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若波罗蜜经》的地方,就是有功德了;当知一切世间的天、人、和信佛的阿修罗都应该恭敬供养。「如佛塔庙」:对这个地方的恭敬供养,应该就像恭敬供养有佛舍利、尊像的塔庙那样。
阿修罗,中国话翻为非天。非天,表示有天人的福而没有天人的德行。天人的相貌非常的庄严,阿修罗的男人丑陋,女人非常的庄严,比天女还要美,但是天女没有嫉妒心,阿修罗女有嫉妒心。阿修罗里也有些信佛的,也有不信佛的;这里所说的是指信佛的阿修罗。
说说阿修罗和诸天的事情:阿修罗原来住在须弥山上,劫初时,色界第二禅光音天的人死了,来到须弥山顶上──就是欲界的三十三天,这些天人就对着阿修罗说:「此非我类!」阿修罗一看到天来了,就向下退,一直退到大海去,须弥山就被诸天占领了;此后,天和阿修罗彼此心里就是不舒服。释提桓因对阿修罗说:「我们和平,不要战争!」阿修罗最初住在须弥山,天来了,把阿修罗驱逐了;然后说:「我们和平、不要战争!」我感觉这件事很滑稽。这样子讲,你说阿修罗心情怎么样?心情当然不欢喜!这是对诸天第一个不高兴。
第二个不高兴呢?阿修罗王的女儿(舍脂),比天女还美,于是释提桓因就到阿修罗宫把这女人抢来了,当他的第一夫人。那时候,释迦牟尼佛没有出世,释提桓因有时也从天上到人间来,亲近深山里得四禅八定的这些仙人,听他们讲讲道理。阿修罗女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?疑惑他和别的女人有关系,阿修罗女就问释提桓因:「你到什么地方去了?」释提桓因就说:「到人间去拜见仙人。」阿修罗女疑惑心很大,不相信这件事。
这回,释提桓因又要到人间来,他坐的车是能在天空里飞的,阿修罗女用隐身术预先坐在车里。释提桓因在仙人住处不远的地方下车,看见阿修罗女也来了,心里不高兴就拿莲花的梗打她,说:「你知道啊!仙人不欢喜看见女人,你不应该来的!」而阿修罗女「以软语谢帝释」,就是以柔软的语言向帝释道歉。在不远处的这些仙人,听见她发出来的声音,身体就不正常了。《大智度论》上说:人间欲心重的人,若看见天女,要发狂而死的。就是有这种境界。现在这些得四禅八定的仙人,听见阿修罗女的声音,就是有点发狂啊!穿的衣服、戴的帽子都不整齐了。
因此舍脂夫人常回去向阿修罗王告状,说帝释欺负她,阿修罗王因此常要与诸天作战,常有些冲突。
「何况有人尽能受持、读诵」:前面是指乃至四句偈,这里说何况有人能讲解、受持全部的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呢!这个人的功德有几大呢?又应该怎么样恭敬呢?这表示金刚般若法门所在处是尊贵的,若在人的心里受持,这个人也是尊贵的。为什么这个人尽能受持读诵,就那么样的尊贵呢?「须菩提!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」:因为这个人成就了最殊胜的希有之法──能受持读诵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文句,能正忆念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义,就是栽培圣道的功德、栽培成佛的善根了!
说「我想要见佛!」凭什么见佛?如果不栽培圣道的功德,而只做世间有漏的善法功德,这不是见佛的因缘。若能依据、随顺金刚般若法门这样学习,将来一定能见到佛!因为佛看你心里有圣道的善根,就会来度化你得圣道的!所以,今生若能得无生法忍,也就能见佛。我们学习金刚般若法门的四念处,怎么知道得无生法忍了?就是佛会在你得无生法忍时,来庆慰祝贺你!若是还没得无生法忍,但是栽培了善根,佛菩萨会待因缘到时,现身同你见面,来教导你,使令那个善根成熟、得解脱!
「若是经典所在之处,即为有佛,若尊重弟子」:这是总结前面这一段。若是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所在的地方,就是有佛和尊重弟子。佛所以那么尊贵,就是他能用这样的法门来教化我们。若这地方有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这就是一种法门,我们向它学习,等于是有佛了!若尊重弟子的「若」当作「及」字讲──及有尊重弟子。「尊重弟子」:表示这个弟子是已经得成圣道的圣僧了!「尊重」就是得无生法忍、见无为法的人,他是尊重的!世间上一切虚妄的境界不能动摇他。得无生法忍的「忍」字,就是安住不动、尊重的意思。我们没得无生法忍的人,心里轻浮,不能安住不动。尤其是欲界的人,常是向外攀缘,总感觉有什么好机会不要错过了。而得无为法的圣人,没有这回事,他观察一切法都是虚妄的──「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」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」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──这就是见到佛了!得无生法忍的人,心里都是寂灭相,心不动。
《金刚经》所在的地方,就是有佛和已经得圣道的弟子──也就是有大阿罗汉、有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在这里;所以看见《金刚经》,那就是见到佛、见到圣人了。这是赞叹《金刚经》的尊贵,应该值得特别尊重学习的!
