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界!這樣說呢,「他家自有通霄路」,就是在叁軍圍繞時,就是無爲、第一義谛的境界,叁軍圍繞即非叁軍圍繞!這實在是聖人的道力所在的地方,是這樣的境界!
這看出來:鼓山禅師也好,孚上座也好,雪峰禅師也好,都是從經論的如來禅體會聖道、在這裏用功修行的!若完全不學習經論,或學習經論而不用功修止觀,這些話是說不來的;但是禅宗的人避諱說經論的話,而用另一個字來講。所以我們若不讀經,就不容易明白這句話。所以古代的禅師是如來禅,而不是祖師禅,是由學習如來禅而成就道力的!
唐朝另外一位洞山禅師。他在參學的時候,去頂禮興平和尚這位大善知識。興平和尚說:「莫禮老朽!」洞山禅師回答說:「禮非老朽者!」這句話說的非常好!意思是照見五蘊皆空這無爲的境界裏,沒有生老病死啊,那有老朽可得呢!大禅師說話的確是令人生大歡喜。
其實這些話,就是「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!」我們的心若是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,這就是「叁軍圍繞時如何」的境界;但是我們若生清淨心,那就是「他家自有通霄路」了!
我說這話的意思:我們若依《金剛經》的開示用功修行,行住坐臥,任何地方時時刻刻面對的都是「叁軍圍繞」如幻如化的境界。但是不學習佛法、不用功修行的人哪,執著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真實的;這地方很好──就被好抓住;這地方很不好,生厭惡──就被不好困住了;都是在喜怒哀樂裏面顛倒妄想的境界,這些妄想都是胡塗、惑業苦流轉的境界啊!叁軍圍繞時如何?就是衆苦充滿的境界。但是若能夠「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若能常常運用般若的智慧,觀一切法空、無我無我所,覓心了不可得,作如是觀,這就是「他家自有通霄路」了!
《金剛經》非常好,是能令得聖道的法門!我們常常讀《金剛經》,把文背下來,也受持義,這樣思惟觀察,這是一個大修行的境界啊!現在就能得無生法忍!先把理論搞通,當然也要持戒清淨,然後到寂靜處好好用功修行,以金剛般若的法門來修行;不但佛菩薩皆大歡喜,諸天都來護持呀,你可知道!
前輯.正釋經文.十叁
子叁、得法性身
須菩提!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,于意雲何?是身爲大不?」
須菩提言:「甚大,世尊!何以故?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。」
前面說菩薩得無生法忍、莊嚴淨土這兩種功德。得無生法忍,就是成就清淨的般若智慧;然後修六波羅蜜,莊嚴淨土、廣度衆生。前面兩段是因,以下這一段文是得果,指得法性身了。
「須菩提!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」:表示這個人的身體像須彌山王八萬四千由旬那麼高大;也就是得無生法忍的人,有大悲心、有般若波羅蜜,修六度萬行、廣度衆生得到的法性身,能有這樣的果報。
我們凡夫是以地水火風空識組織成眼耳鼻舌身意的身體,欲界地面上的人,身體不理想,不管怎麼高貴,都得要准備廁所,而且還有老、病、死。天上的人比人間好得多,不需要廁所,果報比我們清淨,也不老、也不病。所以我們若是學習了佛法,就知道人間的人,太不理想了,我們應該要求增上生,希望再進一步!這身體不好,但還得將就著用它來栽培善根,將來棄舍了這臭皮囊,得到好一點的身體。但是,欲界天人的身體,雖然好一點,還是要死亡;色界天人的身體,是大光明的境界,是更好了,但也要死的;那麼好的境界若死了,心裏也是不快樂,所以還是苦!
若是把叁界的愛煩惱、見煩惱,完全消滅,得到般若波羅蜜的功德智慧,修六波羅蜜,這無漏功德所成就的身體,就是法性生身。法性生身是什麼呢?就是指超過世間的出世間無漏的身體。因爲經上說須彌山入水八萬四千由旬、出水八萬四千由旬,在這個世界是最高的山,所以姑且比喻這身體「如須彌山王」,這身體有無量的神通變化、無量功德莊嚴,是特別不可思議境界,也沒有生老病死的問題,一直到成佛以後,就是圓滿報身的境界,得到這樣的身體真是太好了!
