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杀人太多,应该被人杀,所以失败了。
我是小孩子出家,没有受现代教育,但是我学习佛法,还欢喜读中国历史。我感觉:出家是对了!学习佛法是对了!可以解脱世间上的苦恼。世间上,没有一件事能令人真实安乐自在。说「我欢喜发财!」真是发财了,你心不安:老是打这个主意,打那个主意的。说「我想得到权力,要做什么什么高官!」做了大官,而很多的问题也随着来了;都只是在最高的权力者一念之间:可以升,就可以降!靠不住,随时会变的,你心不安的。不如放下世间的事情,出家修行──无我相,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──安乐自在,与世无争,什么事情没有,心情快乐。
壬二、佛述成
佛告须菩提:「如是!如是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不惊、不怖、不畏,当知是人甚为希有!何以故?须菩提!如来说第一波罗蜜,即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
前四段都是领解,这一段文是佛述成,须菩提尊者领解了以后,现在佛认可他的说明。而这里只是认可须菩提尊者领解的第四段,他人通达般若经义不容易。
「佛告须菩提:如是!如是」:你说的对!是这样的意思。「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不惊、不怖、不畏」:你是阿罗汉,听闻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就能够信受、受持、通达,这是没有疑问的。若另外有一个不是阿罗汉的人,听闻了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无我相、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的道理,能不惊、不怖、不畏,这还不容易。
惊怖畏这三字,惊也就是怖,怖也就是畏;但是也可以解释成不同的含义。怎么叫做「惊」呢?就是这个人听闻了《般若经》所说无我相,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的道理,心里深深的不高兴,那就叫做惊。我们只是从字面上学习《金刚般若经》,可能不感觉什么,但是你若修止观的时候,感觉就不同了。我们的习惯上:我有一个色受想行识,眼耳鼻舌身意的生命体,我能看见色声香味触法,这一切一切的事情。忽然间听说一切都是空无所有的,连我都没有了,你心里感觉怎么样?若作如是观的时候,你心里感觉怎么样?这里说不信《般若经》的人,就是不相信这件事。《大智度论》说:佛灭后五百年,有的佛教徒听闻了毕竟空,如刀伤心──像用刀刺在心里那样的痛;很深刻的不高兴这件事,认为一切法都空了,不能成立因果,这件事很危险,所以叫做惊。「怖」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恐怖心相续下去,不能除灭。「畏」,指这个恐怖,决定是这样,不能改变了。
现在这里说,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没有惊怖畏;他通达一切法毕竟空,而一切法还是宛然而有。一切法如幻有不妨碍是毕竟空,毕竟空也不妨碍如幻有;这样子因果还是能安立,但是还是不妨碍毕竟空;世俗谛和第一义谛是不相妨碍的,所以心里没有惊怖畏。
「当知是人甚为希有」:佛赞叹这个人是太难得了,他能够学习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学习得很完善而没有过失,这种人很少。
「何以故」:这底下解释这个原因。为什么学习般若波罗蜜而能没有惊怖畏,这个人希有呢?「须菩提!如来说第一波罗蜜」:佛赞叹般若法门在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里,是最殊胜、最高深的,所以不容易生起信心。「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」:其余的法门不是第一波罗蜜,不是最殊胜的,在一切法门中,唯有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是最第一;所以对般若法门能够相信无疑,而信受修学,这个人非常的希有!
前辑.正释经文.十八
辛二、劝行二 壬一、忍辱离相劝
须菩提!忍辱波罗蜜,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。何以故?须菩提!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我于尔时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何以故?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瞋恨。
须菩提!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于尔所世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是故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!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!若心有住,则为非住,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须菩提!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,应如是布施!如来说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。又说一切众生,则非众生。
这以下,是劝行:劝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,不要停留在文字上,应该实际修行般若法门。第一段是「忍辱离相劝」,劝我们这样修行。前边一开始,在六波罗蜜中,举布施波罗蜜──「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」;在劝行这里,单独说忍辱波罗蜜。因为忍辱波罗蜜不容易行,劝我们这样学习。
「忍」,就是不管遇见如意、不如意的事情,心能够安住不动;不因为如意而心里激动,生大欢喜,不因为不如意而心里愤怒,心里还是原来和平宁静的境界,这就叫做忍。
忍,有生忍、法忍,无生法忍。「生忍」: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、或蚊虫的伤害,都能够忍受,这叫做生忍。「法忍」:是对身体的老、病痛、或者寒热这一切的事情,能安住不动,叫做法忍。如果有般若的智慧,观察生忍、法忍都是毕竟空不可得,那称为「无生法忍」。无生法忍就是已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一般的生忍和法忍,还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。
现在说的「忍辱波罗蜜」,就是遇见一切顺心、不顺心的事情,都能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观察忍不可得、是毕竟空寂,所以名为波罗蜜。
说到忍这件事,佛法是重视智慧的。当你学习了佛法,按照佛法思想,在众生的世界,弘扬佛法、广度众生时,遇见了种种的困难,还能用般若波罗蜜,在内心里面化解一切的烦恼,而思想不受影响──就是原来那个广大的、伟大的菩提心的愿力不变动,这才叫做忍。
「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」:如果忍辱的时候,没有般若波罗蜜,那不叫做忍辱波罗蜜。
「何以故」:什么原因非忍辱波罗蜜呢?若没有般若智慧在忍辱上发生作用的话,那个忍辱不叫做波罗蜜,什么理由呢?
