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2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以身布施的功德,还不如学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功德广大。

  庚二、称叹劝修四 辛一、叹法

  须菩提!以要言之,是经有不可思议、不可称量、无边功德!

  这以下是第二科称叹劝修,赞叹般若法门的功德殊胜,劝我们应该发心这样修行。这一科又分四科:第一科叹法,赞叹般若法门的殊胜、不可思议。

  「须菩提!以要言之,是经有不可思议、不可称量、无边功德」:取重要的来说,这部经典、这法门的功德,不是用内心能想上来,也不是口能说上来的,也不能衡量它有几重的,是无边的功德。这是形容功德特别殊胜了。

  辛二、叹人

 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,为发最上乘者说。若有人能受持、读诵、广为人说,如来悉知是人、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不可量、不可称、无有边、不可思议功德。如是人等,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须菩提!若乐小法者,着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则于此经不能听受、读诵、为人解说。

  第二科,约人赞叹,赞叹学习般若法门的人的不可思议。这部经是为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讲说的。

  「如来为发大乘者说,为发最上乘者说」,大乘是广大,包含了小乘佛法在内。最上乘是最殊胜,超过小乘的法门。「发大乘者」,指在外凡位发无上菩提心的人;「发最上乘者」,就是入内凡的修行人。或者说「发大乘者」,是浅行的修行人;「发最上乘者」,是久行般若波罗蜜的深行人。也可以说「发大乘者」,是初发无上菩提心的人;「发最上乘者」,是久学大乘佛法,品德超过一般人。佛为这两种人宣说般若波罗蜜法门,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是这种有高深程度的人,所以般若波罗蜜特别殊胜。

  「若有人能受持、读诵、广为人说」:这些人能够受持、读诵,还能广为人宣说般若法门。

  「如来悉知是人、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不可量、不可称、无有边、不可思议功德」:佛能知道这个人内心的境界、也见到这人表现于外的威仪;这样发心努力学习般若波罗蜜,所成就的功德,佛都是知道的。

  「如是人等,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:荷担,在《大毘婆沙论》上解释为引发。若学习无我相、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的般若波罗蜜,能引发成就佛的无上菩提。大乘佛法的般若波罗蜜是与大悲心相应,这和小乘佛法不同。一般说世间、出世间二种功德,出世间功德有声闻、辟支佛、菩萨及佛的功德;在世出世间一切功德,以佛的功德最为殊胜。现在学习般若法门,是可以得无上菩提的。

  何以故?须菩提!若乐小法者,着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则于此经不能听受、读诵、为人解说。

  佛为什么有偏心,唯独为发大乘、最上乘菩提心的人,宣说般若波罗蜜,而不为一切众生宣说般若波罗蜜呢?「何以故」:这以下加以解释。

  「若乐小法者,着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则于此经不能听受、读诵、为人解说」:如果欢喜小乘佛法的人,就与大乘发无上菩提心的法门不相应,于此经不能受持、读诵,不能学习,所以佛不能为这个人讲说。我们读《阿含经》会感觉到:小乘佛教的学者对于生死苦非常的厌离,不愿意在生死里流转;而发大乘菩提心的人,要在生死里长时期的度化众生;小乘佛教徒不欢喜这样,他想修学四念处入涅槃,解脱生死大苦,所以不能学习大乘般若法门。而执着有我的人和《般若经》的思想是冲突的;《般若经》说无我,他心里不欢喜,所以也不能够听受、读诵、为人解说。

  我们虽然也执着有我,但是俱生我执重,分别我执不那么重,因为没有深入禅定,还没有那么坚固的邪知邪见。有特别强大的邪知邪见,不是一般贪着五欲的人,而是修行禅定的人。他从禅定中而有的见地,不容易被动摇;譬如得未到地定的人,若不学金刚般若波罗蜜,他自己以为很有修行:这是我!这不是你能知道的境界。所以,他的我见是非常厉害,而瞧不起我们这些在五欲活动、虚妄分别的人。

  学习唯识的法门有个特别的地方,我想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可能在佛学院学习过「四缘生诸法,更无第五缘。」四缘:因缘、次第缘、所缘缘、增上缘。次第缘又名为等无间缘,等无间缘是什么呢?就是指我们这一念心是剎那剎那生灭的。

  那天有位法师说:「若有人言:如来若来、若去、若坐、若卧,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」,这一段是下边的经文;若看见佛有来、去、坐、卧,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这可以用无常解释──就是色法也有生有灭。譬如说我们看到的这个光明,前一剎那的光明不能到第二剎那,第二剎那的光明不能到第三剎那,因为它一下子就灭了。如果我们执着前一剎那的光明能到第二剎那,也能到第三剎那,那就是常住、没有生灭了。若是常住,就能从前一剎那到最后一剎那,能从此至彼、有来有去。如果一剎那就灭了,后一剎那又再生,这样子生灭生灭,在时间上看,虽然是午后一时一分,把灯开了,但是这光明不能到第二剎那、不能来去。

