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候高,有时候少、有时候多,逐渐逐渐地,终究有一天,所有的香都能坐的很好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要逐渐地熏习,才能成就。所以这样说,阿赖耶识是很重要了!熏习的成绩在阿赖耶识保存着,再有一次熏习得很好,就增加了原来的力量,假设原来熏习的力量有十度,第二次再熏习就变成十五度,这样逐渐逐渐地增加,最后就成功了。所以禅定从哪里来的?就是这么来的。
至于说贪烦恼从什么地方来?也是这样子。头一次的贪心,熏成了种子;有因缘又起贪心、有因缘又起贪心,不断地这样熏习,贪心的力量就大起来了。发脾气也一样,愤怒一次,就在阿赖耶识熏习成力量,再愤怒,力量就加强一点、再愤怒力量又加强了。有人瞋心大;有人瞋心不是很大;也有人贪心很大,瞋心不大;有的瞋心很大,贪心不大;有的人贪心大,瞋心也大,智慧很小;有的人贪心大,瞋心大,智慧也很大;完全不一样的,怎么回事呢?都是由自己不断熏习来的,因为熏习的不同,所表现的相貌就不一样!
若前生是色界天的人,死了以后,又回到欲界,虽然不是佛教徒、也没有去修行,但没有男女欲的问题,烦恼也是轻微的,为什么呢?就是前生剩余的禅定力量带到今生来。他若是遇见修学禅定的因缘,因为有剩余的力量,他继续用功,容易有成就。若前生是从欲界天来到人间,欲心就特别重;若从三恶道来,贪、瞋都很厉害的。
所以,为什么有人也不见得信佛,但就好像有修行似的?其实他并没有修行,而是与前生有关系;也就是熏习来的,都是从心的活动所创造的。心识的活动是长远以来熏习,是自己创造的;所居住的世界也是内心创造的,地狱那些苦恼的境界,从哪里来的?从什么地方开始的?就从自己的业力变现、从心开始的!天堂的境界、人间的世界也是从心开始的!都是因缘有、自性空。
所以「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」,微尘的本质没有真实性,是毕竟空,只是假名为微尘而已。
「如来说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」:前面是依微尘说,现在是统合起来成为一个世界而言。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众因缘和合而有,从业力变现出来的世界,本身实在是空无所有、没有自性,有这么一个现象,就假名为世界。
这样说,学习般若波罗蜜、修行的时候,看见外边种种的境界,也要观察都是毕竟空寂、假名安立、没有真实性!
癸三、化主无相
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」
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,何以故?如来说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」
这是第三段「化主无相」:所说的法是离名言相,说法者就是佛,佛才能宣说这样的佛法,而佛也是不可得的。
佛问须菩提:「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」:可以以三十二相来见佛吗?可以说有三十二相就是佛吗?
须菩提说: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,何以故?如来说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」:修六波罗蜜,才能成就三十二相的庄严,所以三十二相是因缘有的,因缘有就是毕竟空,毕竟空中三十二相不可得,但是三十二相还是宛然而有。
观佛是这样,观察自己也是因缘有、自性空;自性空里,人不可得,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!能常这样观,与空相应的时候,就是「般若」;但不见得是金刚般若,因为若是懈怠就退了,又观不上来;若是精进就会好一点,等得圣道以后,不转,就可以名之为「金刚般若」,但还不圆满,不能说波罗蜜;到佛的境界才能称之为「波罗蜜」。
这里说化法离言、化处非实、化主无相三段,也就是告诉我们应如是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法门。
戊二、举内施格量二 己一、舍恒沙身命二 庚一、正明格二 辛一、正明舍恒沙身
「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;
前边两大段,第一段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第二段以恒河沙的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;这二种都属于财布施,就是属于外布施。现在再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,身命布施属于内布施。以七宝外财布施和身命布施对比,以七宝外财布施虽也不容易,身命布施是更不容易,但是还不如受持《金刚经》四句偈的功德大!
「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」:身命只是一世,布施就没有了,死了以后,第二生又有身命,又能布施,这样子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。这当然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,不但要相信佛法,还要有多少修行的人才能办到。世间人为国家牺牲,也算是身命布施。现在是说佛教徒,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。
辛二、正格
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甚多!」
若有人学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乃至只是最少的四句偈,能自己修学,而又能为他人宣说,所得到的福德甚多!甚多!就是超过身命布施的功德。
这是赞叹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殊胜。为什么学习般若经功德这么大呢?这底下解释。
庚二、领解劝行二 辛一、领解述成二 壬一、领解四 癸一、自领解
尔时,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涕泪悲泣而白佛言:「希有世尊!佛说如是甚深经典,我从昔来所得慧眼,未曾得闻如是之经!