不像我們現在很多很多的問題,如果這地方沒有醫院,你肯在這裏住嗎?所以,應該不要對身體那麼愛著,感覺到不滿意,就要好好修學聖道,得法性生身;應該以此爲目的,修學戒定慧,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,要積極地做這件非常有價值的事!其它的事情,不應該去生分別心。說「這世間上很苦!」等到得無生法忍以後,願意選總統、拿博士學位、做工程師、做醫生,做什麼都可以,這時候是大悲心、大智慧的境界,只有功德而沒有過失,因爲有大福德、大智慧,做事情決定是成功的!凡夫雖也有智慧,也能做些事情,但容易犯錯誤,而有罪過;並且靠不住,你心裏想:「我可以!」但事情沒成功,就算是成功了,實在是個苦惱境界,沒有想象的那麼好。所以我們佛教徒真是太吉祥了!將來決定是成功的。爲什麼呢?因爲知道一切法是因緣生,現在把因緣准備好了,以後都是大自在、如意的境界。
這一段文說「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」,就是得無生法忍而又修學六波羅蜜,莊嚴淨土的菩薩,積集了無量福德智慧的資糧,然後招感成法性身的境界。當然,初得無生法忍,還沒能得到這樣的身體,據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說:第八地菩薩棄舍有漏的肉身,就得到法身的境界了;他若來到人間度衆生,就是化生;得到法身以後,能化現出一切的身體在這世界上度衆生,那是個大自在的境界!
若是只得初地、二地、叁地的菩薩,雖然不能和八地菩薩相比,也比我們凡夫好得多;因爲他栽培了很多善根,身體要比我們健康、莊嚴,是自在的境界。但是他還會有一些不如意,因爲叁界內的愛煩惱、見煩惱沒有完全清除,就會有作用,所以不能完全沒過失。要不斷地用功,達到第八地菩薩以後,從空出假,廣度衆生,那才是特別如意的事情。
「于意雲何?是身爲大不」:說是這個身大不大?像須彌山那樣高大的身,莊嚴不莊嚴?「須菩提言:甚大,世尊」:回答說這個人的身體,太廣大了。「何以故?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」:這位大菩薩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雖然有那麼如意自在的身體,在他的心裏還是:空空如也!也觀察這身體是寂滅相、無有少法可得,不生高慢心,還是住于畢竟空寂舍,無所執著的。這就是金剛般若的作用!
這叁段文是引菩薩的境界來證明,學習金剛般若法門有這麼大的功德:可以成就菩薩道──菩薩的無生法忍、菩薩的莊嚴淨土、菩薩的法性身。
辛二、舉恒沙界七寶布施格量四句二 壬一、明財施福多
「須菩提!如恒河中所有沙數,如是沙等恒河,于意雲何?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?」
須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但諸恒河尚多無數,何況其沙?」
「須菩提!我今實言告汝: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」
須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」
前邊一段說到充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爲什麼用這麼多的七寶布施,不如受持《金剛經》四句偈的功德大呢?因爲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可以成佛,可以得聲聞的四果、也可以得菩薩道,所以功德非常的廣大。現在是第二段,以恒河沙恒河沙數的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不如學習般若經無相法門的功德殊勝。
「須菩提!如恒河中所有沙數,如是沙等恒河,于意雲何?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」:像恒河裏邊有很多沙,若一沙等于一恒河,這麼多恒河沙數的恒河,裏面的沙,是不是多呢?「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!但諸恒河尚多無數,何況其沙」:太多了,光是恒河沙數的恒河就已經很多了,何況這麼多恒河沙數的恒河裏面的沙呢,是更多了!
「須菩提!我今實言告汝」:這底下佛又招呼須菩提,現在告訴你是真實不虛的,你要相信啊!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」:若有人以充滿了那麼多的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,得福多不多呢?這比前邊只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是更多了。「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」:太多了。
壬二、明法施格量
佛告須菩提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,而此福德勝前福德。
「佛告須菩提: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」:這底下佛告須菩提,若是佛教徒能學習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不要說全部,乃至能夠用功學習四句偈等;自己正憶念,還能爲他人宣說此般若經的大意。「而此福德勝前福德」:所得到的福德勝過前面布施恒河沙數的叁千大千世界七寶的功德。
這裏也可以作另一個說法: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,做醫生、工程師、會計師、律師,或是做總統也好、做大資本家也好,所賺的錢能有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七寶這麼多嗎?我看沒有這麼多!但是學習般若波羅蜜所得的功德比這個還要多。這表示什麼呢?就是不管學習世間的什麼知識,得到的利益,不如學習《金剛經》四句偈的功德大!所以出家人,已經出了家,反倒到社會學校讀書,我認爲是不應該這樣子的!這是贊歎學習般若經的功德,特別的殊勝,比前面更多了。
庚二、稱歎般若在處處貴在人人尊
複次,須菩提!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,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,何況有人盡能受持、讀誦!須菩提!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!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即爲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」
底下說明:學習般若經的功德這麼大,我們應該用怎麼樣的態度來對待這件事呢?
「複次」:就是在這件事上,又有一個道理。佛又招呼「須菩提!」「隨說是經,乃至四句偈等,當知此處,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皆應供養」:隨在什麼地方宣揚此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或者全部、或者半部乃至四句偈等的這個地點,是很尊貴的,在處處貴,講解《金剛般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