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2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们所理解的语言文字说的般若波罗蜜,还不是佛所证悟的般若波罗蜜。这表示什么呢?我们要学习语言文字的佛法,但不可以停留在这里,还要继续的由戒增上定、定增上慧,而慧有闻慧、思慧、修慧,由修慧达到圣人的境界,通达诸法实相了,这时候就真实是看见月亮了!

  「是名般若波罗蜜」:佛为我们宣说的般若波罗蜜,这是语言文字的般若波罗蜜。要知道这回事情!这样的解释,我感觉对今天的佛教徒合适,今天的佛教徒多数就是语言文字上学一学,就算毕业了,「修」这件事就不管了。现在佛说那不是真实的般若波罗蜜,只是假名字叫做般若波罗蜜。

  第二个解释,「佛说般若波罗蜜,即非般若波罗蜜」和前面「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的意思相合。佛说的般若波罗蜜就是佛所证悟的般若波罗蜜,这般若波罗蜜都是缘起的;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成就了金刚般若波罗蜜,是缘起的,所以也就是自性空,自性空中般若波罗蜜不可得!「是名般若波罗蜜」: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假名字的般若波罗蜜。这二种解释都很好。

  讲一个小小的故事。我八九年到天台山,在流通处请了一本《济公传》来读,上面还有印光老法师的序,序上说:这一本是真实的《济公传》。那意思是可能还有一本是假的。济公临寿终时,说出几句很有意思的话:「六十年来狼籍,东壁打倒西壁;于今收拾归去,依然水连天碧。」传上说:济公是天台山五百罗汉之一,来到人间也就是游戏神通的境界。在《济公传》上看,他的文学是很好的!这几句话,就是阿罗汉的文章了。

  「六十年来狼籍」:他从生到寿命终了,共活了六十岁。他在家时是个读书人,出家以后,逐渐地逐渐地在佛教里面不守规矩,就是常常的饮酒、有些不威仪,很多杂乱的境界。狼籍就是杂乱,譬如一堆草本来很整齐,若狼在那里卧,就把草弄得很乱。他自己说我这六十年在佛法里不威仪,有很多杂乱的事情。

  「东壁打倒西壁」:东墙把西墙打倒了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这些不威仪、违犯戒律的事,都是无分别的境界;所以你们不要误会。我们凡夫是因为贪心、瞋心,或者愚痴心的原因犯戒,都是有分别而做种种错误的事情。但是,济公做这些事情,心是无分别的,因为阿罗汉没有三毒烦恼了,是不执着的清净心做这种事情;所以,不能够以凡夫的境界来看的。

  「于今收拾归去」:我从圣人的世界来到凡夫世界,现在要回到圣人世界了。「依然水连天碧」:现在要走了,再看一看,我的心也依然还是清净的;我原来心里是清净的,现在依然清净,并没受到世间上这些有为境界的污染。这就是他心里面有金刚般若,所以一切时、一切处,心都是清净的;在清净的境界是清净,在杂染的境界还是清净,他心里清净的境界,不受世间有为有漏境界的影响。

  从这件事看:圣人也会表现出杂染的行为,我们看上去不清净,但是圣人的心里还是清净的,他是用清净心做的,所以没有过失;若是凡夫因为心里不清净,做这件事就有罪了;这就是有点差别。

  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所说法不?」

  前面是说,在佛说的无量无边的佛法中,单指佛所证悟的金刚般若是离名言相。这下面,包括无量无边的佛法,只要用语言文字所宣说的,都是离名言相。

  「于意云何?如来有所说法不」:佛为我们说法,在佛的心里认为有法可以为我们宣说吗?本经后面还有一段文也是说这个意思。

  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来无所说。」

  「如来无所说」:佛没有所说;没有能说,也没有所说。这句话的确是不容易解释,佛是说了,怎么能说没有说呢?但是对于想要用功修行的佛教徒来说,这句话很重要!

  在《显扬圣教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都有:「名事互为客,其性应寻思;于二亦当推,唯量及唯假。实智观无义,唯有分别三,彼无故此无,是即入三性。」现在只解释「名事互为客,其性应寻思」。

  「名事互为客」:名是事的客,事是主,名是客;事是名的客,名是主,事是客。譬如发生一件事,记者就写了一篇文字表达这事;当我们在报纸上看见时,就是凭借记者的这一段文思惟那件事。记者是因为那件事而写出这篇文,我们是因为这篇文而思惟那件事,如果没有这篇文,我们心里没有这件事。这里就有互相为客的意思。客是什么呢?是假的、是虚妄的,本身是空无所有的意思。

  譬如我说:「这个屋子里有一条龙!」你因为我这句话,而思惟这屋子有条龙;而那条龙是因为这句话才想出来,所以那条龙本身是空无所有的。因为有一条龙,然后就说出「这个屋子里有一条龙」的这句话,那么若没有那条龙,这句话是没有的,所以这句话本身也是假的、也是空的。那件事本来没有,因为心里想才有;所谓有只是心里想而已,事情本身是没有的。我心想:这里有条龙。而实在没有龙。所以在两方面来说,名也是假的、空的,事也是空的。