这下面举佛本生──就是过去世行菩萨道时的一件事作例,表明有忍辱波罗蜜的境界。佛又招呼「须菩提!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」:譬如我过去世为歌利王用刀剑割截身体的事情。
歌利王,翻到中国话是恶生王,这个王很暴虐、不讲道理。这是有一个因缘的:释迦佛往昔是个忍辱仙人,在深山里面修行。歌利王带着宫女,到深山里游玩,王疲劳了就在那里休息;这些宫女离开了王各处跑,看见忍辱仙人;忍辱仙人见这些女人来,就为她们说法。经过一段时间,王醒过来,没看见这些宫女,就拿着剑各处找。一看见这群女人,围绕这个修行人,心里就愤怒,问仙人:「你在这干什么?」「我在这里修行忍辱。」
国王问:「你有没有得四禅八定?」「没得。」「没得!而在这里看女人,这是不对的!你说你行忍辱,试一试你忍不忍辱?」王就把他的鼻子割掉了、把耳朵也割掉、又把两只手、两只足也砍掉,看这个仙人的脸色不变。当然这是忍辱的境界,因为他心不动!
为什么能够脸色不变呢?「我于尔时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, 寿者相」:因为那时候,忍辱仙人没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了;这四句总而言之就是无我相,不执着色受想行识里有我,也不执着色受想行识是真实性。这也就是他能观察:我不可得!色受想行识不可得!这样观察的结果,他的心不住于眼耳鼻舌身意、不住于色受想行识;所以王在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上,动刀剑割截时,仙人的心因不住于这里,能住于无色受想行识、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,不感觉到有这件事,所以心就能不动。当然,他应该是有禅定的功夫,再加上般若智慧,所以能够「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
像我们平常人,心不能在无眼耳鼻舌身意、无色受想行识住,不能安住在离一切相的地方;心一直地在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受想行识、色声香味触法这里活动,而这地方是有「土匪」的。我们在眼前的这一切境界分别时,不是贪就是瞋,不是瞋就是贪,虚妄分别、种种戏论;若不如意,心就苦恼,如意,心就欢喜──心随境转!
现在这一位忍辱仙人的心,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能照见一切法不可得,心就在不可得那地方相应;歌利王是在色受想行识,在地水火风这地方动刀,仙人心里因无住,所以能够不愤怒。
《大智度论》上说:得无生法忍的八地菩萨,他的法身,凡夫是不能接触的;他若来同我们见面,就是化身的境界。当众生用刀用剑杀害他的身体,就像割草、割泥似的,在他的心里,什么事没有;也就是般若波罗蜜的境界,能这样子!
当然,这是要长时期的闻思修,有止有观,观一切法、观色受想行识,无我无我所、毕竟空。奢摩他成功、加上毘钵舍那也成功了,那就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,这时才能有这个境界,这就是般若的力量!
在这些苦恼的境界里,有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苦即非苦,苦不可得!所以我们佛教徒,不管是在家居士、出家的法师,都应该修学般若波罗蜜。说是:「我要不失本心!修行没有用。」光是注意本心,若没有般若波罗蜜,割截身体的时候,能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?我看不能。为什么不能?因为没有般若的智慧;没有般若智慧,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;不能照见五蕴皆空,就是生死凡夫;生死凡夫不要说用刀剑,蚊子咬都受不了。
《般若经》这一段,是举一个事实,劝我们要这样学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才办得到的。
这底下说「何以故」,是提出问题,为什么那时候刀剑割截我的身体,而我心里不取着人我相,也不取着法我相,能离一切相?为什么能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?
心离一切相,当然这是指成功的人。我们静坐的时候,心想要离相,而办不到,就是有种种的虚妄分别现前的这个问题;当然这是要长时期的训练,不是一下子会成功的。
「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瞋恨」:我在过去做忍辱仙人的时候,歌利王用刀剑一节一节支解我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