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点,继续逐渐地做,渐次地发展,最后能圆满。众生本身的根性有差别,有变异,所以由凡而圣,由初欢喜地到最后法云地,有深浅的不同。但是佛说的真理是极圆满的,不是渐次发展的,没有这些变异、差别。
癸二、引所证法
须菩提!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须菩提!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闇,则无所见;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
须菩提!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、读诵,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
这底下再引佛所证悟的境界,劝我们相信佛说的法是真实不虚!
「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」: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最后得无上菩提,这种境界是真实不虚。佛达到这境界为我们说的法是什么呢?一个无实、一个无虚,是真实不虚的。「无实」:我们所看见、或内心所接触的一切法,都认为是真实的;而佛看这一切法都是不真实、如幻如化的。「无虚」:佛所证悟的第一义谛,是真实不虚妄,不像世俗谛的缘起法,是虚妄不真实。
在我们凡夫的境界,总感觉荣华富贵是快乐的事情,因为认为很好,就努力读书、做事,希望能成就荣华富贵;真实成就了,荣华富贵却令人苦恼,并不令人安乐,所以那地方有欺诳性,是虚妄的。但是佛三大阿僧祇劫证第一义谛、得无上菩提,没有欺诳性,是真实的!
我讲个故事。阿育王的力量很大,统一了印度,建造很大很大的宫殿,占地大、房间也特别多的豪华境界。他可能是欢喜画,所以请了很多的画家,在这大的楼房里面画。
这时候,从很远地方来了一个画家,只剩门后还空着,他就在那儿画。画好了,阿育王就来看,所有的画都看了,心里特别注意这最后来的画家所画的。就把这画家找来,说:「你画了一个女人在有莲花的河边取水,是真实有这样的女人?还是你心里想出来?」这个画家说:「是真实的!是从我的住处来到大王这里的中途,真实看见这么一件事而画出来的。」说:「好!你把地址写下来。」阿育王就派人去找这个女人。
使者找到她的母亲家,她母亲说:「我的女儿已经嫁出去,有丈夫了。」然后,使者去向她丈夫说:「阿育王要这个女人,你应该奉献出来,不要违背大王的命令。」因为当时阿育王的势力太大了,谁敢不听呢?他也就是:「好!好!好!」使者就把女人带来见大王。阿育王一看见这女人,果然像画的那样美,就封她为夫人。阿育王做这种事情,等于是把别人的太太抢来了!
有一天,阿育王办完事,来看这个女人;这女人在哭,阿育王说:「妳以前是一个苦恼人的太太,今天是王夫人了,应该快乐的嘛,哭什么?」这女人说:「大王!如果你能原谅我,我就把哭的原因向大王报告。」「可以!有什么话你说好了。」
她说:「因为今天有人拿莲花来,我闻见莲花的味道,想起以前的丈夫,所以哭。」「闻见莲花的味道,为什么会想起妳的丈夫?」「因为他的身体,也有莲花的味道。」「真的吗?」说:「真的。」「好!我派人把你丈夫请来,如果是真实的,就赦妳无罪。」这女人说:「真实的!我没有说谎话。」
她的丈夫原来是佛教徒,因为自己的爱人被抢走了,心情完全改变,就出家了。阿育王的时代是佛灭后百余年,还是正法住世的时代;所以这个优婆塞出家,修学四念处很快的得了阿罗汉。
王派人去找,很快的就找到她丈夫了。说:「大王找我做什么呢?」使臣说些好听的话:「大王要供养你。」其实,这是有神通的阿罗汉,不能欺骗他的。但他也不说什么,就随使臣来了。
阿育王接见他,大家面对面坐,听他说话,果然就闻到莲花香。王想:「必是口里有什么东西,发出莲花香。」就请人拿水让他漱口,漱口后,说话还是有莲花香。王对他说:「你辛苦远来,请去沐浴吧。」沐浴以后,对面说话,莲花香更厉害。
这时候,阿育王相信这是真实的了。问这阿罗汉:「为什么你身上会发出莲花香呢?」阿罗汉说:「过去世的时候,我是个生意人;有次经过一个地方见一位法师说法,我就用莲花及香供养这位法师,所以今生得的果报就会发出香气来。」
我想:如果阿育王没把他太太抢过来,他能出家吗?能得阿罗汉果吗?我看不一定。世间上因缘就是这样子,阿育王用贪心把他太太请(抢)来的,但这个优婆塞因此解脱了这个包袱,而出家得圣道;这就是道的增上缘了。
阿罗汉是无住的,心也能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也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;于一切法心无所著,不受一切法。但是阿罗汉的大悲心,不如菩萨,所以称之为小乘佛教学者。心能离一切相,是通于大小乘佛教的圣人;只是以大悲心的有无,而分大小乘的不同。
须菩提!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闇,则无所见;
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
前面,劝我们要无住相发无上菩提心,要无住相行菩萨道──就是应无所住行于布施。这一段文就劝我们要这样的学习。
「须菩提!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」:如果这位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不学习般若波罗蜜,他行菩萨道时,心有我相、法相、非法相,就是有执着了。这样有什么不对呢?「如人入闇,则无所见」:就像人虽然有眼睛,入在黑暗里,什么也看不见;若没有般若波罗蜜行菩萨道,无明不能破,所做的功德都是有漏的,不能够超凡入圣。
