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欢喜,然后尊者为牠宣说佛法,狗生了欢喜心后,就死了;死后投生到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。

  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罗汉,他的天眼和凡夫的天眼是不一样的,不是凡夫的天眼所能及。他又入定观察知道牠投胎在一个婆罗门家。等到出胎以后,这一天,舍利弗尊者就到这里来,这婆罗门站在门外就说:「哎呀!阿阇梨!这么大年岁了,怎么没有一个沙弥啊!」舍利弗说:「是的。你有没有小孩跟我出家,给我作沙弥呢?」婆罗门说:「我小孩太小,等到七岁再送给你作沙弥!」

  我们没有禅定的人记忆力就差点劲,得禅定的人记忆力好;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罗汉,更不用说。到时候,舍利弗又去对婆罗门说:「你七年前对我说,你的小孩七岁的时候,要送给我作沙弥,现在已经七岁了。」这婆罗门说:「是的,我记起这回事。好!送给你作沙弥!」就把小孩送给他了。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罗汉,善巧方便的教导他,没有多久,他就成为六通阿罗汉。得阿罗汉以后,入定一看:「我以前是什么?哎呀!我前生是条狗,被人打断了腿,在郊外挨饿;是师父给我送了一钵饭,还慈悲为我说法,我乘此善根又回到人间做人!由师父的教导,得了圣道。哎呀!师父对我的恩德太大了,我不受比丘戒,永久做沙弥侍奉师父!」他名字叫均提沙弥!

  我们凡夫前生可能是人,也可能是天,这回又来到人间。怎么样呢?还是苦恼境界。而均提沙弥,前生是狗,今生做了人,很快地得阿罗汉道。这事大家在想:「为什么会这样子呢?」就来问佛是怎么回事。

  佛说:「在迦叶佛时代,大众僧里,有个年轻的比丘喉咙好,当维那,唱念的声音令人欢喜听。禅堂另外有一个年纪很大的老比丘,声音钝浊,但是又偏要唱出声音。年轻比丘说:「你这声音还不如狗吠!」这老比丘说:「你认识我吗?我是阿罗汉啊!你可以这样说?」「哎呀!」这年轻的维那师,心里害怕,立刻向他磕头忏悔。

  佛说:「这年轻比丘骂阿罗汉是狗,死了以后,五百世做狗。因为他以前出过家,持戒清净、听闻过佛法、栽培过善根;这一生遇见舍利弗尊者,所以很容易就得阿罗汉道了。」

  从这件事看出来两个消息:第一、这个比丘,年纪不是很大肯出家,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;偶然地遇见一个因缘,骂阿罗汉是狗,造了口业。这比丘有恶口的罪业,但也有修学戒定慧的善根;善根、业障这两件事,业障先得果报。这件事要注意!为什么会这样呢?就是他听这个老比丘声音不好听,心里愤怒骂阿罗汉用的心力,比修戒定慧的心力还要大,所以「强者先牵」,先去得果报。第二、他得了五百世做狗的果报,而以前栽培的善根潜伏着没有消失,所以狗的果报结束后,遇释迦佛出世,然后由舍利弗尊者的教导,善根就被引发出来作用,得阿罗汉!所以,只要是栽培了善根,就有希望得圣道。这也要注意!所以造罪业就要受果报,即使有善根,它们并不能互相抵消;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但因为他向阿罗汉忏悔,没有下地狱,但还是要做狗。就是这样啊!

  因此,要有二个警惕:第一、佛出世的时候,我们在哪里?自己不知道!我们现在来到人间、遇见佛法,佛已经入涅槃了;这是我们的善根不圆满,但还算不错,遇见佛法了,还能遇见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。我们要努力地栽培善根哪!若努力地栽培善根,假使现在没得圣道,将来一定会发生作用;如果不努力栽培,将来还是苦恼人;所以要努力地栽培善根!第二、说话要谨慎,不要骂人!这样子,我们没有造罪,就不会到三恶道去;我们栽培了善根,就能在人间、天上往来,或者愿生阿弥陀佛国是最好,应该是这样做,我们能够比较快乐自在一点!若到三恶道去,就太苦了!

  世尊!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我不作是念:我是离欲阿罗汉。世尊!我若作是念:我得阿罗汉道。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。以须菩提实无所行,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。」

  前面举四果解释学习般若经的功德殊胜。这以下是须菩提尊者引自己也是学习般若波罗蜜──我不可得、法也不可得、不可得也不可得──而成就殊胜功德。

  须菩提尊者先称佛为「世尊」!「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」:在大阿罗汉里,有四禅八定、灭尽定、八解脱的大阿罗汉,都是成就了无诤三昧;但是佛说须菩提在成就无诤三昧人中,是最殊胜的。

  这件事在《大毘婆沙论》说得很详细。「诤」是什么意思呢?有烦恼叫做诤。无诤三昧,就是我表现出来的行为,不引起任何人的烦恼;若是会引起他人的烦恼,就修正我的行为。无诤三昧是怎么样呢?阿罗汉也需要乞食、出去办事;于是乎他先在禅定观察:我乞食会遇见什么什么样的人、或是到什么地方办事,会遇见什么什么样的人;对我的行为言语,是欢喜、或不欢喜。若有人看见,会不欢喜,这位阿罗汉就不走这条路;不想因为自己的行为,引起他的不高兴,这就叫做无诤三昧。

