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又招呼「须菩提!」说「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」:十方三世一切佛,是约人说;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是佛所证悟的法;人、法都是从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生出的。不但要受持读诵,还要正忆念、如理作意、法随法行,就能得无生法忍;得无生法忍后,再继续学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就由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乃至十地,乃至到佛都能成就。
「须菩提!所谓佛法者,即非佛法」:佛所证悟的法,即非佛法;佛说人和法都是缘起的,都是毕竟空寂的,所以即非佛法。表示虽然是学习《般若波罗蜜经》能得无上菩提,但是得即是无所得!
说个佛的堂弟阿那律尊者的故事。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天下大雨,正是诸比丘要外出乞食的时候,但是雨非常大,这些比丘就向佛说:「下这么大的雨,乞食有点不方便,怎么办呢?」佛说:「找阿那律尊者去!」那么就向阿那律尊者说:「现在下大雨,乞食困难!」阿那律尊者说:「不要紧!我来乞食!」他一准备出去乞食,就有人送饮食来了。这就表示他的福德非常大。
佛说:「他的福德为什么那么大呢?在九十一劫之前,毘婆尸佛法灭之后,阿那律尊者那时候是贫苦的人,他的哥哥出家修行得了辟支佛。这一年,天旱不下雨,人民的生活特别的困难。辟支佛就回到他弟弟家乞食,当时的阿那律生活也是很困难,但是他把仅有的一钵饭供养辟支佛了。因此一钵饭,九十一劫人间天上,一直地得富贵的福报。」
这还只是一钵饭,不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宝,就得那么大的功德。当然,在生活困难时候,肯把自己的饮食供养辟支佛,这不容易;其次,辟支佛是良福田,是超过阿罗汉的圣人境界,与良福田也有关系,所以得到的福德很多很多。
如果佛不说这些善恶果报的事情,我们知道什么?我看什么也不知道。佛的大智慧、大慈悲告诉我们善恶果报,好好努力地修行,好好努力地栽培,就会有大福德、大智慧,三乘圣道都可以成就!所以佛教徒是非常幸运的。
前辑.正释经文.贰
前辑.正释经文.十一
癸二、能成声闻果
须菩提!于意云何?须陀洹能作是念:『我得须陀洹果』不?」
须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须陀洹名为入流,而无所入,不入色声香味触法,是名须陀洹。」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『我得斯陀含果』不?」
须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来,而实无往来,是名斯陀含。」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『我得阿那含果』不?」
须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为不来,而实无不来,是故名阿那含。」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罗汉能作是念:『我得阿罗汉道』不?」
须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实无有法名阿罗汉。世尊!若阿罗汉作是念:『我得阿罗汉道』即为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世尊!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我不作是念:『我是离欲阿罗汉。』世尊!我若作是念:『我得阿罗汉道。』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。以须菩提实无所行,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。」
这下边也是一样。佛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,是无所得;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得成圣道,也是无所得;都是因为般若波罗蜜而成就的智慧境界。
须陀洹,翻成中国话名为「入流」,指入于出世间圣道的法流,即参预八正道的圣道流中。也翻为「逆流」,就是逆生死流,不顺于惑业苦流转生死的境界;而顺于戒定慧,到涅槃的清净无漏世界。佛教徒修四念处,由外凡入内凡,由内凡到见道,到见道就名之为须陀洹。
佛招呼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」:你心里怎么想?「须陀洹能作是念」:他在禅定里,心里能这样子想,「我得须陀洹果不」:我得预流了!我成为圣人,现在不是凡夫了!他会这么想吗?
