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就是「昔在然燈佛所」的經過。
現在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尊者,「于意雲何?如來昔在然燈佛所,于法有所得不」:儒童菩薩得無生法忍、得佛授記,在佛法裏有很高的成就;你再想想:他在然燈佛所,真是有所得嗎?得到一個無生法、得佛授記了嗎?
有所得這句話,應該是容易明白。譬如說我在學校考試考了第一名,或者得到獎金,或者是有什麼成就,心裏歡喜。按我們凡夫來說,就是有執著心:有一個事情是我所成就的、我得到的,心情很感覺到光榮;就是有這些執著的事情。
現在儒童菩薩在然燈佛所這件事,真是有什麼成就嗎?「不也,世尊」:須菩提回答說,不是的。「如來在然燈佛所,于法實無所得」:他得了無生法忍,也可能有種種神通道力、甚深叁昧、陀羅尼等種種功德,但這些都是因緣生法、都是畢竟空,所以得即是無所得;在自性空上看:沒有一法是他所成就的。如同我們觀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識是自性空,在自性空上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識不可得;所有的因緣生法都是這樣。儒童菩薩也是這樣觀察,也是無所得,所以也不會生高慢心。
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是無所得,初果聖人乃至阿羅漢所成就的功德也是無所得;現在菩薩得無生法忍的時候,也是無所得。叁乘聖人,同一離言說道,體假入真;離言說道,就是諸法畢竟空,也就是指無爲法;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,都是這樣成就的!
我們出家人是爲什麼出家?照理說,應該是爲學習無爲法而出家。如果說是「爲了了脫生死而出家。」這句話也是對的,但是怎樣才能了脫生死呢?要能證悟無爲的境界,才能了脫生死!見到無爲法才能有所成就的這件事,若是在理論上學習無爲法,也不是難事;現在雖然是末法時代,若能學習《中觀論》、《大品般若經》,就能通達一切法皆是無爲的境界。但問題就是要努力!隨時、隨地、隨事,要向無爲法上體會!那得證無爲法這件事情,不需要很久,也應該有成就。
但是我們出家以來做什麼事情?有學習無爲法嗎?從這裏就可以看出,佛法是興、是衰?我們因爲沒有學習這件事,所以一直停留在凡夫的境界,不能得聖道。在凡夫的境界上,一件事做成功了,心裏感覺到很光榮,登登報紙,宣揚怎麼怎麼地。當然我說這話,好像不是很合乎人情;但是你若這樣,就不能成就無爲法,就是凡夫境界;自己雖然感覺到光榮,但是在佛菩薩來看,不是這麼個意思。
從《金剛經》上看,佛是大聖人、四果聖人乃至到得無生法忍的菩薩,都是這樣的態度──在自己成就的境界上就是無所成就,都是無所得,心裏不生高慢心。我們平常人,很容易有高慢心。但是得到初果、二果、叁果也有高慢心,這高慢心是屬于俱生我執,就是在不自覺中就生高慢心;而得聖道的人,立刻就能覺悟,而提起正念,高慢心就停下來了。《大品般若經》提到:七地菩薩因爲通達了無量無邊的佛法,也還有慢;還會感覺到:你學習佛法的時間短,不如我!但是他立刻能覺悟,不像我們生了高慢心,自己還不知道。
現在說釋迦牟尼佛在然燈佛所的時候,沒有這些問題;「于法實無所得」,就是他念念在道,身口意舉心動念便與道合、與道相應,而不會違背般若的智慧。
子二、莊嚴淨土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菩薩莊嚴佛土不?」
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」
「是故須菩提!諸菩薩摩诃薩,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!
這一段是說菩薩莊嚴佛土。莊嚴佛土,就是指這位菩薩行菩薩道時,希望將來成佛的世界有無量功德莊嚴;例如阿彌陀佛國沒有叁惡道等,有各式各樣的願,計劃建立一個特別理想的世界。這位菩薩或者到阿彌陀佛國、或藥師佛國、阿閦佛國、或十方一切的佛世界觀摩,然後計劃自己成佛的世界,要怎麼樣莊嚴,並以修學六波羅蜜功德,莊嚴將來的佛淨土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菩薩莊嚴佛土不」:佛招呼須菩提,說發無上菩提心、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,對于自己成佛世界是清淨莊嚴的這件事,是不是也有所執著呢?
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」:須菩提先否認這件事,然後加以解釋。菩薩成佛的世界,有七寶莊嚴,有無量功德莊嚴,衆生都是有道德的人;應該是特別莊嚴的而說不莊嚴,是什麼原因呢?其實,世界的莊嚴不莊嚴,是以人爲主,而不是以所住的山河大地是七寶莊嚴爲主。人若是有道德,那這個世界就莊嚴;若世界上的人沒有道德,人與人之間的苦惱就太多了,就算有七寶,也不莊嚴啊!
所以說「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」:清淨無量功德莊嚴的世界,都是因緣生法,也就是畢竟空,所有的莊嚴都是不可得的,所以就不是莊嚴了,只是假名爲無量功德莊嚴而已。「莊嚴佛土」是因緣生法,是清淨的世界;「即非莊嚴」就是由因緣生法到第一義谛那裏去了!因緣生法是畢竟空,畢竟空是離一切相的,就是第一義谛的境界。「是名莊嚴」,只是在世俗谛的緣起法上看,是一個清淨的世界。在世俗谛上說,佛世界是特別清淨的,衆生世界是汙染的穢土;若在第一義谛上,衆生世界和佛世界都是離一切相、無差別相的平等法界。
「是故須菩提!諸菩薩摩诃薩,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!
