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2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除了三恶道的罪业,还能够成就无上菩提。所以学习般若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。

  做善有善报、做恶有恶报这件事,在《阿毘达磨杂集论》上说有五种差别。第一、他所教敕:造罪的时候,本人没有意愿做这种罪;但是上面有命令,不可以违抗,所以造罪了。第二、他所劝请:是由好朋友的劝说,因为彼此感情好,不能违背他,而造作这件事,但自己不欢喜做。第三、无所了知:造罪的时候,心里糊里胡涂的,但是也造罪了。这三种情形造的罪,不一定受果报,但也是有罪。若我们受持读诵般若的无相法门,修无我观、修四念处,就能完全消灭这样的罪业。

  另外二种情形就特别了。第四、根本执着:就是由根本执着,由自己的贪心、瞋心,主动地做这件罪过的事情,不是别人劝请、也不是别人命令;自己明明白白地,因贪而造罪、因愤怒而造罪,这是决定要受果报的。第五、颠倒分别:就是错误的分别。错误分别什么事情呢?我小时候读书,看见一件事:我们中国人总是很恭敬尊重孔夫子,到了孔夫子的纪念日时,在孔庙就有很多人杀猪宰羊来供养孔夫子。这件事是用欢喜心做,也是有罪,因为对孔夫子有恭敬心,而造了杀业,这决定要受果报的,就是定业了。我们若能够受持、读诵《般若经》,定业也可以转重为轻,能转变,就是不到三恶道;在人间受一点苦,这件事就结束了。

  造罪是这样子,做功德也是,道理是一样的。做功德的时候,自己不愿意做,由别人命令而做;或者感情上不得已也做一点善事;或者对于做善事这件事还不太明白,但也是做了。譬如说你是一个领导者,你的部属假藉你的名义造了很多罪,虽然你自己不大知道这件事情,但还有点责任的;做功德也是这样子,也可能得果报、也可能不得果报,但是有功德。若是自己明明白白地、很欢喜地做功德,这件事做成功了,决定会受果报,或者人的果报,或者天的果报。

  但是,也有的经论说:众生造了罪,就非受果报不可,不可能不受果报。众生要造罪的时候,佛菩萨没有办法障碍他,说:「你不要造罪!」不能障碍的,他还是要造罪。当罪业成熟了,要去受果报时,佛菩萨虽然有不可思议的神通道力,也无可奈何,就是得要去受果报;佛对于一切众生很多很多的事情有自在力,但这件事,没有自在力。

  若这个众生不是佛教徒,佛菩萨虽然对他也慈悲爱护,还是无可奈何。但是,若他来到佛法里,学习般若法门,那佛菩萨就能够帮忙转变一下,可以转重为轻。说完全不受,那不容易,除非是特别的有般若波罗蜜的力量。

  「完全不受」这句话,应该怎么解释呢?譬如说忍辱仙人这件事,用刀剑、武器伤害他的生命;若在圣人来说,对于这件事,能受而不受。我们以肉眼看圣人,或者有重病、或者被刀杀,很多的苦恼;但是在阿罗汉圣人的心情上说,这都等于是无所有的、是平等的,他心里能不受一切法;那么,这受就是没有受。像目犍连尊者被木杖外道把他的头、身体完全都打扁了;若是凡夫,当然就是死了;但是,他还能恢复原状,可以在路上走、可以乞食、可以说话,完全正常,这就是圣人的境界不可思议,能不受一切法,能有这种境界。

  所以,佛教徒过去世造了罪,今生来到佛法里,若能努力地学习佛法,会有这样的幸运。若不是佛教徒,就不行,因为不知道这件事;或者是初开始来到佛教,对佛法认识不多,还没有受持读诵《金刚般若经》,当然这事情就办不到。

  在《金刚经持验记》上说:在唐朝,有一位叫田参军(参军是军队里的官名),这个人欢喜到山里打猎,但是他每天读《金刚经》,也读很多年了。这一天,忽然间就死了,但是家里人看他,好像还有气、身体还是温暖的,就没把他送走,还是保护着他。过了不久,他苏醒过来,家里人问他:「怎么回事?」

  他说:「我看见有人来,把我带到一个地方,有一个人好像是王,还有些办事的人,另外还有十几个造罪的人在一起。这个王就审问这些人,那些办事的人就叫被审的人把嘴张开,然后投一粒药丸到他嘴里,身体就起火燃烧,把身体完全烧得没有了;但是又忽然间恢复成人形。那么一个、二个、三个、四个,后来轮到我的班了。王一审问我,周围就有很多禽兽会说话,同我要命。王说:『你杀了这么多禽兽,牠们都同你要命,把嘴张开。』我只好张开,办事的人也用一粒药丸投入我的嘴里,但不起火,连续投了三个丸都不起火。王说:『你这个人奇怪呀!不起火。你做了什么功德的事呢?』『我每天读《金刚经》。』说:『读了多少?』『读二千多部了。』『怪不得不起火,原来这样子。很好!这样子,你还可以延长十五年的寿命,你继续读《金刚经》好了!』就把我放回来了。」

  另外,唐朝还有个叫徐玘的人,家里很富有,这一天有一百多个土匪来抢夺他的财富,把他绑在柱子上,要用箭射他。他心想:「金刚不坏身,今如之何?」他正说这句话的时候,就看到虚空有佛出现,放光明;而这一百多个土匪向他射箭,也就是有一百支箭射向他,距离也不是很远,但是没有一支箭射中他。土匪感觉奇怪说:「你有什么特别的术?」他说:「没有,我就是每天念《金刚经》!」这些土匪受到感动,不敢抢他的东西,都跑了。

  这是说受持、读诵《金刚经》有这样大的功德,我们的确是应该努力受持《金刚经》,能够先世罪业则为消灭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!

