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3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两句。

  「所言一切法者」:一切因缘生法,是有为法,因有为而说无为,所以也包括了无为法。「即非一切法」:一切法皆是无自性的,有为法不可得,无为法也不可得,所以说即非一切法。「是故名一切法」:这就是指一切法性的如义、一切法寂灭相,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。

  一切法皆是佛法,还应该再解释清楚。一切法的如义就是佛法!如果只在有为法上说,一切法都是佛法;而一切法包括世间的善法、恶法──若这也是佛法,可就有问题;那我们能学习圣道吗?所以,不能这么说。应该解释为:一切善法、一切恶法,一切有为法、一切无为法的如义,这是佛的清净智慧所证悟的境界,是名为佛法。

  前辑.正释经文.二十四

  壬三、譬喻

  须菩提!譬如人身长大。」

  须菩提言:「世尊!如来说人身长大,则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」

  第三段是譬喻佛得无上菩提时,无所得的境界。

  「须菩提!譬如人身长大」:先是佛说一个譬喻,有一个人身体特别的高大;这譬喻什么呢?譬喻佛三大阿僧祇劫得无上菩提之后,所成就的圆满报身,无量功德庄严的境界,这不是指佛的化身。佛的圆满报身,非常的高大,威力无边,无量功德庄严,所以叫做长大;当然这里也包括法身在内。

  佛只是这么一说,下面,须菩提就加以解释。「世尊!如来说人身长大,则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」:佛说譬如这个人的身体高大,这是佛所成就的圆满报身;而它是由众多的因缘成就,所以也是自性空,在自性空上看,无量功德庄严无有少法可得,所以说大身不可得!这个毕竟空的寂灭相,是佛的法身;在毕竟空中无有少法可得,但是缘起法宛然而有,就假名为大身,就是佛的圆满报身。这也就是说明佛无所得即是得的意思。

  庚二、菩萨化他无所有二 辛一、教化众生

  「须菩提!菩萨亦如是。若作是言:『我当灭度无量众生。』则不名菩萨。何以故?须菩提!实无有法名为菩萨。是故佛说:一切法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。

  前面第一科是说佛无法得菩提,在初得无生法忍时,是无法得菩提;最后功德圆满,也是无法得菩提。现在第二科,约菩萨化导众生也是无法可得;也就是说菩萨教化众生,应该与般若相应。初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还没能证入法性时,还要努力地清净自己。若证入圣位以后,就要努力地教化众生、庄严佛土,办这两件事。这一段,是以无相的大悲心成就众生、教化众生;

  「须菩提!菩萨亦如是。若作是言:我当灭度无量众生」:佛招呼须菩提,说发无上菩提心学习般若波罗蜜的这个菩萨,要教化众生,也一样是向佛学习的;他行菩萨道的时候,如果这样说:我应该要做以无余涅槃灭度一切众生,使令一切众生都恢复诸法寂灭相的这件事。

  「则不名菩萨」:若有这样的执着,这位菩萨就不名为菩萨了。因为他没有般若的智慧,和凡夫一样有我见、有我所见──这个众生是我度化的、我能度化众生──有这样我我所的执着,这个人不能说有菩提心。「何以故」:什么原因呢?

  「须菩提!实无有法名为菩萨」:这位菩萨,若肯精进地学习般若无相的法门,就会用般若智慧观察: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识不可得;眼不可得、耳鼻舌身意也不可得;色不可得、声香味触法不可得;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也是不可得。哪有一个法名之为菩萨呢?说这是长的、是短的、是白的、是黑的、是凡夫、是圣人、是菩萨、是佛;现在观一切法、名相皆不可得,哪有一个法名之为菩萨呢?无有法名为菩萨!所以若执着我是菩萨,那就错了。

  「是故佛说:一切法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」:这是引佛说为证。所以佛开导一切的菩萨:一切的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,乃至无上菩提,都是没有真实自性可得,是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;这是无我,也包括没有法我可得,一切法也是自性不可得;所以,菩萨不应该有我是能度化一切众生这样的执着。

  辛二、庄严佛土

  须菩提!若菩萨作是言:『我当庄严佛土。』是不名菩萨。何以故?如来说庄严佛土者,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须菩提!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

  这一段是用无所得的智慧,来「庄严佛土」,就是使令自己成佛的世界是庄严的。因为,菩萨初得无生法忍,爱见烦恼还是有的,有时还有这些分别心,所以佛就这样开示。

  「若菩萨作是言:我当庄严佛土,是不名菩萨」:我们没成就般若智慧,用执着心做功德,功德不是纯净的。得无生法忍的菩萨,断除了多少烦恼,有无所得的智能和慈悲,用此清净心修行六波罗蜜、慈悲喜舍,去做利益一切众生的功德,并加以回向: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就能够成就庄严佛土,但有时候忘掉正念,也会有一点不清净。现在这里说,这个人若执着:我当庄严佛土。他也还不是菩萨。

  「何以故?如来说庄严佛土者,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」:什么道理呢?佛说这位菩萨成佛时的国土是七宝庄严,很多有缘有善根的众生,往生到他的佛世界,由佛的教化,都得了圣道,这个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,是庄严的佛世界。佛说这个庄严的世界,即非庄严,是无有少法可得的,离一切相了,那就叫做庄严。

  这里说庄严,其实是指事相的庄严是不可得的,假名为庄严。如果执着:七宝庄严的世界、这世界有很多有道德的人在这里,这是真实的庄严世界。这一执着就是不庄严了,所以无相是真庄严,心能够离一切相,不受一切法,才是真实的庄严!

