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若波羅蜜經》的地方,就是有功德了;當知一切世間的天、人、和信佛的阿修羅都應該恭敬供養。「如佛塔廟」:對這個地方的恭敬供養,應該就像恭敬供養有佛舍利、尊像的塔廟那樣。
阿修羅,中國話翻爲非天。非天,表示有天人的福而沒有天人的德行。天人的相貌非常的莊嚴,阿修羅的男人醜陋,女人非常的莊嚴,比天女還要美,但是天女沒有嫉妒心,阿修羅女有嫉妒心。阿修羅裏也有些信佛的,也有不信佛的;這裏所說的是指信佛的阿修羅。
說說阿修羅和諸天的事情:阿修羅原來住在須彌山上,劫初時,色界第二禅光音天的人死了,來到須彌山頂上──就是欲界的叁十叁天,這些天人就對著阿修羅說:「此非我類!」阿修羅一看到天來了,就向下退,一直退到大海去,須彌山就被諸天占領了;此後,天和阿修羅彼此心裏就是不舒服。釋提桓因對阿修羅說:「我們和平,不要戰爭!」阿修羅最初住在須彌山,天來了,把阿修羅驅逐了;然後說:「我們和平、不要戰爭!」我感覺這件事很滑稽。這樣子講,你說阿修羅心情怎麼樣?心情當然不歡喜!這是對諸天第一個不高興。
第二個不高興呢?阿修羅王的女兒(舍脂),比天女還美,于是釋提桓因就到阿修羅宮把這女人搶來了,當他的第一夫人。那時候,釋迦牟尼佛沒有出世,釋提桓因有時也從天上到人間來,親近深山裏得四禅八定的這些仙人,聽他們講講道理。阿修羅女不知道他到什麼地方去?疑惑他和別的女人有關系,阿修羅女就問釋提桓因:「你到什麼地方去了?」釋提桓因就說:「到人間去拜見仙人。」阿修羅女疑惑心很大,不相信這件事。
這回,釋提桓因又要到人間來,他坐的車是能在天空裏飛的,阿修羅女用隱身術預先坐在車裏。釋提桓因在仙人住處不遠的地方下車,看見阿修羅女也來了,心裏不高興就拿蓮花的梗打她,說:「你知道啊!仙人不歡喜看見女人,你不應該來的!」而阿修羅女「以軟語謝帝釋」,就是以柔軟的語言向帝釋道歉。在不遠處的這些仙人,聽見她發出來的聲音,身體就不正常了。《大智度論》上說:人間欲心重的人,若看見天女,要發狂而死的。就是有這種境界。現在這些得四禅八定的仙人,聽見阿修羅女的聲音,就是有點發狂啊!穿的衣服、戴的帽子都不整齊了。
因此舍脂夫人常回去向阿修羅王告狀,說帝釋欺負她,阿修羅王因此常要與諸天作戰,常有些沖突。
「何況有人盡能受持、讀誦」:前面是指乃至四句偈,這裏說何況有人能講解、受持全部的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呢!這個人的功德有幾大呢?又應該怎麼樣恭敬呢?這表示金剛般若法門所在處是尊貴的,若在人的心裏受持,這個人也是尊貴的。爲什麼這個人盡能受持讀誦,就那麼樣的尊貴呢?「須菩提!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」:因爲這個人成就了最殊勝的希有之法──能受持讀誦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的文句,能正憶念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的義,就是栽培聖道的功德、栽培成佛的善根了!
說「我想要見佛!」憑什麼見佛?如果不栽培聖道的功德,而只做世間有漏的善法功德,這不是見佛的因緣。若能依據、隨順金剛般若法門這樣學習,將來一定能見到佛!因爲佛看你心裏有聖道的善根,就會來度化你得聖道的!所以,今生若能得無生法忍,也就能見佛。我們學習金剛般若法門的四念處,怎麼知道得無生法忍了?就是佛會在你得無生法忍時,來慶慰祝賀你!若是還沒得無生法忍,但是栽培了善根,佛菩薩會待因緣到時,現身同你見面,來教導你,使令那個善根成熟、得解脫!
「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即爲有佛,若尊重弟子」:這是總結前面這一段。若是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所在的地方,就是有佛和尊重弟子。佛所以那麼尊貴,就是他能用這樣的法門來教化我們。若這地方有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這就是一種法門,我們向它學習,等于是有佛了!若尊重弟子的「若」當作「及」字講──及有尊重弟子。「尊重弟子」:表示這個弟子是已經得成聖道的聖僧了!「尊重」就是得無生法忍、見無爲法的人,他是尊重的!世間上一切虛妄的境界不能動搖他。得無生法忍的「忍」字,就是安住不動、尊重的意思。我們沒得無生法忍的人,心裏輕浮,不能安住不動。尤其是欲界的人,常是向外攀緣,總感覺有什麼好機會不要錯過了。而得無爲法的聖人,沒有這回事,他觀察一切法都是虛妄的──「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」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」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──這就是見到佛了!得無生法忍的人,心裏都是寂滅相,心不動。
《金剛經》所在的地方,就是有佛和已經得聖道的弟子──也就是有大阿羅漢、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在這裏;所以看見《金剛經》,那就是見到佛、見到聖人了。這是贊歎《金剛經》的尊貴,應該值得特別尊重學習的!