领解这一科,分四段,第一段是须菩提自己领解。
「尔时,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」:这时候,须菩提听闻这部经,深刻地明白它的道理。义就是趣,趣就是义;指能够深刻地明白无我相、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的道理。或者说,义是义,趣是趣。譬如:前面的文第一段「般若体门」的道理说到无我义,为什么说无我义呢?它的目的义趣是:开示行者这样修行的。第二段「信受门」说无我义,是证信:证明无我义可信。这样子,趣就不同了。这一段和下一段说的道理,表面上是一样,义趣不同。所以,义、趣可以当同一个意思讲,也可以分开说。
我们对于《金刚经》,或者《大品般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,表面上的义比较容易明白,若说到趣,就不是容易的了。其实那几个字谁都认识,那几句话谁也可以讲;但是前一段文和这一段文对比,里边的差别,就不容易明白。
「涕泪悲泣」:须菩提心里很悲痛,流泪了。那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他感觉这样甚深的佛法,很难得听到,无始劫来流转生死受很多的苦,就是因为没听过这样的佛法,所以悲泣了。悲,同时也应该有欢喜,以前没有听闻,现在听闻了,生大欢喜,所以应该是悲喜交集。
「而白佛言」:这以下是须菩提尊者自己的领解。「希有世尊!佛说如是甚深经典」:先赞叹佛,佛是很少有的!无量劫才有一位佛出现世间,所以称佛为希有世尊!佛为我们说金刚般若的无相法门,无我相、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的甚深经典。
「我从昔来所得慧眼」:我从听佛说《阿含经》以来,由无常为门,通达无我义,悟入诸法毕竟空涅槃寂灭的道理,证得阿罗汉的慧眼,能够照见色受想行识是无我的、是无常的。「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」:从来没听佛说过这部经,这一回佛为我们说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也是很希有的!
前辑.正释经文.十六
癸二、他领解
世尊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信心清净,即生实相,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!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
第二段是他领解。
「世尊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信心清净,即生实相」:前面一段是须菩提尊者说他自己听闻了般若经生欢喜心;这里是假设另外有人对般若经的信心能够清净,即生实相。可见这不是一般的信心,而是与般若相应的信心。
譬如我们阅读佛教的经论,懂得多少佛法的道理以后,心生欢喜:「啊!佛法是真理!」有点信心了,这是由阅读文字的佛法而生起的信心。若是依据经论修行,在身心上起了清净的变化,得到感应:「啊!这真实不虚!」又有了信心,这是由修行来的信心;这比前面的信心又高升了。
例如:南传佛教学者来到我们这里,说一些对大乘佛法不恭敬的话,我们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可能就动摇了。有些学习大乘佛法的喇嘛,同样会受到这句话的干扰;但因为他常常闭关,或者三年三个月三天,或者是闭关过多少次,也修无我观、法空观等这些甚深的三昧;当他听闻南传佛教学者说这些话,心里不动,因为他是从修行中证实大乘佛法真实不虚!若是我们能够修行而且成就圣道,那就更坚固,能达到不坏信的程度。《大品般若经》中说到:这样甚深的法门谁能相信呢?得正见的人乃至到漏尽的阿罗汉、得阿毘跋致的菩萨,都能相信。我们从这句话,应该注意:如果是凡夫僧对于大乘佛法有所毁谤,不要动摇。
我有一次到新加坡,有意的要同南传佛教的比丘谈谈话。有人接我去见一位锡兰比丘,我问:「你对大乘佛法的信心怎么样呢?」他说:「我七岁就出家了,在佛学院里读书,老师告诉我,佛法只有这么多,另外都不是佛法。」我问:「你知道有一位罗侯罗法师?」他说:「我知道!他是我的老师。」我说:「在他作的《佛陀的启示》这本书上,有引大乘佛法来证明他所说的话,这表示他对大乘佛法有信心,如果完全没信心,为什么他的著作里要引大乘经论来证明呢?」他说:「是的!我那个老师对于大乘佛法有欢喜心,他对我们说:大乘佛法有可以学习的地方。」从这件事看出:有的南传佛教学者,对于北传佛教有些不合道理的话,我们不要为他动摇;因为他们也有学者还是赞叹大乘佛教。
「信心清净」:信心的建立有:因学习语言文字佛法而有信心,因修行而有信心,因证悟佛法而有信心。这里是指因证悟而有的信心,就是深刻了;得圣道以后,因为有无漏的般若智慧,断掉了烦恼,所以心里清净,由这样的清净心,再反回来看佛所说的道理,相信佛法是真实不虚的!
通常有一种误会而说:「心本来是清净的。」这句话说得有点问题!经论上所说:「本性清净」,是指一切法毕竟空,一切法本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