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▪P2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身體時,我若執著色受想行識是我、眼耳鼻舌身意是我,應生瞋恨。

  所以這就看出來:修行,非要修無我觀不可!只是坐在那裏修止,看自己這一念心明靜而住,沒有般若,是不能得解脫的。

  對于執著色受想行識是「我」這件事,一般不修行的人也是很模糊的。只有印度的外道,可能經過學習理論,也可能得了禅定,在禅定裏邊觀察色受想行識是我、我所。一般人,沒有學習這種言論,一天就在色聲香味觸上活動,只是在語言上這樣用──這是我。究竟什麼是我?也沒太認真觀察。若是經過學習,自己也用功,這時候思想會轉變。

  舉個例子,譬如說:初開始靜坐,因爲腿疼所以不會昏沈,等到腿不疼,心裏就是妄想或昏沈。若這關過去了,腿也不疼,心也不妄想、不昏沈,止修得合適時,生理上會有變化。什麼變化呢?不感覺到有身體了。而不感覺有身體的這個是誰?這個地方有事情的!那就是靈明的本心現出來了。若不用功修行,只是向外攀緣,哪裏能感覺到有靈明的心呢?是承認有心,但印象不那麼清楚。

  若靜坐達到這程度,不感覺到有身體、房子、座位;只有內心的明了性,湛然常住。這時候,你自己問一句:誰是我?你想一想就知道:地水火風不是我,因爲地水火風是由外在飲食所滋養的,有時候胖、有時候瘦。但是靈明的明了性,在那裏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,這個是誰?你可能說:「這就是我!」所以經論上說執著我,多數執著「識」是我,「色受想行」是我所。

  若不學習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、又不學習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、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《大品般若經》,也不學習《阿含經》,你知道無我嗎?我看:你不知道!你可能因爲修行了,「我見」更厲害,我見更厲害時,是沒有般若波羅蜜的。可能還有些誤會:我靜坐的時候,身體沒有了,那不就是空嗎!

  在天臺智者大師的《法華玄義》上說:有人靜坐達到這個境界,就認爲自己得無生法忍了。爲什麼會有這種誤會呢?因爲沒有學習佛法!實在這只是感覺──身體沒有,身體空了──而已,眼睛睜開,身體還是在,這不是「照見五蘊皆空」的空;那個空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不只是感覺。但是若不學習佛法,是不知道這件事的!所以,執著有我這件事,不修行的人也無所謂,有我也沒有關系;但是修行的思想上有變化了,就不是像我們一般的這種想法。

  現在說「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應生瞋恨」,這表示若執著「我」就有這個過失。不要說用刀殺害,若是用功修行,而被人貶斥:「你是裝模作樣,沒有修行!」這句話可能是誤會,也可能是有意考驗一下,看你有沒有修行?若贊歎了就生歡喜,貶斥了就憤怒;就知道你修行還是很膚淺的。如果你有智慧,就會反省自己:「對的!我還和一般人一樣:贊歎就歡喜,貶斥就不歡喜!說我沒修行是對了!」

  執著有我,有什麼問題?就要保護「我」!嚴重的時候,是要殺別人來保護自己的;所以執著「有我」時,會造罪;若「無我」,被殺害時,還能發大悲心救護衆生。剛才說的這幾部經論都是贊歎無我的,所以應該修無我觀!

  若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「應生瞋恨」:那時自然是應該憤怒,不能忍辱了;也就表示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。所以這地方勸我們修忍辱,還要與般若的智慧相應!

  前面說「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,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」,是勸我們布施時要有般若的智慧,布施才是波羅蜜。忍辱時有般若的智慧,就是忍辱波羅蜜。勸我們要這樣學習用功的。

  須菩提!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于爾所世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。

  「須菩提!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」:釋迦佛修忍辱不是一世,佛告訴須菩提:我念過去,曾經有五百世做忍辱仙人。「于爾所世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:在那麼長久的時間內,也都是修無我觀成功了。

  我執有分別我執、俱生我執;從聲聞法說:修無我觀先斷分別我執,繼續修至阿羅漢才斷除俱生我執,這要很長一段時間的修行。從十地菩薩來論:從初地、二地、叁地,乃至到第八地──分別我執、俱生我執才都斷掉了。

  是故須菩提!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!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生無所住心!