前輯.正釋經文.十四
己二、辨于經名二 庚一、須菩提問
爾時,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當何名此經?我等雲何奉持?」
前文有兩番贊歎學習金剛般若法門的功德殊勝:第一番是充滿了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不如受持讀誦此經四句偈的功德殊勝;第二番是恒河沙恒河沙數的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不如學習般若經無相法門的功德殊勝。由于這兩番的贊歎學習般若經的殊勝,法會大衆願意發心學習此經,所以有這一段問答。
庚二、佛答二 辛一、答經名
佛告須菩提:「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。
這是簡略的回答,這部經的名稱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。在釋經題時,我們也曾經解釋過。「金剛般若」:金剛是不退轉的意思,成就了這樣的般若智慧以後,永久不會再失掉的;「波羅蜜」:表示這樣的智慧繼續地增長,達到極圓滿的程度,就是佛的無上菩提了;這就是般若波羅蜜。
前面有兩個問:一個是問名,一個是問奉持。問名回答了,下面回答奉持。
辛二、答奉持二 壬一、略答
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!
想按照此經的道理修行,應該從這名字上思惟它的義,就這樣修行!這意思就是若能學習全部的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知道此經的精要之義,然後也就會明白這部經的題目──金剛般若波羅蜜──它能融攝整部《金剛經》的要義。依此要義,運用在身口意的活動上與金剛般若的道理相契合,這叫做奉持;就是這樣子學習!
這樣學習,當然應該有定的基礎,在修定之前還要持戒,因爲學戒能遠離很多的煩惱,修定容易成就;成就了奢摩他的止,在定心中學習般若的道理也容易成就。所以是戒能增上定,定能增上慧,由慧得解脫。
如果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只學習內心寂靜住──對于世間上雜亂的境界,心裏都無分別;不分別當然也是清淨,但沒有般若的力量,還是不能夠得解脫。因爲外道不相信佛法,也能成就四禅八定;雖然得了高深的禅定,對世間的欲也能棄舍,但終究有一天,四禅八定無常、失掉了,又回到欲界來,還會引起種種的煩惱、罪業;仍然在流轉生死,不能得解脫。
佛法重視智慧,但必須要有戒、定的幫助,智慧才能發生作用,所以,還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第修行。大乘佛法的般若是包含了小乘佛法的般若──我空智慧在內的,也就是包含小乘佛法的戒定慧,而又能超越它,就是有更殊勝的戒定慧。這是大乘佛法不同于小乘的地方。
「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」:通達了整部經的要義以後,就會知道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名字就包含了全部《金剛經》的要義,也就知道怎麼樣受持這一部經。
壬二、詳答叁 癸一、化法離言
所以者何?須菩提!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
前面是簡略的回答,下面詳細的說。共分爲叁段,我感覺印順老法師分科分得好!這一段是「化法離言」:就是我們用語言文字去了達覺悟什麼是般若波羅蜜,但是真實證悟的般若波羅蜜,是離名言相,不是名言所能表達的。用語言文字表達的般若波羅蜜,離開名言的時候,般若波羅蜜就沒有了;而佛成就無上菩提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,是離一切生滅相的。我們用語言文字思惟這個道理,是有生滅相,思惟時,就出現一個相似的境界,不思惟就什麼都沒有了;譬如說心裏有煩惱時,思惟般若波羅蜜義,煩惱就調伏了,雖然不是佛所證悟的,但是它有令內心清淨的作用。當然若達到佛的境界,那是更高深的境界。
這下面就告訴我們要明白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名字的道理,什麼道理呢?
第一個解釋,「佛說般若波羅蜜」:佛以大慈悲心,用語言文字爲我們開示般若法門,表達佛的大智慧境界。而這樣的般若波羅蜜,「即非般若波羅蜜」:不是佛無分別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,用語言文字表達的般若波羅蜜,和佛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,還有一大段距離。佛是依據他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,爲了遷就我們所能理解的程度,才安立種種名字來表達所證悟的境界;我們這樣學習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,還不是佛所證悟的。
怎麼知道呢?我們現在的程度是按照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的文句學習,去思惟文句所表達的意義;如依據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」這些文句去思惟裏面的道理;我們若離開這些文句還能知道無我相、無人相,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嗎?完全不知道了!所以,這不是佛所證悟的金剛般若波羅蜜。因此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和佛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還不是一致的;但是若不斷地這樣學習,慢慢、慢慢地就能進步到佛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。
譬如標月指:用手指著說:「那不是天邊月嗎!」手指不是月亮,但是我們順手指的方向,就能看到月亮。語言文字的佛法,不是佛所證悟的境界,但是若離開佛所說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,就沒有辦法學習、證悟聖人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了。也就是前面「如筏喻者,法尚應舍」的意思,想到彼岸,要坐船才能到彼岸,但是彼岸不是船。前面說:佛利用我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