這以下是佛勸所有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若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那就是莊嚴佛土。
佛說:「是故須菩提,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」:所以,須菩提!你應該從學習佛法中,這樣子建立無所得的般若智慧、成就這樣清淨的心。
如果詳細地分析我們的心,我們有貪瞋癡的煩惱雜染,有時也會有點善心,有善惡的不同;但是心本身是無記性──也不是善,也不是惡。當然這地方,就是指阿賴耶識裏面有貪瞋癡的種子,也有慈悲喜舍的種子、各式各樣善心所的種子、無記性的種子。由于不同的因緣,就會有時候生善心、有時候生染心、有時候生無記心。
而佛菩薩大智慧告訴我們:其中有一個關鍵,就是「作意心所」,「作」是生起的意思,就是有一個心所,它能引導令心生起來。就是汙染心或清淨心的生起,不是孤獨的,事先要有作意心所的引導才令心生起。這樣說,就有如理作意、不如理作意兩種。如理作意能引清淨心生起,不如理作意能引汙染心生起。在凡夫階段,這可真是特別重要了!若是學習佛法的佛教徒,雖然還是個凡夫,常能如理作意,面對原來能令人生汙染心的境界,以如理作意的智慧,就能引導清淨心生起,而不生汙染心;如理作意有這個作用!
有人說:「哎呀!我是個凡夫,出家怎麼行呀?恐怕持戒不清淨!」不是這樣說,雖然還是凡夫,若常能如理作意,清淨心就能生起來,汙染心就不生;如果不注意這件事,常是不如理作意,那汙染心就生起來。因此內心的分別是靠作意引起的,如果在這地方控製,就不會生汙染心,也就不造罪,那就是叁業清淨了。像一個大機器,按這個鈕,機器才動;若不按鈕,機器就不動。所以,如理作意、不如理作意,這地方是一個重要關鍵。
而這裏說「清淨心」,是屬于般若的智慧,就是觀一切法空、無我無我所。一切法空裏面,色不可得、聲香味觸法不可得,眼不可得、耳鼻舌身意不可得,一切虛妄法都不可得、是離一切相的。心若離一切相,貪瞋癡就不動,所以心清淨。這樣呢,清淨心裏面有般若的智慧,有般若的智慧就叫做清淨心,所以「應如是生清淨心」。「莊嚴佛土,即非莊嚴」也還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;想成就莊嚴的佛土,要學習生清淨心,用清淨心做功德,功德就清淨,用雜染心做功德,功德就不清淨。
「應如是生清淨心」,這句話是總說,下面再加以詳細解說,怎麼叫做生清淨心呢?
「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」:不應該在青黃赤白這些色法上,生執著心;也不應該執著聲香味觸法。「應無所住」:不執著有色聲香味觸法,而要觀察它是畢竟空的,心就無住了,心不在那上面活動,就離一切相了;「而生其心」:離一切相時,般若智慧的清淨心就引發出來了。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應該這樣學習!
在這裏講個故事聽聽。在唐朝,福建有位了不起的雪峰禅師;當時有位鼓山禅師也住在那裏,因爲他和福州城一個大王認識,王請鼓山禅師吃飯;臨走的時候,雪峰禅師送他到山門口。回到法堂後,雪峰禅師說:「一枝聖箭射入九重城中去也!」聖箭譬喻般若智慧,這也就是贊歎鼓山禅師有聖人的智慧。孚禅師說:「我不同意!」雪峰禅師說:「那你去看一看。」
孚禅師急急忙忙追上鼓山禅師,說:「你到什麼地方去?」鼓山禅師說:「九重城中去也!」
孚禅師說:「叁軍圍繞時如何?」這表示很多的軍隊圍繞你時,你感覺怎麼樣?這句話什麼意思呢?就是你到大王家受他的供養,到那種富貴的境界,是不是道心就被埋沒了?心裏正念就失掉了吧?鼓山禅師說:「他家自有通霄路。」那意思就是叁軍也圍繞不住,他會到虛空裏去,還是可以從這裏解脫。孚禅師說:「恁麼則離宮失殿去也!」這樣你就遠離宮殿了。
離宮失殿,這話什麼意思呢?《維摩诘經》說「畢竟空寂舍。」我們一般人是在這房子裏面住,而聖人在哪裏住呢?聖人他不是以房子,是以畢竟空爲他的住處,畢竟空就是個房子,就是在這裏住。修行人,人家若問:「你的房子造好了沒有?」你會怎麼答?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說:「速會無爲舍。」以無爲爲住處,無爲也就是畢竟空,以畢竟空爲住處,這也就是宮殿。「恁麼則離宮失殿去也」:這樣你就是離開聖道了!孚上座也是明白道理的人,所以用這句話來喝斥他。
但是鼓山禅師回答說:「何處不稱尊?」什麼地方不是大自在的境界呀!哪有說我從這裏跑到另一個地方去才自在,不是!就在叁軍圍繞的時候就是大自在的境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