  佛为什么称须菩提尊者在得无诤三昧人中,最为第一呢?因为有的阿罗汉,并没有观察这件事。唯独须菩提尊者非常注意这件事,所以他在得无诤三昧人中,是最殊胜的。

  「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」:欲,就是有执着心;有欲界的欲,有色界、无色界对于禅定功德的欲。所有的阿罗汉,都能离三界欲,但是须菩提尊者有第一的无诤三昧,所以在一切阿罗汉里面是最殊胜的,所以是第一离欲阿罗汉!这是佛赞叹须菩提尊者的功德殊胜。

  「我不作是念:我是离欲阿罗汉」:这是须菩提尊者自己的想法。前面佛赞叹他,但是须菩提尊者说,佛虽然这样赞叹,但是我不作如是想:「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,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」我不这样执着,不执着我怎么怎么了不起。因为阿罗汉修无我观成就了,不会执着有我,所以无论有什么殊胜功德,不因此而有高慢心。我们凡夫若有一种优点,就会引起高慢心。但是在佛法里,因为修无我观的关系,没有这件事。

  「世尊!我若作是念:我得阿罗汉道」:这底下从反方面说,假设我执着「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,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,我已成就阿罗汉道、有大智慧境界!」这样的话,「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」:佛就不会说我是欢喜修无诤行的修行人、不会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、不会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了。为什么呢?若执着有我,生高慢心,那就是凡夫的境界,所以我不作是念。

  「以须菩提实无所行」:因为须菩提(自称)实在于这得阿罗汉道、无诤三昧、离欲阿罗汉的功德境界里面,都没有这种修行;这种德行都是不可得、是寂灭相的。无诤三昧是因缘生法,离欲阿罗汉也是因缘生法,因缘生法就是自性空、寂灭相的;所以没有无诤三昧、第一离欲阿罗汉可得,这是没有「我所」可得;得此功德的「我」也不可得,心离一切相、一切分别。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」:佛才称呼须菩提是个欢喜修无诤三昧的人。因为这样子才符合圣道、符合真理,有这样的功德了,佛才给一个嘉名,名为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

  须菩提尊者引自己的功德作证:是无我相,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的;是不可取、亦不可说的。这是引声闻人的功德作证。

  前辑.正释经文.十二

  癸三、能成菩萨道三 子一、得无生忍

  佛告须菩提:「于意云何?如来昔在然灯佛所,于法有所得不?」 「不也,世尊!如来在然灯佛所,于法实无所得。」

  第一段是学习般若法门可以成佛,第二段学习般若法门可以得声闻的菩提;现在第三段引菩萨的境界来证明这件事。先说菩萨得无生忍。

  「佛告须菩提:于意云何?如来昔在然灯佛所」:如来就是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往昔还是菩萨,在第二阿僧祇劫圆满、第三阿僧祇劫开始的时候,遇见然灯佛。

  那时释迦牟尼佛名为儒童菩萨,跟着一个仙人读书,仙人就是弥勒菩萨;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,曾作过弥勒菩萨的学生。读书毕业了,就拜别老师,到别处去,想筹钱来答谢老师教导的恩德。在一个地方遇见一个大富长者的女儿出嫁,而出嫁的方式很特别。怎么办法呢?就是召开辩论大会,给第一名的人五百两金,并把女儿许给他做夫人。

  因大富长者女,有很多人欢喜,所以很多年轻人来辩论。在大会中,有一个年纪稍大、相貌非常丑陋的人,但因为他有学问,眼看就要得第一名了。这时候儒童菩萨来了!年轻的儒童菩萨相貌非常的庄严,而且又有学问;他和这年纪大丑陋的人辩论,丑陋的人辩输了,儒童菩萨得最后胜利!

  这件事本来说到这里也就可以了,但还有个事情应该说:那年纪大相貌丑陋的人,就是提婆达多的前身;因为辩论输了,失掉五百两金及美女,心里恨儒童菩萨,就发愿世世同他为敌。在经论上看,提婆达多世世与释迦菩萨为敌,就是在这地方结怨的关系。

  这时候儒童菩萨拿着五百两金,正要回到山上供养老师;走到城里,见到城里正在打扫街道,庄严这地区。「什么事情呢?」一问,有人说:「国王请然灯佛来此说法,并下令把城市庄严庄严、清洁清洁。」儒童菩萨一想:「哎呀!佛是难遭难遇的大智慧人啊!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啊,我要供佛!」

  他以五百金向卖花的女人买五茎莲花,她说:「你用这么多钱买莲花,干什么?」他说:「我供佛啊!」她说:「供佛好!我还有两枝送给你供佛,但是有个条件!」「什么条件?」「世世的要同你做夫妻!」这个卖花的女人,也就是后来释迦牟尼佛在家时候的太太,耶输陀罗!

  他拿着七枝莲花,就在那里等着然灯佛。然灯佛来了!他把七枝莲花散在然灯佛的头上后,又看见路上有污泥,就把自己的头发散开来,身体伏在那里,让然灯佛踩着他的身上走过去。这可见他恭敬佛到这个程度。佛的大智慧境界,知道他是已经得无生法忍的菩萨,就为他授记:再过一大阿僧祇劫后成佛,名为释迦牟尼佛!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