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性空,名为清净;心也是缘起的,是本性空,这叫做清净。龙树菩萨说:空亦名为清净;为什么空叫做清净呢?因为觉悟一切法空的时候,能断烦恼,所以心清净。从这里看出来:要加上般若的智慧,心才清净;如果没有般若的智慧,不能断烦恼,表面上看心不动,就说「我心里面是清净的。」这句话靠不住!因为所有的烦恼种子都还潜藏着,心是不能清净的。
「即生实相」:因为成就了般若智慧,破除无量无边虚妄分别的染污,诸法的真理就显现出来了。若是我们没有达到这境界的时候,诸法的真实相不现前,也就是迷惑的境界。在诸法的真理本身来说,并没有现前不现前的差别,但是在人的迷悟上是有差别了。
所谓实相现前,指心里无一切相;明白的说,一切法自性空就是诸法的真实相。真实相这地方,有不欺诳的意思。所有因缘生法,看起来好像是真实的,其实是虚妄的,所以里面都有欺诳性;而一切法自性空这地方,永久地是这样子,它不变异,没有欺诳性。所以得入圣道的人,永久不退转;若没得圣道,在因缘法上来来往往的境界,都是靠不住的,所以不名之为实相。
「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」:应该知道这个人信心清净,即生实相,是圣人的境界,所以成就了最殊胜的功德。
「世尊!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」:观察一切法毕竟空、是离一切相的;但是若一取着这毕竟空,就变成一种概念、变成法尘分别影相,那就不是实相了。「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」:若能离一切相,成就无分别的智慧,这时所见的真理,才叫做实相。
癸三、明自领解为易
世尊!我今得闻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,不足为难。
第三段是须菩提说他自己领解般若的无相法门,不感觉难,比较容易。
「我今得闻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,不足为难」:我听闻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能信解诸法无相的道理,也能这样子修行,心里与诸法无相的道理相应,而不会再失掉,这件事不难。因为须菩提尊者,宿世在佛法里栽培了很多善根,已经达到阿罗汉的境界,所以学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是很容易的。
癸四、明他领解为难三 子一、正明
若当来世,后五百岁,其有众生得闻是经,信解受持,是人则为第一希有!
第四段是说其它的人若能通达般若的无相义,是不容易的。
假设「当来世后五百岁」就是像法开始的那时候,众生得闻是经,信解受持,「是人则为第一希有」,那就不容易,就难得了。
因为正法住世时,得圣道的人多,不得圣道的人少;像法出现的时候,得圣道的人少,不得圣道的特别多,相信《般若经》的人少了,而这个人他能够得闻是经,并「信解受持」,前面须菩提尊者的信解受持,是阿罗汉的境界;现在也说信解受持,应该说对《般若波罗蜜经》的学习,能达到圣境时,也叫做信解受持。
佛在世时,相信《般若经》比较容易;正法住世时,相信《般若经》也容易,像法时代,就是难了,这就是众生善根薄了。另外,佛法的思想混乱,不能统一,你说一样、我说一样,使令人多数执着有我,而不能学习无我论,所以也就是有困难。
子二、释信为难
何以故?此人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
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即是非相。
这底下解释原因,为什么相信《般若经》难呢?
相信般若波罗蜜经的人,如果说:有一个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是我所相信的、我有智慧能相信《般若波罗蜜经》。这样,不能说这个人相信《般若波罗蜜经》!因为他还有我见、法见的执着。「此人无我相」:这个人对于《般若波罗蜜经》能深入无我的道理,能观察──学习般若波罗蜜者是谁?我不可得!
中国古代有个布袋和尚,常背着个布袋,在街上来来去去。有人问:「你是凡夫?是圣人?」他回答:「我不在此住!」这句话说得非常好!若说「我不是圣人,我是凡夫。」当然凡夫就是什么都是执着的境界。他说:我也不在凡夫这里住,我也不在圣人那里住。是无住!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这合乎般若波罗蜜的意思。凡夫,是虚妄的名字,是毕竟空;圣人,也是假名字,也是毕竟空。「我不在此住」:我也不可得,凡圣也不可得!那这个人就是圣人了。
「此人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也有这个意思。相信般若法门者不可得!那最低限度这个人有我空的智慧。若说:「我能相信」,那么你还不是。
「所以者何」:为什么无我相呢?「我相即是非相」:根本没有我!不是有一个「我」,把我消灭了,叫做无我相,根本是没有我!凡夫因为没有智慧,就错误虚妄的执着有个我,而这样的我是没有的,所以叫做无我相。「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即是非相」:都是没有我相的。
前辑.正释经文.十七
子三、重释无相所以
何以故?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。」
为什么一定是无我呢?「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」:因为佛的大智慧观一切法是无相──无我相、无法相、亦无非法相。所以无我相是真理,执着有我是错误的。执着有我,容易生骄慢心,生骄慢心就会有更多问题,所以不应该执着有我。
这里有一个问题:得阿罗汉的人,也成就空三昧、无愿三昧、无相三昧,心里也离一切相的,但不名为佛;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功德圆满,才能名为佛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因为对无相的道理,究竟圆满的通达了,不是阿罗汉,是佛的境界。所以「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」,也有这样的意味。
我再讲一个故事。有个仙人住在山里,他读书的时候,有只狐狸就在旁边听;这狐狸还是有点智慧的,牠听仙人读了一遍又一遍,等这一部书读完的时候,这只狐狸就有所觉悟,心想:「我可以做兽中之王了!」牠怎么做兽中之王呢?