  若心有住,則爲非住,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。

  這以下,就是勸我們要這樣子,才算是忍辱波羅蜜,能超越凡夫的境界。

  「是故須菩提!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:所以佛招呼須菩提!菩薩應該要離我相、離法相、離非法相,離一切相而還要發大悲心、無上菩提心──發無上菩提心上求佛道,發大悲心下化衆生,但還是離一切相的。初開始學習離一切相,還是凡夫菩薩。成功了得無生法忍,是初地菩薩以上了;這時候,發大悲心,能離衆生相;發無上菩提心,能離一切法相、非法相;因爲是聖人,有無分別智,所以能和諸法如相應了,那個時候就是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

  「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」:初開始學習時,要修奢摩他、毘缽舍那,訓練自己不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執著真實有;就是觀察色聲香味觸法、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、如夢中境、如水中月,是有而不真實;然後再觀察這些不真實的一切法,都是自性空、畢竟空!那麼,心就能離一切相了,這就叫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

  若住色聲香味觸法,生什麼心呢?就是生貪瞋癡煩惱了,我們沒有修行的人,就在色聲香味觸法虛妄分別,這叫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。現在是佛教徒了,要學習聖道,怎麼學呢?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!就是不要再虛妄分別了。

  「應生無所住心」:生就是發動,要時時地發動般若智慧,觀察色聲香味觸法,是如幻如化、是畢竟空!這樣,般若的智慧就建立起來了!

  這也不是很難的事情,當然就是要學習《中觀論》、《大智度論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;這樣子,清淨的智慧生起,就會知道怎麼樣建立自己的般若智慧。知道方法了,然後在日常生活中常這樣訓練自己,今天也做、明天也做,一方面靜坐、一方面經行,也經行、也靜坐,就是這兩個威儀;這樣有奢摩他、也有毘缽舍那,長時期的訓練,慢慢地般若智慧出來了,那就是聖人了!

  「若心有住,則爲非住」:若是心在色聲香味觸法上,虛妄分別,那就不能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勝義谛上了。聖人的心能離一切相,安住在離相的第一義谛,所以于一切法心不執著──住最上舍!住最上舍,就是心裏不著一切法。而我們在色聲香味觸法上虛妄分別,那就不能安住第一義谛,不能與般若波羅蜜相應,也就是凡夫境界了。

  這底下引證。「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」:所以佛說,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要學習聖道,不要在色聲香味觸法上虛妄分別,執著這都是真實的。執著真實就是凡夫,執著這是真的、那也是真的,然後貪瞋癡都來了。所以菩薩行菩薩道,不應在色法上虛妄分別,要正憶念、如理作意,這樣子行布施,有般若的智慧,也不離無上菩提心,就是向「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這條路來了。

  須菩提!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,應如是布施!

  如來說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。又說一切衆生,則非衆生。

  說發無上菩提心,應離一切相;修行六波羅蜜也是離一切相。那若是離一切相,什麼都沒有了,也沒有凡夫,也沒有聖人,那還修六波羅蜜幹什麼呢?

  「須菩提!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,應如是布施」:佛告訴須菩提,若離一切相,爲利益一切衆生,應該這樣布施。因爲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修布施,才能利益衆生;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心裏還有執著,所做一切事都是利益自己,那就不能說是利益衆生。所以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應該這樣無住──能離一切相,與般若相應的布施,利益一切衆生;利益一切衆生,也就得無上菩提了;這是自他兩利的事情。

  怎麼叫做離相呢?「如來說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。又說一切衆生,則非衆生」,這就是離相!眼耳鼻舌身意也是離相、色受想行識也是離相、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是離相,修四念處也是離相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是離相。這樣子,能一切時一切處都能與般若波羅蜜相應,那就是無相。

  「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」: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,所以都是離相。「又說一切衆生,則非衆生」:利益一切衆生的時候,觀衆生也是不可得!若這樣修六波羅蜜,能利益衆生;如果認爲有衆生可度,那就還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是個生死凡夫,不是行菩薩道了。

  前輯.正釋經文.十九

  壬二、佛說無虛勸二 癸一、引五語證

  須菩提!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诳語者、不異語者。

  前面所說的都是勸我們相信,發菩提心是離相,行菩薩道、修忍辱、修四念處也是離相;一切都是離相,要相信這件事!

  「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,不诳語者,不異語者」,這一共五句話,表示佛不說謊話,佛爲衆生說法,所說的話都是合乎道理而沒有錯誤的,都是真實不虛的。這是勸我們相信,不要疑惑。

  「真語者」:佛說的第一義谛,是沒有過失的。「實語者」:佛說世俗谛,一切法都是緣起的。佛這樣說,是真實不虛的。

  「如語者」:如,就是同的意思。十方叁世一切佛,依二谛說法,釋迦牟尼佛也同于叁世諸佛,爲衆生說法,所以叫做如語者。「不诳語者」:佛說法都是利益衆生,而沒有欺騙衆生。凡夫說話,有時于事于理不契合,有說謊話的時候;而佛所說都是真實的,不欺诳衆生。

  「不異語者」:佛爲一切衆生說法都是圓滿的,不變異的;不會今天說這個、明天說那個。世間人做事,今天做不理想,明天再做就好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