「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」:若这位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能学习般若波罗蜜,心能不住一切相而行布施。「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」:就像人有目,在一个大光明的境界,能见种种色。
「日光明照」是譬喻学习佛的圣教、般若的无相法门、语言文字的般若法门,在心里有光明,有了智慧的眼睛;「见种种色」:这时候行菩萨道,不管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都能观见第一义谛,而不会取着、不虚妄分别贪瞋痴的境界,能得成圣道。
这里,还可以有另一个意思:不管是色声香味触法、眼耳鼻舌身意,这世间上有为有漏的一切法,都是缘起、毕竟空,都是诸法如的境界;但为什么有人能够证悟,有人不能,有这个差别呢?若学习般若波罗蜜,就能在一切缘起法上见到诸法如;不学习般若波罗蜜,心里迷惑颠倒,虽然诸法如还是分明显现,但是不得见。
这也看出差别:不学习般若波罗蜜,行菩萨道还是有过失;学习般若波罗蜜,行菩萨道才能够证悟胜义谛。
须菩提!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经受持、读诵,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
这样子般若波罗蜜太重要了!我们怎么样才能得到般若波罗蜜呢?不可以轻视白纸黑字的般若波罗蜜经论!得成圣道的菩萨,证悟第一义谛时,是离一切名言相,没有语言文字的;但不可以因为这样,轻视文字的般若波罗蜜法门。若离开了文字的般若波罗蜜,我们能知道什么?什么也不知道。连什么叫做佛法僧三宝?什么叫做皈依?都不会明白的,我们完全要靠文字的般若波罗蜜。
「须菩提!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经受持、读诵」:所以佛告诉须菩提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想学习无为法、学习圣道,要受持读诵文字的般若波罗蜜,这件事才可以成功的。
「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」:别的人说什么,都不足为凭;佛的智慧看见你在受持读诵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成就了无量无边功德,将来你能得成圣道、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这表示我们应该相信这件事,因为佛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佛说:你若能学习般若波罗蜜经,会成就这么多这么多的功德。这也就是劝我们要这样学习、这样修行的意思。
前辑.正释经文.二十
己二、举日三时舍恒沙身命二 庚一、明舍身命二 辛一、正举舍身
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;
最前边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第二段就是以恒河沙的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这两次校量功德都是财布施(外施);第三段,以恒河沙的身命布施,是内布施。
内布施分两科:第一科,恒河沙身命布施。现在是第二科:日三时舍恒河沙身命的布施,用这件事来赞叹学习般若法门功德殊胜。前边那么多的布施,功德已经很殊胜,还不如学习般若波罗蜜的功德;现在又有更殊胜的布施,还是不如学习般若法门的功德大。
又分二科,第一科明舍身命。
「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」:印度的计时法,分日三时、夜三时,若以现在一昼夜二十四小时,平均计算,十二小时是日分,十二小时是夜分;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后日分,就是各四个小时。若有人在日分的三部分,每一分皆以一恒河沙等身命布施,这是很多了,「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」:布施的时间是无量百千万亿劫这么久,比前面是更多了。
辛二、格量
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,其福胜彼,何况书写、受持、读诵、为人解说!
「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」:若又有佛教徒,听闻了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、离一切相修六波罗蜜,广度众生、上求佛道的事情,能相信是真实不虚,而且不违背这个法门的道理,能随顺学习。「其福胜彼」:这个人所得的福,超过他们日三时舍恒河沙数的身命得到的功德。
「何况书写、受持、读诵,为人解说」:更何况书写《般若波罗蜜经》(书写也就是印刷),又能受持、读诵,还能为人解说呢!功德不是更殊胜吗!
这是校量。用日三时百千万亿劫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