牠各处走,遇见了一只又瘦又软弱的狐狸,牠对这狐狸说:「我要杀你!」瘦弱的狐狸说:「为什么要杀我呢?」说:「我是兽中之王,你不听我话,我就杀你!」说:「我听你话嘛!」「好!那我就不杀你。」那么就跟随牠了。
这时候,一共是两只狐狸了,后来再遇见一只狐狸,牠也是说:「我要杀你!」「为什么要杀我?」「你若听我话,我就不杀你。」「好!我听你的。」就成了三只狐狸。就这样子,有很多的狐狸跟随着这个王。
后来遇见一只大象,狐狸多了,大象也是怕:「好!好!好!我称你为王,我随着你。」所以又降伏了一只大象,接着又降伏了很多的象;仗着象的力量,又降伏了狮子、老虎;很多很多的兽,都尊这只狐狸为王。牠真是做王了!
做了王以后,牠骑在大象的身上,带着很多的兽,下命令把这个国家的首都围绕起来。国王很快知道这件事,就派使者去问:「你们来这里干什么呀?为什么要围住我们?」说是:「我是兽中之王,你们的国王是人中之王,我们要做亲戚。我是兽中之王,不能以兽为妻,把国王的女儿给我做妻,我们就没有事;如果不这样子,我就灭你们的国家。」使臣把这话报告王,王心慌了,召集文武百官开紧急会议。
会议的时候,很多大臣说:「这么多的兽,也是很难办的呀,王何必爱惜一个女儿呢?就送给牠嘛,我们和平解决,不要战争。」只有一位有智慧的大臣说:「自古以来,没听说王女给一个狐狸做妻。没有这种事情!」「我们不给牠可以吗?」「可以!有办法可以杀牠。」「有什么办法呢?」
如此如此就可以了!这大臣说:「我们派一个使臣同牠谈,约定时间,就开战;并对牠说:『我们的王女不能给你做妻子。你们要同我们打,我们要求先战,然后狮子再吼。』而我们所有的人先准备棉花,把耳朵都塞起来!狐狸王一定会认为我们怕狮子吼,所以会先让狮子吼;一吼,我们就战胜了!」
这一天,把军队准备好了,要同牠们做战。狐狸果然是中计了,牠想:「人必是怕狮子吼,所以要求先战后吼。现在我们先吼后战!」于是乎牠下令狮子先吼。狮子一吼,这狐狸的心脏破为七分,就从大象身上掉下来,死了。这些兽看王死了,就做鸟兽散,都跑了。
这个故事是佛说的。佛说:这狐狸就是提婆达多的前身,他用欺诈的手段,暂时做了兽中之王;骄慢心一起来,一定要娶人王的女儿,所以牠失败了。
我看《史记》上,韩信受胯下之辱;初开始他能忍受羞辱,慢慢就步步高升,做楚王、做淮阴侯、做齐王。后来有人密告说:「韩信要造反。」汉高祖有点怕韩信的,这时候,一听说他要造反,心里也是惊哪!也召开了军事会议,「怎么办呢?」有将军说:「我们打他。」
这时候,陈平说:「谁敢率兵去打他?没有一个将军能打赢的。」说:「那怎么办呢?」「就说皇帝有事情到云梦这地方来(云梦,靠近韩信统治的地方),看他来不来?如果来了,预备几个力士,一伸手就能把他抓住了,不需要将军领兵作战!」
我看这段文,感觉书生比拿刀的将军厉害,不可以轻视的。果然这件事成功了,逮捕韩信以后,就把他所有的权力通通都撤销,软禁在长安。这时候韩信没有力量了,但是他不能忍受这个境界,还要造反,因此就失败了。韩信是有智慧的人,结果做出无智慧的事情。怎么回事情呢?他想造反,而训练他家里的三百个工人打仗;有一次,有个人犯了规矩,韩信就打他,而这个人跑出来告密,说他要造反。这回没有冤枉他了。
这时候,汉高祖不在,吕后听说韩信要造反的事实,怎么办呢?大家出主意:请他来,就说:「皇上在外边平反成功,大家庆贺,也请他来参加。」派人去请,韩信说:「我有病,不来。」后来派宰相萧何去请,说:「皇上在外面战胜了,大家庆贺,请你来参加。」「我精神不好,不要去。」「你到一下,就回来嘛。」他相信萧何的话,就来了;一到,就被抓住杀死了,还把他全家都杀掉。
韩信初开始能忍受羞辱,而步步高升;没有权力的时候,反而想要造反,就失败了。莲池大师批评这件事:一是他智慧不够,二是他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