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身体时,我若执着色受想行识是我、眼耳鼻舌身意是我,应生瞋恨。
所以这就看出来:修行,非要修无我观不可!只是坐在那里修止,看自己这一念心明静而住,没有般若,是不能得解脱的。
对于执着色受想行识是「我」这件事,一般不修行的人也是很模糊的。只有印度的外道,可能经过学习理论,也可能得了禅定,在禅定里边观察色受想行识是我、我所。一般人,没有学习这种言论,一天就在色声香味触上活动,只是在语言上这样用──这是我。究竟什么是我?也没太认真观察。若是经过学习,自己也用功,这时候思想会转变。
举个例子,譬如说:初开始静坐,因为腿疼所以不会昏沈,等到腿不疼,心里就是妄想或昏沈。若这关过去了,腿也不疼,心也不妄想、不昏沈,止修得合适时,生理上会有变化。什么变化呢?不感觉到有身体了。而不感觉有身体的这个是谁?这个地方有事情的!那就是灵明的本心现出来了。若不用功修行,只是向外攀缘,哪里能感觉到有灵明的心呢?是承认有心,但印象不那么清楚。
若静坐达到这程度,不感觉到有身体、房子、座位;只有内心的明了性,湛然常住。这时候,你自己问一句:谁是我?你想一想就知道:地水火风不是我,因为地水火风是由外在饮食所滋养的,有时候胖、有时候瘦。但是灵明的明了性,在那里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,这个是谁?你可能说:「这就是我!」所以经论上说执着我,多数执着「识」是我,「色受想行」是我所。
若不学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、又不学习《大智度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、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《大品般若经》,也不学习《阿含经》,你知道无我吗?我看:你不知道!你可能因为修行了,「我见」更厉害,我见更厉害时,是没有般若波罗蜜的。可能还有些误会:我静坐的时候,身体没有了,那不就是空吗!
在天台智者大师的《法华玄义》上说:有人静坐达到这个境界,就认为自己得无生法忍了。为什么会有这种误会呢?因为没有学习佛法!实在这只是感觉──身体没有,身体空了──而已,眼睛睁开,身体还是在,这不是「照见五蕴皆空」的空;那个空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不只是感觉。但是若不学习佛法,是不知道这件事的!所以,执着有我这件事,不修行的人也无所谓,有我也没有关系;但是修行的思想上有变化了,就不是像我们一般的这种想法。
现在说「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瞋恨」,这表示若执着「我」就有这个过失。不要说用刀杀害,若是用功修行,而被人贬斥:「你是装模作样,没有修行!」这句话可能是误会,也可能是有意考验一下,看你有没有修行?若赞叹了就生欢喜,贬斥了就愤怒;就知道你修行还是很肤浅的。如果你有智慧,就会反省自己:「对的!我还和一般人一样:赞叹就欢喜,贬斥就不欢喜!说我没修行是对了!」
执着有我,有什么问题?就要保护「我」!严重的时候,是要杀别人来保护自己的;所以执着「有我」时,会造罪;若「无我」,被杀害时,还能发大悲心救护众生。刚才说的这几部经论都是赞叹无我的,所以应该修无我观!
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「应生瞋恨」:那时自然是应该愤怒,不能忍辱了;也就表示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。所以这地方劝我们修忍辱,还要与般若的智慧相应!
前面说「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,所谓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」,是劝我们布施时要有般若的智慧,布施才是波罗蜜。忍辱时有般若的智慧,就是忍辱波罗蜜。劝我们要这样学习用功的。
须菩提!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于尔所世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
「须菩提!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」:释迦佛修忍辱不是一世,佛告诉须菩提:我念过去,曾经有五百世做忍辱仙人。「于尔所世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:在那么长久的时间内,也都是修无我观成功了。
我执有分别我执、俱生我执;从声闻法说:修无我观先断分别我执,继续修至阿罗汉才断除俱生我执,这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修行。从十地菩萨来论:从初地、二地、三地,乃至到第八地──分别我执、俱生我执才都断掉了。
是故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!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!
