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3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名之为佛」,若是得一切种智的佛,就不会在生死里流转,也不会迷于生死的。这样讲,就没有这个问题了。

  若依这段文看:释迦牟尼佛在然灯佛之前,供养恭敬、尊重赞叹这么多的佛,而无空过者,都不如学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功德大;原因就是修福不能证悟无上菩提,一定要有般若的智慧!而般若智慧从那里来呢?就是由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这样才能逐渐地引发无漏无分别、清净的智慧;智慧出现了,觉悟诸法如,才名为佛。虽然福的威德力也是很大,但是不如智慧的功德大。

  前辑.正释经文.二十二

  己三、结叹难思

  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后末世,有受持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,我若具说者,或有人闻,心则狂乱,狐疑不信。须菩提!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,果报亦不可思议!」

  举佛往昔供养诸佛的功德校量,现在是最后一段,结叹难思。

  「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后末世,有受持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,我若具说者,或有人闻,心则狂乱,狐疑不信」:在像法、末法这个时代,如果有人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到的功德,假设我全面的宣说出来;或者有人听了,不相信而加以毁谤,心可能因此而发狂;也可能今生因为不相信,而毁谤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来生招感精神不正常;或者今生不相信般若法门的不可思议功德。所以我就只是大略的说般若波罗蜜的功德殊胜,不全面讲了。

  「须菩提!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,果报亦不可思议」:因为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中所开示的无我相、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,这是离名言相、不可思议的;能学习金刚般若的无相义,将来得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,不是心能想上来的。所以,我们应该发心学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义。

  学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义,说容易也可以、说难也可以;因为批注太多了,如果是光看这些人的批注,也有帮助,也可能有更多的疑惑,不知道谁说得对?我的意见是:学习《大智度论》就能通达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义,这应该是正确的!

  丙二、付嘱未成熟菩萨方便三 丁一、劝发菩提心二 戊一、须菩提问

  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

  这以下是正宗分的第二科:付嘱未成熟菩萨方便。付嘱,也可以说是教导;佛为无漏善根还没有成熟的人,所宣说的法门。这与前一段有什么不同呢?第一、前面是佛为善根已成熟的菩萨广说,这以下是略说;广略的不同。第二、已成熟菩萨是利根人,未成熟菩萨是钝根人,这一大段佛是为钝根人说的。

  这一科分三大科:第一科、劝无漏善根还没有成熟的菩萨,要学习发无上菩提心。先是须菩提尊者问: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佛回答时,有两个意思:一、众生在生死里流转,要对他们发大悲心,时时地把慈悲心显现出来。二、是劝发菩提心的人,同时也要学习无我的般若波罗蜜的智能。若没有无我的智慧,原来的我执会破坏慈悲心,慈悲心不牢固,菩提心就失掉了。没有菩提心、也没有出离心,就是一个普通人了。

  「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」:因为前面一大段佛为利根菩萨说般若波罗蜜,还没为钝根菩萨宣说,所以须菩提尊者再请问。

  发无上菩提心,如前所说,初开始就是发世俗菩提心;发世俗菩提心,就是他没得无生法忍,心里有所执着,但是内心经过一个时期地学习佛法,他内心真诚地有这样的愿力建立起来,就是发了世俗菩提心!

  戊二、佛略答二 己一、四心相应

  佛告须菩提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当生如是心:『我应灭度一切众生,灭度一切众生已,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。』何以故?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则非菩萨。所以者何?须菩提!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

  这底下是佛回答,文也和前边一样,但比较略,不像前面说得多。「佛告须菩提:善男子、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」:善男子、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,应该怎么发呢?

  「当生如是心」:应该这样建立他的愿──「我应灭度一切众生」:对于一切沉没在生死苦海的众生,我应该发慈悲心、发同情心,用无余涅槃来灭度这一切众生,使令他们灭除生死大苦,得到清净安乐自在。

  发心灭度「一切众生」,是广大的慈悲心,也就是前面的广大心。以无余涅槃而「灭度」之,是用最殊胜功德利益一切众生,这就是第一心。消除一切烦恼叫做「灭」,超越生死叫做「度」;烦恼是生死的因,生死是烦恼的果,超越生死的因果,到达无余涅槃的境界,那就叫做灭度。应该用最殊胜佛法利益一切众生!

