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就是「昔在然灯佛所」的经过。

  现在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尊者,「于意云何?如来昔在然灯佛所,于法有所得不」:儒童菩萨得无生法忍、得佛授记,在佛法里有很高的成就;你再想想:他在然灯佛所,真是有所得吗?得到一个无生法、得佛授记了吗?

  有所得这句话,应该是容易明白。譬如说我在学校考试考了第一名,或者得到奖金,或者是有什么成就,心里欢喜。按我们凡夫来说,就是有执着心:有一个事情是我所成就的、我得到的,心情很感觉到光荣;就是有这些执着的事情。

  现在儒童菩萨在然灯佛所这件事,真是有什么成就吗?「不也,世尊」:须菩提回答说,不是的。「如来在然灯佛所,于法实无所得」:他得了无生法忍,也可能有种种神通道力、甚深三昧、陀罗尼等种种功德,但这些都是因缘生法、都是毕竟空,所以得即是无所得;在自性空上看:没有一法是他所成就的。如同我们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是自性空,在自性空上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识不可得;所有的因缘生法都是这样。儒童菩萨也是这样观察,也是无所得,所以也不会生高慢心。

 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无所得,初果圣人乃至阿罗汉所成就的功德也是无所得;现在菩萨得无生法忍的时候,也是无所得。三乘圣人,同一离言说道,体假入真;离言说道,就是诸法毕竟空,也就是指无为法;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,都是这样成就的!

  我们出家人是为什么出家?照理说,应该是为学习无为法而出家。如果说是「为了了脱生死而出家。」这句话也是对的,但是怎样才能了脱生死呢?要能证悟无为的境界,才能了脱生死!见到无为法才能有所成就的这件事,若是在理论上学习无为法,也不是难事;现在虽然是末法时代,若能学习《中观论》、《大品般若经》,就能通达一切法皆是无为的境界。但问题就是要努力!随时、随地、随事,要向无为法上体会!那得证无为法这件事情,不需要很久,也应该有成就。

  但是我们出家以来做什么事情?有学习无为法吗?从这里就可以看出,佛法是兴、是衰?我们因为没有学习这件事,所以一直停留在凡夫的境界,不能得圣道。在凡夫的境界上,一件事做成功了,心里感觉到很光荣,登登报纸,宣扬怎么怎么地。当然我说这话,好像不是很合乎人情;但是你若这样,就不能成就无为法,就是凡夫境界;自己虽然感觉到光荣,但是在佛菩萨来看,不是这么个意思。

  从《金刚经》上看,佛是大圣人、四果圣人乃至到得无生法忍的菩萨,都是这样的态度──在自己成就的境界上就是无所成就,都是无所得,心里不生高慢心。我们平常人,很容易有高慢心。但是得到初果、二果、三果也有高慢心,这高慢心是属于俱生我执,就是在不自觉中就生高慢心;而得圣道的人,立刻就能觉悟,而提起正念,高慢心就停下来了。《大品般若经》提到:七地菩萨因为通达了无量无边的佛法,也还有慢;还会感觉到:你学习佛法的时间短,不如我!但是他立刻能觉悟,不像我们生了高慢心,自己还不知道。

  现在说释迦牟尼佛在然灯佛所的时候,没有这些问题;「于法实无所得」,就是他念念在道,身口意举心动念便与道合、与道相应,而不会违背般若的智慧。

  子二、庄严净土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菩萨庄严佛土不?」

  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庄严佛土者,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」

  「是故须菩提!诸菩萨摩诃萨,应如是生清净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!

  这一段是说菩萨庄严佛土。庄严佛土,就是指这位菩萨行菩萨道时,希望将来成佛的世界有无量功德庄严;例如阿弥陀佛国没有三恶道等,有各式各样的愿,计划建立一个特别理想的世界。这位菩萨或者到阿弥陀佛国、或药师佛国、阿閦佛国、或十方一切的佛世界观摩,然后计划自己成佛的世界,要怎么样庄严,并以修学六波罗蜜功德,庄严将来的佛净土。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菩萨庄严佛土不」:佛招呼须菩提,说发无上菩提心、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,对于自己成佛世界是清净庄严的这件事,是不是也有所执着呢?

  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」:须菩提先否认这件事,然后加以解释。菩萨成佛的世界,有七宝庄严,有无量功德庄严,众生都是有道德的人;应该是特别庄严的而说不庄严,是什么原因呢?其实,世界的庄严不庄严,是以人为主,而不是以所住的山河大地是七宝庄严为主。人若是有道德,那这个世界就庄严;若世界上的人没有道德,人与人之间的苦恼就太多了,就算有七宝,也不庄严啊!

  所以说「庄严佛土者,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」:清净无量功德庄严的世界,都是因缘生法,也就是毕竟空,所有的庄严都是不可得的,所以就不是庄严了,只是假名为无量功德庄严而已。「庄严佛土」是因缘生法,是清净的世界;「即非庄严」就是由因缘生法到第一义谛那里去了!因缘生法是毕竟空,毕竟空是离一切相的,就是第一义谛的境界。「是名庄严」,只是在世俗谛的缘起法上看,是一个清净的世界。在世俗谛上说,佛世界是特别清净的,众生世界是污染的秽土;若在第一义谛上,众生世界和佛世界都是离一切相、无差别相的平等法界。

  「是故须菩提!诸菩萨摩诃萨,应如是生清净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!