  现在佛为我们说出一切法种种的道理,有能诠的名言,有所诠的义理,名言、义理也是互为客。佛因为那个道理安立种种的名言来表达,我们凭借佛说的话去思惟那件事和道理;也是一样,不思惟的时候,它就没有了,所以那件事本身是空无所有的。如果本身是真实有的,思惟也好,不思惟也好,它本身就是有的。要因思惟而有,那个有就是假的、就是空的。因为那件事而假立名字,若没有那件事,这名字本身是没有的。

  佛说的法是这样,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事情也都是这样子;名字是假的,所表达的义也是假的,假也就是空。静坐的时候,加以思惟,就知道它是互为客,是空、是虚假的。若可以应用到一切事情上,心里就能不动,不会再引起种种的烦恼了。

  而这件事可以分两方面说:一、别人对你说:「某某说你的坏话,怎么怎么样来破坏你的名誉。」你听了这句话,就想「名事互为客」,是假的、是空的!二、如果某甲是你的好朋友,不是说谎话,他说:「某乙在破坏你,说你坏话。」我们平常认为这应该不是破坏了,不是说离间语,而是真实说你坏话。但是从这道理来说:就是那人真实说了坏话,经过某甲传给你,还是可以想「名事互为客」。是凡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,都是假的,因为还要凭借语言文字的思惟,才知道有这么一件事,不然的话,你心里没有这件事;所以那件事在你心里来说,是空的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因语言文字而引起烦恼是很多很多的,若是能够这样观察,能使令心里清净,能断除一切烦恼。

  「如来无所说」:佛用种种的语言表达佛法种种的道理,都是方便安立的,没有那回事。但是,方便安立也有作用,若能这样学习,慢慢就能断烦恼、见真理,能转凡成圣,所以佛这么说。我们若是用这道理观察,的确是有作用的;但是不要执着那句话是真实的,要悟入都是虚妄的──佛以语言文字表达一切法,有能表达、所表达,都是空无所有的。这是一个道理。

  第二个道理:一切法都是自性空,自性空里,语言文字是不可得的,所以也是无所说。这样子,也一样能够息灭我们的虚妄分别、断除一切烦恼,使令心里平安,无分别,达到圣人的境界。

  我们若没有学习佛法,心就是这样子──随着人家怎么说,心就动了,或者生欢喜心、或者生愤怒。若在佛法上说:生愤怒是瞋烦恼,生欢喜心是贪烦恼;总而言之,不能远离烦恼。若是作如是观──「名事互为客,其性应寻思」,深入的思惟观察那个境界,就会明白一切都是假的、虚妄的,是毕竟空!当然加上奢摩他的力量思惟,这样思惟就是智慧了,就会发生作用,面对境界时心就不动──别人怎么样破坏,心里没有事情,怎么样赞叹,心里也没有事。

  前面说金刚般若,观一切法空,这是一个法门。「如来无所说」,能诠所诠都是客,都是空无所有的,这又是一个法门。这两个法门都表示真理是离名言相的。「化法离言」,佛用离言的法门来开示我们,若这样深入的思惟观察,就从佛法中得大利益了。

  前辑.正释经文.十五

  癸二、化处非实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,是为多不?」

  须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」

  「须菩提!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。如来说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

  下面第二段「化处非实」,是指佛说法教化众生的地点,也是假的。前面「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」,是说明常能用金刚般若照见一切法是离一切相,令心无分别,能通达如来说法是无所说,这就是学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这就叫做奉持。

  通常我们观察「三千大千世界」的时候,会认为是由微细的物质组成的;看大地实在就是土嘛,土很微细的、很微细的,科学又说出很多的名字。「所有微尘,是为多不」:那么所有的微尘多不多呢?「须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」:太多了。「须菩提!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」:若在佛的大智慧来看,那个微尘就是没有微尘,是名微尘。

  大地,实在来说,是众生业力所变现的。有人曾问我:「世界是怎么开始的?如果承认世界是上帝造的,就是从上帝那里开始的;佛教不承认上帝,那这世界怎么开始的呢?」我说:「就从自心的虚妄分别开始的!」心这样分别,就造成种子,以后发生的事,就从种子生现行,就是这样来的。

  譬如说静坐时,这一支香坐得不好,不是散乱就是昏沈;然后有支香坐得不错,心里明静而住,或者是修般若的无相观很相应;再下一支香,又不行了,心里还是妄想、昏沈。这样子,前一支香坐得很好,是白坐了吗?没有!因为前一支香明静的力量,在心里熏习了多少力量;虽然下支香很散乱,没有关系;等到又有一支香坐的很好,就是前面那个力量重现出来,又加强了多少,就是这样展转地,渐渐地增多。

  再譬如打禅七时,能够第四天有一支香坐的不错,第五天就有两支香坐的不错;第六天、第七天可能更多,也可能减少。这样,有时候低、有时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