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3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、有眼耳鼻舌身意、有色声香味触法,有我、有法,这样子贪瞋痴就出来了。

  所以,菩萨一定要深入诸法实相,常常要作如是观。不要等到事情来了,再作如是观,那就来不及了。平常就得闲居静处,修奢摩他、毘钵舍那,这样学习;作如是观,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,外面的境界怎么变动,不影响正念。无论境界怎么令人满意,怎么苦恼,正念能立得住。如果没学到这个程度,能行菩萨道吗?我看不可能的!

  在经上说:「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等境界来时──「怎么可以毁辱我!」这样怎么行呢?正念维持不住,菩萨道会退,那就成了败坏菩萨,不是真实菩萨了。所以出家人也好、在家居士也好,一定要拿出时间用功修行,训练自己,把程度提高,最低限度要能调伏烦恼,境界风若来时,心能不动!虽然不是圣人,若达到这个程度,就可以行菩萨道,不然是行不来的。

  这一段文是佛略答: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就是用般若波罗蜜来保护无上菩提心;如果有虚妄分别心,应该用般若来调伏,将心恢复清净。

  前辑.正释经文.二十三

  己二、引证二 庚一、佛无法得菩提二 辛一、约因上说

  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于然灯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?」

  「不也,世尊!如我解佛所说义,佛于然灯佛所,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

  佛言:「如是!如是!须菩提!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须菩提!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:『汝于来世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』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,作是言:『汝于来世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』

  这一段是引证:就是告诉初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应该向佛、菩萨学习;分两大科:第一科、佛无法得菩提;第二科、菩萨化他无所有。

  佛无法得菩提,又分二科。第一科、约因上说;引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萨道,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,也是这样学习无所得的般若波罗蜜。佛自己说:我以前也是这样学的,所以现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,也应该这样学习,大家都是同学。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于然灯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」:佛问须菩提,释迦如来还没成佛时,在然灯佛处得到了智慧,能证入诸法实相吗?也就是说,由无分别的智慧才能契会诸法如,诸法如是所觉悟的;如果这位菩萨认为:我得到清净根本的无分别智,我觉悟诸法如了!菩萨是这样的吗?

 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有两种不同:第一、是究竟圆满的无上菩提,那就是三大阿僧祇劫功德圆满、证悟诸法如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。第二、只一部分证悟诸法如,这是指初得无生法忍,也名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如天台宗说的分证菩提,也就是分证即佛的意思。

  「不也,世尊!如我解佛所说义,佛于然灯佛所,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:须菩提说:不是的,如以我的程度推测佛所说的道理,佛于然灯佛所得无生法忍时,能观察那所成就清净无分别的智慧是因缘有、自性空,是毕竟空寂、不可得;所证悟的诸法如也是不可得;所以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「佛言:如是!如是!须菩提!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:这底下佛认可他的看法,须菩提你说得对!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菩萨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的时候,反闻闻自性,反过来观察这觉悟诸法如的智慧,也是不可得的!那么,智慧不可得,所觉悟的诸法如,也不可得,心里不受一切法!

  「须菩提!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:汝于来世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」:佛又招呼须菩提!若是执着:我成就什么什么智慧了、我能觉悟诸法如。然灯佛就不会说:汝于来世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因为若这样子,还只是一般的凡夫,怎么能成佛呢?所以不说将来成佛了。

  前面是从反面解释,这以下是从正面解释。「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:就是因为儒童菩萨,当时得无生法忍时,观察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智慧不可得、诸法如也不可得,心不受一切法,远离一切虚妄分别,能与诸法如相应。「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,作是言:汝于来世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」:因为我离了一切虚妄分别,与诸法如相应,虽然还不像佛那么圆满,只成就一部分,但一定会继续向前进,终究有一天,究竟圆满;所以然灯佛就为我授记:过一大阿僧祇劫以后,你会得成佛道,圆满无上菩提,佛号名释迦牟尼。

  「释迦牟尼」,在六百卷的《大般若经》,玄奘法师翻作能寂;释迦翻做能,牟尼翻做寂。为什么因缘叫能寂?有二个原因。

  第一个原因:摩耶夫人在蓝毘尼园降生了悉达多太子,所以不再往她娘家去,就坐着车回来了。回到迦毘罗卫城的时候,就有一个不同的境界:原来在城里的小孩子很吵闹,但是当悉达多太子一入城时,这些小孩子都不闹了,城里都是寂静的。净饭王感觉到他能够寂静一切的声音,所以为他取名叫能寂。