  我讲一个故事。佛灭后百余年,优波鞠多尊者住世时,他是在中印度出世,与阿育王同时代。当时有一位天护长者,集合很多的人到大海里取宝,临走的时候发愿:如果我们能顺利取宝回来,将举行无遮大会,供养一切沙门、婆罗门乃至一切贫穷的人。发完愿,大家就出发到大海里去了。

  当时有一位大阿罗汉比丘尼,入定观察这件事:天护长者他们成功没成功呢?成功了!没有遇见什么灾难,很顺利地回来了。回来以后有没有举办无遮大会,请很多人吃饭呢?也举办了!有多少人来参加呢?阿罗汉有一万八千人,见道以上的学人,则有加倍之多,还有很多的人也都来了。比丘里谁是第一上座?是一位出家很久年纪很大的老比丘,他的戒腊最高,坐在优波鞠多尊者的前面。他是圣人?是凡夫?是凡夫!不但不是阿罗汉,不是三果、二果、连初果都不是;也不是用功修行的人,只是持戒清净。她再进一步观察:这位老比丘能不能得圣道呢?能得圣道!

  这比丘尼一日有意地来看这位老比丘,磕完头就说:「大德!你不庄严!」说这么一句话就走了。老比丘心里想:「说我不庄严,照镜子看一看!」「哦!我的胡子长了、头发长了。」于是就理理头发,剃剃胡须。

  这比丘尼回到自己的住处,入定,看这老比丘听懂我的话没有?没听懂!过了几天,这比丘尼又来见老比丘,磕头后又说:「大德!你不庄严!」比丘尼说完,又走了。这老比丘心想:「她头几天说我不庄严,今天又说我不庄严。」他一注意看:「哦!我穿的衣服破烂了。」于是乎他就洗一洗、补一补,做完就没事了。

  比丘尼回到住处,又观察:老比丘听懂我的话没有?没听懂。这比丘尼又来到老比丘这里,磕头后又说:「大德!你不庄严!」这老比丘火了:「哎呀!你说我几次不庄严,我已经剃除须发,也洗了衣服,破烂的衣服补好了,还有什么不庄严呢?」

  这位比丘尼说:「我们是佛教徒,剃除须发,穿好衣服,就是庄严吗?佛教徒不能以此为庄严的,佛教徒是以内心的庄严为庄严!身体庄严、说话好听,这不算庄严;心里没有烦恼,得圣道、得阿罗汉道,这是我们佛法所尊贵的,并不是表面上的事情。」老比丘一听这比丘尼说这些话,心里很受感动,就哭了,说:「我年纪大了,一静坐就打瞌睡,不能修四念处,不能修行了。」

  比丘尼说:「大德!不要这样说。你听说优波鞠多尊者这位大德吗?」说:「听说过。」「这位大阿罗汉!善于教导人修学圣道,你可以到他那儿参学。不要自己说:『我不行了!我就不要用功了。』不要这样想。」这位老比丘就说:「好,我就这样做!」他就到优波鞠多尊者那里去了。

  到了优波鞠多那儿时,远远地看到有一位大比丘来欢迎他,到庙里,还为他打洗脚水。这老比丘说:「还没有看见优波鞠多尊者,我不洗脚。」旁边有位比丘就说:「这位给你打洗脚水的,就是优波鞠多尊者。」这位老比丘听了非常感动。

  在我们凡夫世界,也有有智慧的人,有什么消息可以通电话、传真;那时候没有这些设备,但圣人一入定,什么事情都知道,不需要通知,所以优波鞠多尊者远远地去欢迎他。

  老比丘洗完脚,优波鞠多尊者就告诉当执事的人:「打板!大家到禅堂静坐。」这老比丘当然也去,一静坐还是打瞌睡。作维那的就拿一个灯给他,叫他拿着灯在禅堂里面巡香;谁打瞌睡,就把灯给他。正在这时候,优波鞠多尊者入火光三昧,放大光明,同时还有一万八千大阿罗汉也都放大光明;老比丘一看见这个境界,受很大的感动,生出大欢喜,静坐再也不打瞌睡了。这事也不可思议,他不断地努力修习,没多久也就得阿罗汉道了。

  得阿罗汉道以后,他向优波鞠多尊者告辞,回到原来的住处。第二天,这位比丘尼来了,向大德顶礼,说:「大德啊!你今天才是真正的庄严!」这老比丘说:「多谢妳的恩德!由妳的启发、鼓励,我才有这样的成就。」

  从这看出来:佛教徒里,在家居士不说,现在就说出家人。出了家入于非家,应该注意这件事!注意什么事呢?没有修学圣道,原来的凡夫境界决定不能转变。出家,当然是落发、受戒,也应该学戒;学戒以后,就应该学习佛法、学习四念处、学习圣道,要积极地做清净心的这件事。做这件事成功了就是圣人,这时心清净、身清净、语清净──三业清净,清净就是庄严。若一天只是忙其它的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