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點,繼續逐漸地做,漸次地發展,最後能圓滿。衆生本身的根性有差別,有變異,所以由凡而聖,由初歡喜地到最後法雲地,有深淺的不同。但是佛說的真理是極圓滿的,不是漸次發展的,沒有這些變異、差別。
癸二、引所證法
須菩提!如來所得法,此法無實無虛。須菩提!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闇,則無所見;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。
須菩提!當來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、讀誦,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
這底下再引佛所證悟的境界,勸我們相信佛說的法是真實不虛!
「如來所得法,此法無實無虛」:佛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最後得無上菩提,這種境界是真實不虛。佛達到這境界爲我們說的法是什麼呢?一個無實、一個無虛,是真實不虛的。「無實」:我們所看見、或內心所接觸的一切法,都認爲是真實的;而佛看這一切法都是不真實、如幻如化的。「無虛」:佛所證悟的第一義谛,是真實不虛妄,不像世俗谛的緣起法,是虛妄不真實。
在我們凡夫的境界,總感覺榮華富貴是快樂的事情,因爲認爲很好,就努力讀書、做事,希望能成就榮華富貴;真實成就了,榮華富貴卻令人苦惱,並不令人安樂,所以那地方有欺诳性,是虛妄的。但是佛叁大阿僧祇劫證第一義谛、得無上菩提,沒有欺诳性,是真實的!
我講個故事。阿育王的力量很大,統一了印度,建造很大很大的宮殿,占地大、房間也特別多的豪華境界。他可能是歡喜畫,所以請了很多的畫家,在這大的樓房裏面畫。
這時候,從很遠地方來了一個畫家,只剩門後還空著,他就在那兒畫。畫好了,阿育王就來看,所有的畫都看了,心裏特別注意這最後來的畫家所畫的。就把這畫家找來,說:「你畫了一個女人在有蓮花的河邊取水,是真實有這樣的女人?還是你心裏想出來?」這個畫家說:「是真實的!是從我的住處來到大王這裏的中途,真實看見這麼一件事而畫出來的。」說:「好!你把地址寫下來。」阿育王就派人去找這個女人。
使者找到她的母親家,她母親說:「我的女兒已經嫁出去,有丈夫了。」然後,使者去向她丈夫說:「阿育王要這個女人,你應該奉獻出來,不要違背大王的命令。」因爲當時阿育王的勢力太大了,誰敢不聽呢?他也就是:「好!好!好!」使者就把女人帶來見大王。阿育王一看見這女人,果然像畫的那樣美,就封她爲夫人。阿育王做這種事情,等于是把別人的太太搶來了!
有一天,阿育王辦完事,來看這個女人;這女人在哭,阿育王說:「妳以前是一個苦惱人的太太,今天是王夫人了,應該快樂的嘛,哭什麼?」這女人說:「大王!如果你能原諒我,我就把哭的原因向大王報告。」「可以!有什麼話你說好了。」
她說:「因爲今天有人拿蓮花來,我聞見蓮花的味道,想起以前的丈夫,所以哭。」「聞見蓮花的味道,爲什麼會想起妳的丈夫?」「因爲他的身體,也有蓮花的味道。」「真的嗎?」說:「真的。」「好!我派人把你丈夫請來,如果是真實的,就赦妳無罪。」這女人說:「真實的!我沒有說謊話。」
她的丈夫原來是佛教徒,因爲自己的愛人被搶走了,心情完全改變,就出家了。阿育王的時代是佛滅後百余年,還是正法住世的時代;所以這個優婆塞出家,修學四念處很快的得了阿羅漢。
王派人去找,很快的就找到她丈夫了。說:「大王找我做什麼呢?」使臣說些好聽的話:「大王要供養你。」其實,這是有神通的阿羅漢,不能欺騙他的。但他也不說什麼,就隨使臣來了。
阿育王接見他,大家面對面坐,聽他說話,果然就聞到蓮花香。王想:「必是口裏有什麼東西,發出蓮花香。」就請人拿水讓他漱口,漱口後,說話還是有蓮花香。王對他說:「你辛苦遠來,請去沐浴吧。」沐浴以後,對面說話,蓮花香更厲害。
這時候,阿育王相信這是真實的了。問這阿羅漢:「爲什麼你身上會發出蓮花香呢?」阿羅漢說:「過去世的時候,我是個生意人;有次經過一個地方見一位法師說法,我就用蓮花及香供養這位法師,所以今生得的果報就會發出香氣來。」
我想:如果阿育王沒把他太太搶過來,他能出家嗎?能得阿羅漢果嗎?我看不一定。世間上因緣就是這樣子,阿育王用貪心把他太太請(搶)來的,但這個優婆塞因此解脫了這個包袱,而出家得聖道;這就是道的增上緣了。
阿羅漢是無住的,心也能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也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;于一切法心無所著,不受一切法。但是阿羅漢的大悲心,不如菩薩,所以稱之爲小乘佛教學者。心能離一切相,是通于大小乘佛教的聖人;只是以大悲心的有無,而分大小乘的不同。
須菩提!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闇,則無所見;
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。
前面,勸我們要無住相發無上菩提心,要無住相行菩薩道──就是應無所住行于布施。這一段文就勸我們要這樣的學習。
「須菩提!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」:如果這位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,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他行菩薩道時,心有我相、法相、非法相,就是有執著了。這樣有什麼不對呢?「如人入闇,則無所見」:就像人雖然有眼睛,入在黑暗裏,什麼也看不見;若沒有般若波羅蜜行菩薩道,無明不能破,所做的功德都是有漏的,不能夠超凡入聖。