若心有住,则为非住,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
这以下,就是劝我们要这样子,才算是忍辱波罗蜜,能超越凡夫的境界。
「是故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:所以佛招呼须菩提!菩萨应该要离我相、离法相、离非法相,离一切相而还要发大悲心、无上菩提心──发无上菩提心上求佛道,发大悲心下化众生,但还是离一切相的。初开始学习离一切相,还是凡夫菩萨。成功了得无生法忍,是初地菩萨以上了;这时候,发大悲心,能离众生相;发无上菩提心,能离一切法相、非法相;因为是圣人,有无分别智,所以能和诸法如相应了,那个时候就是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「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」:初开始学习时,要修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训练自己不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执着真实有;就是观察色声香味触法、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、如梦中境、如水中月,是有而不真实;然后再观察这些不真实的一切法,都是自性空、毕竟空!那么,心就能离一切相了,这就叫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。
若住色声香味触法,生什么心呢?就是生贪瞋痴烦恼了,我们没有修行的人,就在色声香味触法虚妄分别,这叫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。现在是佛教徒了,要学习圣道,怎么学呢?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!就是不要再虚妄分别了。
「应生无所住心」:生就是发动,要时时地发动般若智慧,观察色声香味触法,是如幻如化、是毕竟空!这样,般若的智慧就建立起来了!
这也不是很难的事情,当然就是要学习《中观论》、《大智度论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;这样子,清净的智慧生起,就会知道怎么样建立自己的般若智慧。知道方法了,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常这样训练自己,今天也做、明天也做,一方面静坐、一方面经行,也经行、也静坐,就是这两个威仪;这样有奢摩他、也有毘钵舍那,长时期的训练,慢慢地般若智慧出来了,那就是圣人了!
「若心有住,则为非住」:若是心在色声香味触法上,虚妄分别,那就不能安住在般若波罗蜜胜义谛上了。圣人的心能离一切相,安住在离相的第一义谛,所以于一切法心不执着──住最上舍!住最上舍,就是心里不着一切法。而我们在色声香味触法上虚妄分别,那就不能安住第一义谛,不能与般若波罗蜜相应,也就是凡夫境界了。
这底下引证。「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」:所以佛说,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要学习圣道,不要在色声香味触法上虚妄分别,执着这都是真实的。执着真实就是凡夫,执着这是真的、那也是真的,然后贪瞋痴都来了。所以菩萨行菩萨道,不应在色法上虚妄分别,要正忆念、如理作意,这样子行布施,有般若的智慧,也不离无上菩提心,就是向「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这条路来了。
须菩提!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,应如是布施!
如来说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。又说一切众生,则非众生。
说发无上菩提心,应离一切相;修行六波罗蜜也是离一切相。那若是离一切相,什么都没有了,也没有凡夫,也没有圣人,那还修六波罗蜜干什么呢?
「须菩提!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,应如是布施」:佛告诉须菩提,若离一切相,为利益一切众生,应该这样布施。因为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修布施,才能利益众生;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心里还有执着,所做一切事都是利益自己,那就不能说是利益众生。所以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应该这样无住──能离一切相,与般若相应的布施,利益一切众生;利益一切众生,也就得无上菩提了;这是自他两利的事情。
怎么叫做离相呢?「如来说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。又说一切众生,则非众生」,这就是离相!眼耳鼻舌身意也是离相、色受想行识也是离相、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是离相,修四念处也是离相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离相。这样子,能一切时一切处都能与般若波罗蜜相应,那就是无相。
「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」: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,所以都是离相。「又说一切众生,则非众生」:利益一切众生的时候,观众生也是不可得!若这样修六波罗蜜,能利益众生;如果认为有众生可度,那就还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是个生死凡夫,不是行菩萨道了。
前辑.正释经文.十九
壬二、佛说无虚劝二 癸一、引五语证
须菩提!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
前面所说的都是劝我们相信,发菩提心是离相,行菩萨道、修忍辱、修四念处也是离相;一切都是离相,要相信这件事!
「如来是真语者,实语者,如语者,不诳语者,不异语者」,这一共五句话,表示佛不说谎话,佛为众生说法,所说的话都是合乎道理而没有错误的,都是真实不虚的。这是劝我们相信,不要疑惑。
「真语者」:佛说的第一义谛,是没有过失的。「实语者」:佛说世俗谛,一切法都是缘起的。佛这样说,是真实不虚的。
「如语者」:如,就是同的意思。十方三世一切佛,依二谛说法,释迦牟尼佛也同于三世诸佛,为众生说法,所以叫做如语者。「不诳语者」:佛说法都是利益众生,而没有欺骗众生。凡夫说话,有时于事于理不契合,有说谎话的时候;而佛所说都是真实的,不欺诳众生。
「不异语者」:佛为一切众生说法都是圆满的,不变异的;不会今天说这个、明天说那个。世间人做事,今天做不理想,明天再做就好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