  第二个原因:中国汉传佛教,多数认为悉达多太子出家是十九岁出家;印度也有这个说法。但是,从各方面看:二十九岁出家的说法占多数──十九岁结婚,十年受欲乐,二十九岁才出家。出家后他在摩伽陀国王舍城附近,一个苦行林里修苦行。那个地区,同时也有很多的外道修苦行,大家来来去去,总有见面的时候,见面就会打招呼;而悉达多太子和任何人也不打招呼,别人向他打招呼,他也不出声,所以大家就称他能寂。

  在我们汉文佛教的古德不这样解释,而说是能够证悟诸法如、离名言相,名之为能寂;这是更深奥的解释,也是好。又有翻作「能仁寂默」:能仁表示释迦牟尼佛有大慈悲心,寂默就是般若波罗蜜;大悲与般若两种功德圆满,名之为佛。这么解释当然是更好。

  「如来」,在外道的解释是如如不动,就是有真实的我;一切法都有变动,但我的体性是常住不变的,能够往来六道,可以解脱成为圣人、可以成佛度化众生,我是如如不变的,这样叫做如来。现在佛说:我不可得!法也不可得!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!觉悟如是义,名为如来。这和外道的解释是不一样的。

  辛二、约得果说三 壬一、标如义

  何以故?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

  这一科,约果说,释迦牟尼佛已圆满无上菩提果了,这果上也是无法得菩提。又分三段:第一段、先把大义标出来,说如义,就是圆满地觉悟了诸法如,名之为佛。

  「何以故」:染污法也无所得、清净的功德也无所得,为什么一定要无所得呢?「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」:如来就是佛的意思;佛为什么称之为如来呢?就是觉悟一切法的本性毕竟空寂,才名之为如来,如果认为是有,那就不能得佛道了。

  壬二、无得即是得

  若有人言:『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』须菩提!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,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须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

  「若有人言: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:假设有人说,释迦牟尼佛究竟圆满证悟的时候,诸法如是他所得的、他有清净的智慧了。若这样说,这句话有问题,应该调整一下。

  「须菩提!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:实在我也不可得、一切法也不可得。能得的智慧不可得、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不可得;观察佛的智慧是因缘有、毕竟空寂,毕竟空中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。应该这样观才是对的!

  须菩提!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,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。

  前边都是说由有而无,使令心无所得,破除有所得的执着;这里再说,也不可以执着都是空无所有。

  所以说「须菩提!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」,「无实」:观察佛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自性空寂的,所以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;这是无所得。「无虚」:那么佛三大阿僧祇劫白辛苦了,没得无上菩提啊?佛还是凡夫吗?不是!无所得即是得,佛还是得无上菩提了;这叫做无虚。

  三论宗嘉祥大师的《金刚般若疏》上引僧肇大师的一句话:「玄道在乎绝域,不得以得之」,就是指这个不可思议、一切离名言相的境界是不可得,若能到达无所得的境界,就是得到了。这样说,是不虚!还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。从凡夫开始来说这件事,凡夫遇见一切事情都是有所得、都是有执着;若把这有所得的执着取消,就是无所得,无所得就是得到那不可思议境界了。

  在僧肇大师的时代,真谛三藏、菩提流支这些唯识学者还没来中国,昙无谶也还没来,只有罗什法师在,而他能说出这句话来;会说出这句话,是什么意思呢?因为符合唯识宗说: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的道理。唯识上说:「非离彼能诠,智于所诠转」,一定要有能诠,显示所诠,有能、有所,智慧才能活动;若离开能诠的名言,要诠显所诠的事,我们的智慧不能动了;就是指没有名言相的时候,心就不能活动。

  那么我们用功修行的时候,要假藉名言去思惟诸法实相的道理──这是观,还须要有奢摩他的止;奢摩他的止是无分别,毘钵舍那的观是有分别,就是用这两个方法调心。继续地这样止而又观、观而又止,就能把有所得的执着破尽了,这无所得的智慧一出来,能、所都不可得,就入于无分别境界;这时候,圆成实性就显现出来──不得以得之;于是中无实无虚,也就是这样意思。僧肇大师没看见唯识的经论,能觉悟到这里,是大智慧人。

  「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」:所以佛就说世间上一切法──有漏法、无漏法,有为法、无为法──皆是佛法。这是结束这段文。

  须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

  这底下解释前面那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