「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」:若這位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能學習般若波羅蜜,心能不住一切相而行布施。「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」:就像人有目,在一個大光明的境界,能見種種色。
「日光明照」是譬喻學習佛的聖教、般若的無相法門、語言文字的般若法門,在心裏有光明,有了智慧的眼睛;「見種種色」:這時候行菩薩道,不管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,都能觀見第一義谛,而不會取著、不虛妄分別貪瞋癡的境界,能得成聖道。
這裏,還可以有另一個意思:不管是色聲香味觸法、眼耳鼻舌身意,這世間上有爲有漏的一切法,都是緣起、畢竟空,都是諸法如的境界;但爲什麼有人能夠證悟,有人不能,有這個差別呢?若學習般若波羅蜜,就能在一切緣起法上見到諸法如;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心裏迷惑顛倒,雖然諸法如還是分明顯現,但是不得見。
這也看出差別: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行菩薩道還是有過失;學習般若波羅蜜,行菩薩道才能夠證悟勝義谛。
須菩提!當來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經受持、讀誦,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
這樣子般若波羅蜜太重要了!我們怎麼樣才能得到般若波羅蜜呢?不可以輕視白紙黑字的般若波羅蜜經論!得成聖道的菩薩,證悟第一義谛時,是離一切名言相,沒有語言文字的;但不可以因爲這樣,輕視文字的般若波羅蜜法門。若離開了文字的般若波羅蜜,我們能知道什麼?什麼也不知道。連什麼叫做佛法僧叁寶?什麼叫做皈依?都不會明白的,我們完全要靠文字的般若波羅蜜。
「須菩提!當來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經受持、讀誦」:所以佛告訴須菩提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想學習無爲法、學習聖道,要受持讀誦文字的般若波羅蜜,這件事才可以成功的。
「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」:別的人說什麼,都不足爲憑;佛的智慧看見你在受持讀誦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成就了無量無邊功德,將來你能得成聖道、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這表示我們應該相信這件事,因爲佛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诳語者、不異語者。佛說:你若能學習般若波羅蜜經,會成就這麼多這麼多的功德。這也就是勸我們要這樣學習、這樣修行的意思。
前輯.正釋經文.二十
己二、舉日叁時舍恒沙身命二 庚一、明舍身命二 辛一、正舉舍身
須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;
最前邊以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第二段就是以恒河沙的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這兩次校量功德都是財布施(外施);第叁段,以恒河沙的身命布施,是內布施。
內布施分兩科:第一科,恒河沙身命布施。現在是第二科:日叁時舍恒河沙身命的布施,用這件事來贊歎學習般若法門功德殊勝。前邊那麼多的布施,功德已經很殊勝,還不如學習般若波羅蜜的功德;現在又有更殊勝的布施,還是不如學習般若法門的功德大。
又分二科,第一科明舍身命。
「須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」:印度的計時法,分日叁時、夜叁時,若以現在一晝夜二十四小時,平均計算,十二小時是日分,十二小時是夜分;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後日分,就是各四個小時。若有人在日分的叁部分,每一分皆以一恒河沙等身命布施,這是很多了,「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」:布施的時間是無量百千萬億劫這麼久,比前面是更多了。
辛二、格量
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,其福勝彼,何況書寫、受持、讀誦、爲人解說!
「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」:若又有佛教徒,聽聞了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、離一切相修六波羅蜜,廣度衆生、上求佛道的事情,能相信是真實不虛,而且不違背這個法門的道理,能隨順學習。「其福勝彼」:這個人所得的福,超過他們日叁時舍恒河沙數的身命得到的功德。
「何況書寫、受持、讀誦,爲人解說」:更何況書寫《般若波羅蜜經》(書寫也就是印刷),又能受持、讀誦,還能爲人解說呢!功德不是更殊勝嗎!
這是校量。用日叁時百千萬億劫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