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生到天上,第八识就会酬谢这个人,而显现出天上五欲乐的一切境界;就像人间,有楼房、汽车各式各样享受的境界。这些境界,享受也好、不享受也好,它就只有这么一个境界在那里,我们很难感觉到这是假的。但是等到阿赖耶识里面的业力结束,境界也就没有了。
这个业力是什么?就是指心动作的力量,积存在阿赖耶识,当它发生作用时,就会现出一个可爱的果报,所以也还是心的力量现出来的;本来是没有,是由心的力量现出来的,等到力量结束,境界就没有了。力量存在的时候,它很分明的在这里;譬如:我们可以用手摸到、感觉得到这道墙是这样子、水是那样子,不认为这是虚妄的。其实它是由阿赖耶识的力量,才出现,也是虚妄的!佛法里讲,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,是所有有情共同业力创造的。若我死了,到天上、或到阿弥陀佛国,这个世界就没有我的一分业力了,我以前的业力所成就的世界结束了。
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成佛,这个世界是这样子;现在是减劫,大概地说,再几百年几百年延续下去的时候,因为人的道德越来越低,所以这个世界越来越坏;为什么越来越坏呢?世界是共业所造,因为业力改变,所造的世界也随着变了。所以这也就知道:外面的境界都不真实,都是因缘所生!等到增劫,人的寿命减到十岁以后就逐渐的增,增加到几千岁、几万岁,那时候人的寿命长,道德非常高,所以这个世界逐渐转变成一个清净安乐的世界;就不同了。
佛在世时,罗怙罗尊者是阿罗汉,没有入涅槃。有一次变现成比丘的身相,来到一个寺庙,寺庙的出家人招呼他,倒杯牛奶给他。他饮了牛奶后,说:「现在的牛奶,还不如佛在世时候的水那么有营养。」这可见,佛在世时候的水和现在的水是不一样的,也就是人的业力不同了。等到增劫时,人寿多少万岁、道德很高,这个世界就不会像现在有这么多天灾人祸的苦恼事情。
第八识所变现的这些事情,和第六识变现的不同。第八识所变现的,时间长,比较稳定(其实也不是稳定),而我们凡夫肉眼,昨天看高山是这样子,今天看还是那样子,过几年看还是那样子。但若过几十年、几百年以后,高山还是不同了。在迦叶佛时代,灵鹫山是很高很高的;到释迦佛时代,灵鹫山就矮了。以长时期来观看山河、大地,知道一切一切都在变动,都是不真实、虚妄的。所以只要是因缘生法,都是不决定、都是虚妄的。
所以最后的结论,如《摄大乘论》说:一切法不是离开分别心,有它自己独立的体性;也就是唯心所现,都是心所创造的,离了我们的心,一切法没有体性可得,所以都是心的变现。但是它有时间性,有的变化很快,有的变化很慢,经过很久很久才结束,而凡夫的肉眼不明白这件事;但在佛菩萨的慧眼、法眼来观察:一切都是虚妄、毕竟空的!而佛所得的无上菩提也是无自性、毕竟空的!佛为众生所说的佛法,也都是因种种因缘而安立的,不真实的!
现在说「非法,非非法」:所有的因缘生法,都是不决定、毕竟空,这叫做非法;而「毕竟空」就是「非法」,这也是不能取着的,如果取着毕竟空,毕竟空就不是毕竟空,就变成心里分别的影像了。譬如:我们观察色受想行识都是自性空的,自性空里无色受想行识。这样分别自性空,那自性空就是心里的影相,而变成法尘分别影相,不是佛菩萨圣人所证的毕竟空。若用心学习、分别,法也是非法,非法也是非,都是不对的,不能契合诸法真实相的境界,因此都加个「非」字;所以「法」也是「非」,「非法」也是「非」,不能取着,一取着就不对了。
「所以者何」:这底下又进一步再加以解释,为什么都要非呢?只要是我们的六根六识一接触境界,就变得不是那件事的本相了!为什么要这么说呢?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」:所有修学圣道的贤人和圣人,能成就圣道一定要证悟无为法,离一切分别相;成就无分别智,所证悟的那个无为的境界,没有分别,不是名言所安立的境界。由名言的安立,而加以分别的时候,都不是那件事的本来面目了!一分别就不对了!但是,不分别就对了吗?我们还没有达到不分别的境界,无分别的智慧是要经过长时期的修行,才能成就的。
「无为」就是无分别的境界,是圣人长时期修行,成就无分别的智慧所证悟的境界。所有的圣人都是证入无为而成就的,在无为上一切圣人无差别;但是证悟的智慧有深浅,所以有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初地、二地、三地乃至十地,乃至到佛的差别、深浅的不同。
这是说:一切缘起法都是虚妄、不真实的,若执着它有真实性,就错了。的确是要着重于无分别,才能显现出无为法的境界;但这无分别的智慧,是由有分别的止观,由有分别而无分别,由有言说而无言说,逐渐地、逐渐地而成就的。如果说:既然无为是无分别,现在就只学习无分别。那不行,那件事不成就!所以在无分别后,加个智──无分别智;就算无分别,而没有智,这个事还不成就;要有智才能证悟这个无为的道理。
丁三、格量显胜称叹劝修门三 戊一、举外施格量二 己一、正举二种财施格量称叹二 庚一、正举二施格量受持般若一四句偈二 辛一、举三千世界七宝布施格量四句二 壬一、正举财施格量二 癸一、正举财施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?」
须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何以故?是福德,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。」
前面先说愿行果是般若波罗蜜,次说信受般若波罗蜜的人,后来又引佛的境界来证明这件事:一切法都是因缘有,都是自性空,无我无我所的!这以下是说如果学习般若波罗蜜有大功德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」:佛这样问须菩提尊者,假设这个人有这么大的福德,能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,用它来布施给一切人,或者是布施给一切贫苦的众生,或者是布施给三宝。