  「灭度一切众生已,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」:这就是常心和不颠倒心。「灭度一切众生」,不是一朝一夕,而是要长时期的度化众生才能成办的;这是常心。知道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」,一切众生本来就是无所有的,现在恢复无所有的境界;这是不颠倒心。

  在《大智度论》上说:若认为真实有众生,而后帮这个众生,让他入无余涅槃;这种思想是犯杀戒!现在这位菩萨知道:我不可得,色受想行识是毕竟空、不可得,一切众生本来就是无所有、不可得的,现在恢复到无所有、不可得的境界,所以不犯杀戒。智者大师说:「知众生如,有何可灭」,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诸法如义,那有众生可度呢!

  「何以故」:怎么说灭度一切众生,而没有众生灭度呢?前边说所度化的众生,是寂灭相、是无所有的;这里的解释是通于能、所的;通于能度的菩萨、所度的众生。

  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:若菩萨,执着众生的色受想行识是有老病死、有生、有灭,可以破坏,在老病死里,有个不老病死──常恒住、真实体性的我;若执着自己的色受想行识里也有我,众生是我度化,我是能度化;「则非菩萨」:若有这样执着,那就不是发无上菩提心体悟诸法如的菩萨,而是生死凡夫!这样是不能度众生的,因为真实有,是不能转变的。

  若不学习佛法,当然就是凡夫的思想──「这是我的皈依徒弟!」这就是我!就是有能,也有所,这样执着。现在学习佛法,知道不是这么回事。观一切众生都是毕竟空的,菩萨自己也是毕竟空,都是寂灭相,无我、无我所;不执着这件事,就没有这些烦恼。

  说:「这个居士和我来往几天,又同那个法师来往;过了一个时期,又到别的地方去了。」出家的法师,应该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,不应该在这里作种种虚妄分别。如果作种种分别的话,「这是我的嘛!你怎么可以拉我的护法呢?」若这样说,若菩萨有我相,则非菩萨!在家居士也和出家人差不多,今天在这里学一个时期,也可以到另外的法师那里学,这是对的嘛!

  《法华经.方便品》说:释迦牟尼佛过去亲近无量诸佛;亲近这位佛以后,又去亲近那位佛。这是对的!出家的法师,初出家的时候也应该这样做,在家居士也应该这样做;不应该在这地方起违背佛法的虚妄分别。说学习《金刚经》,其实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般若经》、《维摩经》,这些经论的道理也都是一样,所以不起这些分别。

  我再说一件事。九一八事变,日本人侵略东北,在东北成立一个满州国。芦沟桥事变(七七事变)以后,日本人正式侵略中国,很快的就把北京占领了。有一位周叔迦居士,他是北京大学教授,日本人来了以后,他不做大学教授,而以自己的财富办了二个佛学院:一个男众佛学院、一个女众佛学院,请好的老师来教授,他自己也当老师。

  而佛学院里多数是出家人,他上课之前,先给这些法师磕头,然后再讲课。我还听说,他不分别这是大德、是小德,有名、无名,见了出家人就磕头。这个人是这样子!我没见过这个人,但是读过他的著作。我感觉这件事很不简单!我想我们出家人也应该在这地方有警觉,究竟是怎么回事?应该有警觉的!

  所以我们修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时候,我们的心应该作如是观!如果你不学习般若波罗蜜,你把眼睛闭上,坐在那边等着开悟;我认为你不会知道这件事!

  「所以者何」:因为什么是这样子呢?「须菩提!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」:这也等于是释迦牟尼佛劝我们,要相信这句话。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更要积极地努力学习佛法!发无上菩提心、发大悲心广度众生的菩萨,用什么广度众生呀?是用佛法度化众生,不是用世间法;那么菩萨就得要积极地学习佛法,学习佛法以后,就会知道「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」,菩萨观察自己的生命,是由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组成的,一切众生也是这样子;观察色──地水火风,是自性空、无所有;受想行识也是自性空,无我、无我所;眼耳鼻舌身意,也是自性空;观察这一切法都是不可得、都是无所有;没有一法有真实性,能发无上菩提心的。

  真实发无上菩提心的人──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?觅之了不可得!我不可得,我所也不可得;为众生讲佛法,众生也不可得、佛法亦不可得,就是离一切相、不受一切法。菩萨,就是在这个境界里行菩萨道。所以,这一段文,就是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是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
  当然,在世俗谛上、假名字可以说:这个是菩萨,这是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;也可以说:我得了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。但是实质上,这一切法都是无自性、毕竟空。谁得斯陀含?谁得阿罗汉?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?都是不可得的!

  假名字──名字既然是假的,当然不能执着真实有我、真实有一切法可得。常能作如是观,就不起烦恼,因为在无所得那地方,没有烦恼生起的原因。若是执着有色受想行识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