  戊三、举佛往因格量三 己一、举往因

  须菩提!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,于然灯佛前,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,悉皆供养承事,无空过者。

  格量中,第一大科是举外财,共有二段:三千世界七宝布施、恒河沙恒河沙数世界七宝布施。第二大科举内身的布施,也有二段:恒河沙身命布施、日三时恒河沙身命布施。现在是第三大科,举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所做的功德,来校量学习般若法门的功德殊胜。

  「须菩提!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,于然灯佛前,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」:我,是释迦牟尼佛自称;我在然灯佛之前的无量阿僧祇劫,曾遇见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这么多的佛。

  大、小乘经论,都是说三大阿僧祇劫得无上菩提。这无量阿僧祇劫,应该是指一增一减的小劫说。遇见然灯佛,是在第二阿僧祇劫满,第三阿僧祇劫开始之际,释迦牟尼佛这时得无生法忍了。

  「悉皆供养承事,无空过者」:遇见这么多的佛,对每一位佛,他都是以香花、饮食等四事供养,没有不供养承事、不栽培善根的。承事,就是随顺佛的意思办事;而也听佛说法、栽培善根的这些事情。

  己二、格量

 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,能受持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,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

  「若复有人于后末世,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,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」:若是再有人于后五百岁以后,能受持读诵此《金刚般若经》,他所成就的功德,对比我所供养诸佛功德;「百分不及一」:释迦佛以前供养那么多佛的功德,还不及后世学习受持读诵《金刚经》百分之一的功德殊胜;或者说供佛的功德乘上一百倍,还不如受持《金刚经》的一分功德多。

  「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」:把受持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功德分成千万亿分,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供养诸佛的功德,不及其千万亿分之一,乃至用任何算数、譬喻,都没有学习此经的功德殊胜。

 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?这个应该说:一个修福、一个修慧。供养佛的功德,是修福,它能帮助我们得圣道,但不能直接得圣道;虽然是很多很多很多福,也没有证悟的功能。得圣道的是谁呢?是般若的智慧!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智能,才能证悟诸法如、证入第一义谛,得成圣道。

  从这里应该觉悟到:我们也是应该修福,但修智慧是非常重要的!所以,若静坐的时候,应该怎么修行呢?一定要修毘钵舍那!毘钵舍那的智慧能证悟诸法实相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!如果只是修奢摩他的止,「我能够反闻闻自性,我看我的本觉,看我的一念心,灵明湛寂。」叫这一念心寂静、明静而住、不要昏沈、不要妄想,这只是奢摩他的止,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。不要说是修行人,即使是非佛教徒的心,也是本觉,也是明明了了的,也有明了性;心本来就有明了性,就是本心,但那不是智慧。

  唐朝有位法常禅师随着马祖学禅之后,到大梅山住茅蓬用功修行;马祖派人去勘验,看他程度怎么样?这个禅师到法常禅师那里就问:「你现在怎么用功修行啊?」说:「以前在马大师那里学习,他告诉我:即心是佛!我就这么修行!」「今天马祖不这么说了,说:非心非佛了!」法常禅师说:「我只管即心是佛!」这位禅师就回来报告马祖:「你叫我去勘验他,去检查检查他,他的情形是这样子。」马祖说:「梅子熟也!」就是承认他成功了!

  另外有一件事。定山与夹山两位禅师走路时,讨论佛法,二人的意见不一致;定山禅师说:「我们心里若没有佛,就没有生死。」夹山禅师说:「我们心若有佛的话(即心是佛),就不应该迷于生死。」这话也有道理!如果说众生的本心就是佛,为什么颠倒迷惑在生死里流转呢?

  这时候,看见从山上流下来的水里有菜叶,表示山里面有人住。这二位禅师就顺着路去,一看,是法常禅师,就把不同的意见向法常禅师报告,请他开示。法常禅师说:「一亲、一疏。」夹山禅师问:「那个亲?」「且去,明日来!」法常禅师意思是说:这个问题,明天来,再讨论。

  第二天,夹山禅师再来请问了。法常禅师说是:「亲者不问,问者不亲。」这话的意思应该是:与道相接近或觉悟的人,就不会提出这个问题;若提出这问题,表示还没有开悟。就这样把问题结束了。

  我不知道各位怎样思惟这件事?若读六百卷的《大般若经》,或三十卷的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它不说即心是佛。它说:「得一切种智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