在禅定里修四念处观、修无我观,观察色受想行识无我,也观察色受想行识是寂灭相──这里面无我亦无我所!谁得须陀洹?得须陀洹者不可得!所以「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」:须菩提回答说,不是的。在禅定修无我观,所以他不会这么想:我得须陀洹!观我空──我不可得,也是般若智慧,但这和《阿含经》的须陀洹有点不同。
「何以故」:什么原因他不作是念,我得须陀洹果呢?「须陀洹名为入流」:圣人一入于出世间无我无我所、八正道的法流时,是观察无我的,所以不会说我得须陀洹。「而无所入」:没有能入的我,所以也就没有所入的圣道。圣道也是因缘有的,譬如四念处: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这也是佛所假名安立的法,都是缘起自性空,所以也没有所入的境界可得。
「不入色声香味触法」:前面「而无所入」是指清净的境界,色声香味触法是污染的境界,这是颠倒迷惑,造生死业、受生死果报的地方。现在须陀洹观察色声香味触法,也是缘起自性空、是寂灭相,所以不会以分别心入到六尘里,而颠倒迷惑;不入色声香味触法,就是逆生死流。若没有生死流可逆,也没有圣道流可入,就是无分别的境界、就是无为法,所以须陀洹也是学习无为法而成就的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我得斯陀含果不?」
须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来,而实无往来,是名斯陀含。」
这是二果斯陀含,他能作是念:我得斯陀含果不?「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」:他不会的。
斯陀含果和初果有什么不同呢?初果是断了分别我执,就是在色受想行识里,不执着有个常恒住不变易的我。在他明明了了的智慧观察:「我」是不可得的!这样一观察,在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广大的范围内,没有分别我执了。但是还有爱烦恼,也还有欲,若入定的时候,欲也能不动,若不入定,有时还有爱的问题。
二果斯陀含是在得初果以后,继续修四念处,把欲界九品烦恼的前六品灭掉了,还剩三品烦恼;这三品烦恼的力量,还能使令这个圣人一生天上、一来人间受生死苦,所以叫做一往来。或者一往人间、一来天上;或者是一往天上、一来人间。若这三品烦恼也没有了,就是阿那含。
「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来,而实无往来,是名斯陀含」:现在说六品烦恼没有了,还有三品烦恼,名之为一往来。但是这位圣人他入定观察自己时,虽然是往来天上、人间,然而往来者不可得!因为没有我可得,天上的色受想行识也没有我,人间的色受想行识也没有我。如果有我从人间到天上,从天上到人间,就有往来者了。现在他观察五蕴里没有我、五蕴也不可得;「什么物恁么来」的道理也是这样子,就是往来者不可得,所以不能说有往来的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我得阿那含果不?」
须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为不来,而实无不来,是故名阿那含。」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我得阿那含果不」:这三果圣人在禅定里,会有「我得阿那含果」这个念想吗?初果、二果还没成就色界四禅,但是有未到地定或是欲界定九心住最后等持的境界,那也算是定,绝不是散乱心能得圣道的,一定是要在寂静住里修四念处,才能得圣道。所以在定中,这无我观正念现前的时候,就不会有我的执着。现在是说三果会想:我得阿那含果不?
「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为不来」:三果阿那含,就是二果圣人继续修四念处,把欲界剩余的三品烦恼也消除了;若生到色界天以后,就不会因为烦恼再来人间受生。但是,若有事情也可以从色界天来到欲界,但这是他的意愿;譬如佛在人间说法时,他从色界天来到人间,见佛闻法。虽然这个身体有往来,但是他内心不执着有往来者、不执着有个我往来的。
「而实无不来」:但是他若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,不来者不可得!谁不来?我不可得故,而实无不来,「是故名阿那含」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罗汉能作是念:我得阿罗汉道不?」
须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实无有法名阿罗汉。世尊!若阿罗汉作是念:我得阿罗汉道。即为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
若把色界天、无色界天的烦恼也消灭了,就得四果阿罗汉果。
「阿罗汉能作是念:我得阿罗汉道不」,佛问须菩提,他能不能这样子想呢?
「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实无有法名阿罗汉」:须菩提说,他不会作如是念,不会说我得阿罗汉了。阿罗汉观察色受想行识都是毕竟空,观察所成就的圣道──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这无漏的五分法身,也是因缘有、毕竟空;在毕竟空里色受想行识不可得,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不可得,谁是阿罗汉?不可得!找不到有一个真实的法,名之为阿罗汉。
「世尊!若阿罗汉作是念:我得阿罗汉道。即为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」:若阿罗汉心里想:我得阿罗汉道了!这就是执着有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的生死凡夫,而不是圣人了。
佛在世的时候,昼三时夜三时,常用法眼观察世间,看谁的善根成熟,可以度化;而舍利弗尊者也是昼三时夜三时观察众生。我们没得禅定、没得圣道的人就是睡大觉,夜间睡不够,白天还要睡。得了四禅八定的大阿罗汉,可以完全不睡觉,但是要入定;因为这个身体是父母所生的,还是有点问题;若一入定,即使不睡觉也可以。
舍利弗尊者这一天入定时,用天眼看见野外有一条狗,腿被打断了,很久也没有东西吃,饿得很辛苦。原来是有很多的商人合伙到远地做生意,带着一条狗同行。在大家休息的时候,狗把带来的肉、饮食都吃掉了。这些商人一醒来,发现这狗吃了他们的东西,就火了,于是把狗的腿打断,丢在旷野里不管了,这些人都走了。哎呀!人就是这样子。
舍利弗尊者一观察,就发慈悲心,化缘了一钵饭,屈伸臂顷到了狗这里,给牠东西吃。狗饿得很厉害,忽然间有东西吃,心里很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