前辑.正释经文.十四
己二、辨于经名二 庚一、须菩提问
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当何名此经?我等云何奉持?」
前文有两番赞叹学习金刚般若法门的功德殊胜:第一番是充满了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不如受持读诵此经四句偈的功德殊胜;第二番是恒河沙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不如学习般若经无相法门的功德殊胜。由于这两番的赞叹学习般若经的殊胜,法会大众愿意发心学习此经,所以有这一段问答。
庚二、佛答二 辛一、答经名
佛告须菩提:「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。
这是简略的回答,这部经的名称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。在释经题时,我们也曾经解释过。「金刚般若」:金刚是不退转的意思,成就了这样的般若智慧以后,永久不会再失掉的;「波罗蜜」:表示这样的智慧继续地增长,达到极圆满的程度,就是佛的无上菩提了;这就是般若波罗蜜。
前面有两个问:一个是问名,一个是问奉持。问名回答了,下面回答奉持。
辛二、答奉持二 壬一、略答
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!
想按照此经的道理修行,应该从这名字上思惟它的义,就这样修行!这意思就是若能学习全部的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知道此经的精要之义,然后也就会明白这部经的题目──金刚般若波罗蜜──它能融摄整部《金刚经》的要义。依此要义,运用在身口意的活动上与金刚般若的道理相契合,这叫做奉持;就是这样子学习!
这样学习,当然应该有定的基础,在修定之前还要持戒,因为学戒能远离很多的烦恼,修定容易成就;成就了奢摩他的止,在定心中学习般若的道理也容易成就。所以是戒能增上定,定能增上慧,由慧得解脱。
如果不学习般若波罗蜜,只学习内心寂静住──对于世间上杂乱的境界,心里都无分别;不分别当然也是清净,但没有般若的力量,还是不能够得解脱。因为外道不相信佛法,也能成就四禅八定;虽然得了高深的禅定,对世间的欲也能弃舍,但终究有一天,四禅八定无常、失掉了,又回到欲界来,还会引起种种的烦恼、罪业;仍然在流转生死,不能得解脱。
佛法重视智慧,但必须要有戒、定的帮助,智慧才能发生作用,所以,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第修行。大乘佛法的般若是包含了小乘佛法的般若──我空智慧在内的,也就是包含小乘佛法的戒定慧,而又能超越它,就是有更殊胜的戒定慧。这是大乘佛法不同于小乘的地方。
「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」:通达了整部经的要义以后,就会知道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名字就包含了全部《金刚经》的要义,也就知道怎么样受持这一部经。
壬二、详答三 癸一、化法离言
所以者何?须菩提!佛说般若波罗蜜,即非般若波罗蜜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
前面是简略的回答,下面详细的说。共分为三段,我感觉印顺老法师分科分得好!这一段是「化法离言」:就是我们用语言文字去了达觉悟什么是般若波罗蜜,但是真实证悟的般若波罗蜜,是离名言相,不是名言所能表达的。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般若波罗蜜,离开名言的时候,般若波罗蜜就没有了;而佛成就无上菩提所证悟的般若波罗蜜,是离一切生灭相的。我们用语言文字思惟这个道理,是有生灭相,思惟时,就出现一个相似的境界,不思惟就什么都没有了;譬如说心里有烦恼时,思惟般若波罗蜜义,烦恼就调伏了,虽然不是佛所证悟的,但是它有令内心清净的作用。当然若达到佛的境界,那是更高深的境界。
这下面就告诉我们要明白金刚般若波罗蜜这名字的道理,什么道理呢?
第一个解释,「佛说般若波罗蜜」:佛以大慈悲心,用语言文字为我们开示般若法门,表达佛的大智慧境界。而这样的般若波罗蜜,「即非般若波罗蜜」:不是佛无分别所证悟的般若波罗蜜,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般若波罗蜜,和佛所证悟的般若波罗蜜,还有一大段距离。佛是依据他所证悟的般若波罗蜜,为了迁就我们所能理解的程度,才安立种种名字来表达所证悟的境界;我们这样学习语言文字的般若波罗蜜,还不是佛所证悟的。
怎么知道呢?我们现在的程度是按照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文句学习,去思惟文句所表达的意义;如依据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」这些文句去思惟里面的道理;我们若离开这些文句还能知道无我相、无人相,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吗?完全不知道了!所以,这不是佛所证悟的金刚般若波罗蜜。因此语言文字的般若波罗蜜和佛所证悟的般若波罗蜜还不是一致的;但是若不断地这样学习,慢慢、慢慢地就能进步到佛所证悟的般若波罗蜜。
譬如标月指:用手指着说:「那不是天边月吗!」手指不是月亮,但是我们顺手指的方向,就能看到月亮。语言文字的佛法,不是佛所证悟的境界,但是若离开佛所说语言文字的般若波罗蜜,就没有办法学习、证悟圣人所证悟的般若波罗蜜了。也就是前面「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」的意思,想到彼岸,要坐船才能到彼岸,但是彼岸不是船。前面说:佛利用我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