  这以下是佛劝所有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若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那就是庄严佛土。

  佛说:「是故须菩提,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」:所以,须菩提!你应该从学习佛法中,这样子建立无所得的般若智慧、成就这样清净的心。

  如果详细地分析我们的心,我们有贪瞋痴的烦恼杂染,有时也会有点善心,有善恶的不同;但是心本身是无记性──也不是善,也不是恶。当然这地方,就是指阿赖耶识里面有贪瞋痴的种子,也有慈悲喜舍的种子、各式各样善心所的种子、无记性的种子。由于不同的因缘,就会有时候生善心、有时候生染心、有时候生无记心。

  而佛菩萨大智慧告诉我们:其中有一个关键,就是「作意心所」,「作」是生起的意思,就是有一个心所,它能引导令心生起来。就是污染心或清净心的生起,不是孤独的,事先要有作意心所的引导才令心生起。这样说,就有如理作意、不如理作意两种。如理作意能引清净心生起,不如理作意能引污染心生起。在凡夫阶段,这可真是特别重要了!若是学习佛法的佛教徒,虽然还是个凡夫,常能如理作意,面对原来能令人生污染心的境界,以如理作意的智慧,就能引导清净心生起,而不生污染心;如理作意有这个作用!

  有人说:「哎呀!我是个凡夫,出家怎么行呀?恐怕持戒不清净!」不是这样说,虽然还是凡夫,若常能如理作意,清净心就能生起来,污染心就不生;如果不注意这件事,常是不如理作意,那污染心就生起来。因此内心的分别是靠作意引起的,如果在这地方控制,就不会生污染心,也就不造罪,那就是三业清净了。像一个大机器,按这个钮,机器才动;若不按钮,机器就不动。所以,如理作意、不如理作意,这地方是一个重要关键。

  而这里说「清净心」,是属于般若的智慧,就是观一切法空、无我无我所。一切法空里面,色不可得、声香味触法不可得,眼不可得、耳鼻舌身意不可得,一切虚妄法都不可得、是离一切相的。心若离一切相,贪瞋痴就不动,所以心清净。这样呢,清净心里面有般若的智慧,有般若的智慧就叫做清净心,所以「应如是生清净心」。「庄严佛土,即非庄严」也还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;想成就庄严的佛土,要学习生清净心,用清净心做功德,功德就清净,用杂染心做功德,功德就不清净。

  「应如是生清净心」,这句话是总说,下面再加以详细解说,怎么叫做生清净心呢?

  「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」:不应该在青黄赤白这些色法上,生执着心;也不应该执着声香味触法。「应无所住」:不执着有色声香味触法,而要观察它是毕竟空的,心就无住了,心不在那上面活动,就离一切相了;「而生其心」:离一切相时,般若智慧的清净心就引发出来了。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应该这样学习!

  在这里讲个故事听听。在唐朝,福建有位了不起的雪峰禅师;当时有位鼓山禅师也住在那里,因为他和福州城一个大王认识,王请鼓山禅师吃饭;临走的时候,雪峰禅师送他到山门口。回到法堂后,雪峰禅师说:「一枝圣箭射入九重城中去也!」圣箭譬喻般若智慧,这也就是赞叹鼓山禅师有圣人的智慧。孚禅师说:「我不同意!」雪峰禅师说:「那你去看一看。」

  孚禅师急急忙忙追上鼓山禅师,说:「你到什么地方去?」鼓山禅师说:「九重城中去也!」

  孚禅师说:「三军围绕时如何?」这表示很多的军队围绕你时,你感觉怎么样?这句话什么意思呢?就是你到大王家受他的供养,到那种富贵的境界,是不是道心就被埋没了?心里正念就失掉了吧?鼓山禅师说:「他家自有通霄路。」那意思就是三军也围绕不住,他会到虚空里去,还是可以从这里解脱。孚禅师说:「恁么则离宫失殿去也!」这样你就远离宫殿了。

  离宫失殿,这话什么意思呢?《维摩诘经》说「毕竟空寂舍。」我们一般人是在这房子里面住,而圣人在哪里住呢?圣人他不是以房子,是以毕竟空为他的住处,毕竟空就是个房子,就是在这里住。修行人,人家若问:「你的房子造好了没有?」你会怎么答?《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说:「速会无为舍。」以无为为住处,无为也就是毕竟空,以毕竟空为住处,这也就是宫殿。「恁么则离宫失殿去也」:这样你就是离开圣道了!孚上座也是明白道理的人,所以用这句话来喝斥他。

  但是鼓山禅师回答说:「何处不称尊?」什么地方不是大自在的境界呀!哪有说我从这里跑到另一个地方去才自在,不是!就在三军围绕的时候就是大自在的境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