「三千大千世界」:是指小千、中千、大千这三个千。一千个四天下乃至六欲天乃至初禅,这叫小千世界;一千个小千,叫中千世界;一千个中千,叫大千世界。在小千世界的最上面是二禅天;中千世界最上面是三禅天,大千世界最上面是四禅天,这样合起来叫三千大千世界。用这么多的七宝布施,这个说法是真实的吗?真有这么多七宝?真有人能这样做吗?若是法身菩萨的大自在境界,是能做得到。
「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」:福德就是可爱的果报;这个人用这么多的七宝布施,是修因,将来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?「须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」:须菩提尊者说,这个人的功德太多了!「何以故」:怎么知道是多呢?
「是福德」:这个人用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七宝布施,他是用有所得、有执着心做功德;他是能布施者、有接受布施的人、用七宝做布施,这三方面都有所得、有所执着,这样做功德是有漏的。「即非福德性」:就不是无漏的福德,和无漏的福德不一样!有漏的福德,将来所得到的果报就在人间、天上,享受五欲之乐。无漏的福德,能出离三界到佛世界,那是更殊胜的境界。这里是指有漏的福德多,不是无漏的;若是说无漏,这有漏的福德就不能说多了。「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」:佛方便说,若不和无漏的福德对比,有漏的福德也是很多了。
前辑.正释经文.十
癸二、格量般若
「若复有人于此经中,受持乃至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胜彼。
前面是举做有漏的功德能得那么多福德为例。
「若复有人于此经中,受持乃至四句偈等」:若另外又有一个佛教徒,于此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中,或者受持全部,或者半部,或者更少,乃至少到四句偈。受是接受,持是不失掉。受持,应该包括读诵、正忆念在内;就是能受持文句,而又能修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思惟里面的道理;那就是修止观、修四念处了。
「四句偈」是表示学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到最少的意思;虽然是最少,但还具足《金刚般若经》的义,才能够得大功德,如果义不具足,还不行。像前面「于意云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」这一段一段文,也可以称之为四句偈。
「为他人说,其福胜彼」:自己能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,又能为他人讲说,所得到的福德,胜过前面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。前面七宝布施是财布施;这里自己受持读诵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也为他人说,这是法布施(佛法的布施),而且是无所得的,所以特别殊胜。
特别殊胜的原因:用七宝财布施,最多就是这一生安乐,或者是欲界六天,到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有一万六千年的寿命(人间一千六百年是它的一昼夜,三十天算一个月,十二个月算一年,顶多能活一万六千岁。)若这个福德结束时,又回到原来没有福德的境界,也可能堕到三恶道;还是要流转生死受苦,不能解决生死的问题。若是学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、受持四句偈,得到的功德是超越财布施无量无边的。有什么功德呢?下面说了。
壬二、释成格量之义三 癸一、能成佛菩提
何以故?须菩提!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。须菩提!所谓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
这段文是学习般若波罗蜜经能成佛,能得到这个功德,当然这个功德太大了!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须陀洹能作是念……」,这以下的文又说学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能得初果须陀洹乃至阿罗汉。又说「于意云何?如来昔在然灯佛所,于法有所得不……」,这表示学习《金刚经》能得无生法忍、能庄严净土,成就很多很多的功德。这样说,小乘的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一切的菩萨道乃至佛的无上菩提,都是学习《般若经》而成就的,所以《般若经》的功德太大了;就是由学习般若能得三乘圣道。这和《大品般若经》说的是一致的。
「何以故」:为什么学习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,得的福德非常大呢?佛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