破我见之后,若对于一切法还有执着,那就表示我见还没有破。

  前面应该说:「若取法相,即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;若取非法相,即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」为什么又加个「何以故」呢?这里表示:修行人多数是执着空,认为这是对的!「佛是说一切法空嘛,我观色受想行识不可得、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,就是见到胜义谛了!」会这样执着。现在说:不是的!这样执着还是不对。为什么不对呢?「若取非法相,即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」;这里特别地警觉我们一下,所以加上「何以故」!

  是故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。

  所以佛教徒修学止观,不应该取着一切因缘生法;不应该取着一切因缘生法是毕竟空,空也不可以执着!

  当然初开始时,要求那么圆满、那么高深,是很困难的!所以,不妨初开始先执着一切因缘生法是自性空;时间久了,再把执着空的毛病取消。可以这样分出前后的次第。

  以是义故,如来常说:『汝等比丘!知我说法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!』

  「以是义故,如来常说」:因为前面这一段文的道理,在《阿含经》中佛常常宣说这样的佛法:「汝等比丘!知我说法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:要明白佛陀所说的这一切佛法,十二因缘、四谛、六波罗蜜等,就像筏的譬喻──用木、或用竹子连接组成一个筏,放在水上当船用,可以由此岸到彼岸;到了彼岸,筏就不要了。佛说的一切法门,亦复如是;我们需要语言文字的佛法才能开解、才能明白怎么用功修行,但若得无生法忍见第一义谛时,一切一切都不可得了,就没有一切分别、一切名言相都不可得了;所以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:佛所说的佛法,在第一义谛,止观的境界上,都是不可得,怎么还执着一切法空呢!空也不应该执着了。

  这是说佛弟子在内心里修四念处、修一切法空观、修三三昧;作如是观,慢慢地、慢慢地,止也进步,毘钵舍那也进步,就得圣道了。

  前辑.正释经文.九

  己三、引证

  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如来有所说法耶?」

  须菩提言:「如我解佛所说义,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、不可说,非法、非非法。所以者何?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」

  由前面的文,说到般若的因、般若的果,都是无相、无所得的。所以在这一段文引佛陀的境界,来证明这件事真实不虚。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」:佛招呼须菩提,你心里怎么想呢?你认为佛于无上菩提有所得吗?因为一切法是自性空、无所得的,无取无舍、无得无失;佛得了无上菩提,这与无所得的道理是相违反的。你有这样的疑惑吗?「如来有所说法耶」:佛在菩提树下得无上菩提,以后又为大乘根性、小乘根性的众生,转大*轮,宣说无量无边的佛法,佛真实有所说吗?

  从凡夫的境界开始学习佛法而言,这个时候,一切圣人无漏的功德完全没有;经过长时期的学习,用功修行而后得三明六通、八解脱、无上菩提,应该说是有所得、有所宣说,这就和无所得的教义相矛盾了。所以佛提出来问须菩提。

  须菩提言:「如我解佛所说义,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、不可说,非法、非非法。所以者何?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」

  须菩提听到佛提出这个问题后,回答;「如我解佛所说义」:像我这个程度学习佛法,能够理解佛所说的道理来说。这句话有一点谦让的意思,就是佛的境界太高深了,我只能理解到这个程度;表示有多少不足、可能说的不圆满的意味。

  「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: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是指佛的一切种智。佛三大阿僧祇劫的学习和修行、自利利他功德圆满了,所成就的一切种智,也是因缘生法,缘起法就是无自性。有自性的叫做「定」,无自性的就是「不定」。有自性的这件事,就是它本身就有这样的体性,不受因缘变化的影响,它自己能决定,这就是非因缘生法;因缘生法,这个所生法,要由因缘来决定的,它本身是不能决定。

  譬如说敲磬,用木槌子敲磬是一种声音,用铁槌子敲又是一种声音;会敲磬的人敲是一种声音,不会敲磬的人敲又是一种声音;就是随着不同的因缘,声音就会有种种的变化。声音它不能说:「我决定是这样子!不管用木、用铁,是大人、是小孩敲,我不变化,决定是这样的音声!」这是不可能的!所以,那就是不决定。若非因缘生法,就是决定的,不管因缘怎么变化,它本身不变化。

  现在说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由因缘而成就的,也是无自性──空;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是毕竟空、自性空。这样说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在自性空上看:就是没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!没有无上菩提可得,所以还是无所得。

  「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」:得无上菩提是自利的功德;佛以大慈悲、大智慧为众生说法,是利益众生的功德,这一方面也是一样,也是随顺种种的根性,假立名字而宣说各式各样的佛法,所以也没有决定性。没有决定性,就是没有自性,都是毕竟空,所以,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。

  「何以故」这下面,加以解释,而只解释「无有定法如来可说」,得无上菩提,就没有解释。但在世亲菩萨的《金刚经论》上说:那也等于是解释了。因为一定是得无上菩提的人才能说法,所以说法就等于是得无上菩提;因为同是因缘生法,道理应该是相等的。

  怎么知道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呢?「如来所说法」:因为佛为众生所说的这一切法──经、三乘圣道、十二分教等;「皆不可取、不可说」:取是约心说的,心不能认为它有决定性;口也不可以说有决定性。所以对佛所说的这一切佛法,不可以执着它有决定性,也不可以宣说有决定性。

  「非法、非非法」,这两句也就是解释前面「不可取、不可说」。

  「法」是约语言文字说,语言文字能够有所表达,有能诠显的语言文字、所诠显的义;有能、有所,这就叫做法。

  而这法,都是因缘有的,由佛智慧的善巧方便,观察众生的根性──有业障、没有业障、有善根、无善根,或者善根的深浅,业障的厚薄,各式各样的情形;佛因而就有各式各样的说法,而这些法,不管是能诠显的文句、所诠显的义,都是没决定性的。譬如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,佛宣说的这一切法都是没有决定性,没有决定性就是寂灭、就是空无所有,所以叫做「非法」;「非法」就是在寂灭性、毕竟空上看,能诠的文句及所诠的义都不可得。

  譬如说,我心想这屋子里面有大白莲花、有多少多少的叶。如果想得很分明,就好像是真有似的;若心里不想,这花立刻就没有了。那这表示什么呢?就是不决定!心里想是不决定,口里说也是一样的。这位菩萨从禅定里面体悟到:内心里思惟、所思惟(所分别)的一切境界都是虚妄的,一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也都是虚妄的。

  我们凡夫就不是了!我们对所看见、所听闻、所觉悟到的一切一切,都认为是真实的。那意思就是:我看,它也是那样;我不看,它也是那样;它不因为我看不看而有变化,也不因为我想不想而不变化,所以这都是真实的嘛!但是菩萨在禅定里观察:一切法都是假的、是虚妄、不真实的。那么这地方,说「假的」这句话就很难成立。这问题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?

  第六意识的思惟观察,若是有禅定的人和没有禅定的人是不一样的。有禅定的人心里怎么想,就怎么显现;譬如他想这屋里有一条龙,那就出现一条龙,我们可以看见;或者在虚空里,他想出一个大宝楼阁,我们也可以看见;当然若不叫我们看见,我们也是看不见的;若他不想,说没有,那也可以;就是有随心所欲的这种境界。从这里看,很明显的知道,不是真实的!

  但是第八阿赖耶识就不是这样了。譬如说受持三皈、五戒,修学十善法的这个人,虽然还有贪瞋痴,但很轻微,他的品性非常好,做了很多利益人的事情,修学这些功德的力量,就熏习在阿赖耶识里;等到现在的生命结束,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