  僧肇大师作《物不迁论》;所谓「物不迁论」:就是世间上一切事不能迁动,不能由此至彼。我们看是由此至彼:一个人由这边走到那边;看这光明,一直地光明两个钟头、四个钟头;但是若仔细观察,其实是剎那剎那间就灭了。

  现在「等无间缘」,不是指外面的色法,是指心说的;指我们的心是剎那生剎那灭的,前一剎那灭,后一剎那才能生起,这就叫做等无间缘。这和《楞严经》说「常住真心」是不一样的!从等无间缘看出来,心是剎那生剎那灭,不是常住的。

  在《阿含经》、《般若经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上都说:色受想行识都是剎那生、剎那灭。要经学习才知道这件事,若相信佛说的法,而修奢摩他、毘钵舍那──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,由未到地定到色界四禅,到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非想处定乃至灭尽定,到无量无边佛的三昧时;在禅定里观见一切法都空了,这灵明的心还在,这时候就会知道它是剎那生灭,不会执着有常住的我。如果没学习,那自然会想:这是我!是不生不灭的!「我」从昨天到今天,尽未来际是常住真心!但是若学习佛法的时候,佛告诉我们是剎那生灭的,所以说「若人言如来若来、若去、若坐、若卧,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」

  六祖是听五祖弘忍大师讲《金刚经》开悟的,然而禅宗的人不全是这样的思想,但是又说「他是我的祖师」;若详细看祖师的语录,思想绝不是一样的。话虽说是「重视传承」,实在不是这么回事。不重视传承,那重视什么呢?重视「我」的看法!称他为师父,实在自己并不是徒弟,因为思想并不是从师父那里来的。从哪里来的?从自己的我执我见来!

  若不注意学习佛法,不会知道这件事;注意学习,才知道我们汉文佛教很久以来就是思想混乱──你说一套、他说一套;这样,谁说的对呢?若不学习佛法,就不知道,只是学学,这样讲而已。从这里知道:能值遇佛出世是大善根;思想统一,没有争论。所以佛在世时,或佛灭度后正法住世时代,得圣道的人多,像法以后就有问题了,得圣道的人渐渐少、渐渐少;到现在,谁得圣道了?如果不学习圣道,明白点说,什么叫做佛法兴?佛法衰?都不明白呀!所以说着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则于此经不能听受、读诵、为人解说。

  我曾听人讲《金刚经》,但他的思想是有我论,人家问:「究竟是有我?是无我?」他还是这样说:「有我!」这思想是冲突的,我不知道他怎么自圆其说?

  前辑.正释经文.参

  前辑.正释经文.二十一

  辛三、重叹法

  须菩提!在在处处若有此经,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所应供养;当知此处则为是塔,皆应恭敬作礼围绕,以诸华香而散其处。

  第三科重叹法,前面第一科已经赞叹法了,这里又再赞叹般若法门的功德殊胜。

  「须菩提!在在处处若有此经,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所应供养」:在在处处就是在此处、在彼处,在一切处;佛招呼须菩提尊者,若在一切的地方,有此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弘扬,这个地点,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都应该供养恭敬。

  「当知此处则为是塔」:应该知道金刚般若法门所在之处,就等于是佛塔所在之处。因为人对于塔是非常尊重、恭敬、赞叹的,所以以此为例,而说应该恭敬、尊重赞叹金刚般若法门所在之处。「皆应恭敬作礼围绕」这个地方;「以诸华香而散其处」:并且要用花、香来散在这个地方,表达恭敬、尊重、赞叹。

  前面也曾经有类似的文,就是「复次,须菩提!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,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皆应供养,如佛塔庙」;但是这里说的详细,比前面说得广,这就是有广略之异。

  辛四、重叹人

  复次,须菩提!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、读诵此经,若为人轻贱,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,以今世人轻贱故,先世罪业则为消灭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这是第四科重叹人,又再赞叹学习般若法门的人的殊胜。

  「复次,须菩提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、读诵此经」:他能够学习金刚般若法门,能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。「若为人轻贱」:学习金刚般若法门功德无量无边,应该得到人的尊重赞叹才对;但是也有一些不是这样,而是被人轻视毁辱。说学习般若法门特别殊胜,功德无边,那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呢?这下面加以解释。

  「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,以今世人轻贱故,先世罪业则为消灭」:这个学习般若法门的人,前一世造过罪、做过恶事,那个罪恶的业力,应该要堕落到三恶道受苦。因为学习《般若经》的功德力,将以前所造的罪,转重为轻了。那么转重为轻到什么程度呢?就是现在世有人轻视你、毁辱你,或者是有病、有苦恼的这些事情,就这样在人间受一点苦,过去世应该堕落三恶道的罪,就消灭了。这还是一个好事,所以你不要疑惑,不要因为这一件事,认为学习般若法门没有功德。

  「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:不但灭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