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事情,好像也有功德,但是忙了几十年,也不得圣道;所以我们应该反省一下!
我以前在香港,看见火头僧写的一篇文章。什么文章呢?七七事变日本人侵略中国时,国家国防的力量小,大家还不合(中国人应该发惭愧心),所以日本人节节胜利,北京沦陷了、南京也沦陷了。南京大屠杀──日本人还不承认这件事。那时,中国南北各地方的大丛林,就是念楞严咒来祈祷国泰民安;虽然祈祷,日本人还是节节胜利。
我那时候在满洲国,年纪还小,不知道这件事。但从火头僧写的文章,我感觉:他对楞严咒的信心不是那么多。后来,果然看他开始反驳《楞严经》。其实,我个人对密,还是有信心的。
问题在什么地方呢?不说圣人那么高的程度。如果内心清净,能由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,得未到地定就好一点,或达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程度,心里没有欲了,念楞严咒,那就不同!我们没得到色界四禅,连未到地定、欲界定都没得到,用这样的心去念楞严咒,也有功德;我认为,若诚意地念,也可能会有不可思议的效力;但是如果说是大家打着木鱼这么念,总而言之,事实是不见有效,日本人还是节节胜利。所以,就上早晚课这样的生活,不修学四念处;这件事要反省一下!
我们阅读经论,那就不同了!佛临入涅槃时,阿难尊者是初果,爱烦恼没有断,所以佛要入涅槃,他心很痛就是哭。阿那律尊者警觉他,说:「你是住持佛法的人,世间上的无常,任何人不能避免,为了住持佛法,有什么大事要向佛请问啊?哭是没有用的!」阿难尊者就问佛,其中有一件是:佛灭度以后,出家人应该怎么样修行?佛说:「依四念处行道!」
《阿含经》讲四念处,小乘的《阿毘达磨论》也讲四念处,乃至小乘的经律论、大乘的经律论,都讲四念处;现在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也还是四念处,四念处就是禅!按佛的遗嘱,我们应该这样学习、这样修行,其它的事尽量放下一点。
佛说依四念处修行能得圣道,佛会说谎话吗?佛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!我们把佛说的话放在一边,去听祖师的话,要重新想一想这件事。当然祖师的话也是好,不是决定不对;但总感觉到:祖师是佛的弟子,祖师不如佛!我说这话,你可能还不满意、不同意。但是今天的佛教,你认为很兴盛吗?我认为今天的佛教不是那么兴盛,所以应该从佛陀的法语,学习圣道,这样依教奉行还有可能得圣道。祖师的话可以参考,也不是说要把祖师的话丢一边,不必那样子。
《六祖坛经》有一句:「心平何劳持戒。」有人解释说:心平就是持戒,何必一定要像比丘那么持戒呢?我想:戒律(毘尼)是佛法的寿命!有戒,佛法就能住持;没有戒,佛教就要灭亡了。这样子我们怎么能不持戒呢!所以,要努力地学习戒、持戒!那六祖大师这句话,你能说他说错吗?但是,这句话功德不是很多!祖师说的话,也有道理,但不如佛说的圆满。所以,应该努力地学习经律论,从这里容易得正知正见、容易有成就。
实在,「庄严佛土」是要庄严自己的心,心净则佛土净,心清净是一切功德的根本,应该要认识这件事。「即非庄严」,也就是无相;能够证悟契合无相的真理,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那么心就是庄严;所以无相就是真庄严,应该先学无相的法门。
前面说:我要灭度一切众生,我当庄严佛土;这不是菩萨。那么怎样才是菩萨呢?「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」:若菩萨学习般若波罗蜜,明白我不可得、一切法不可得!那这个人就真实是菩萨了。因为有般若智慧,发大悲心,能不退转于无上菩提;若没有无我的智慧,慈悲心禁不起考验,随时就会跌倒的。
前边是说佛无法得菩提,这一段是说菩萨化他也是无所有;所以劝发菩提心,就是要向佛、向菩萨学习。
前辑.正释经文.二十五
丁二、赞佛得无上菩提具无量功德二 戊一、圆证法身功德二 己一、正叹五 庚一、知见圆明
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肉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来有肉眼。」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天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来有天眼。」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慧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来有慧眼。」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法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来有法眼。」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佛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来有佛眼。」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说是沙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来说是沙」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,如是宁为多不?」「甚多!世尊!」
佛告须菩提:「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,如来悉知。何以故?如来说诸心,皆为非心,是名为心。所以者何?须菩提!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
这以下是赞叹佛圆满无量功德的境界;初发心的菩萨,应该发欢喜心向佛学习。第一段赞叹佛「圆证法身功德」,先正叹,又分六段,第一段知见圆明。
前边每一段都说,我不可得、一切法不可得的道理;那我们就容易误会,佛能见一切法不可得,就只是有慧眼。所以,佛提出来问,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肉眼不」:先招呼须菩提!如来有没有肉眼呢?「如是!世尊!如来有肉眼」:须菩提回答,佛陀是有肉眼的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天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来有天眼。」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慧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来有慧眼。」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法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来有法眼。」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佛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来有佛眼。」这一段的问答是说:佛不只是有慧眼,佛是五眼都具足的。
「肉眼」:就是指人间人的眼睛,也是由精微的物质组织成,但是它的功能不是那么圆满。见粗不见细:粗显的境界看得见,微细的境界看不见。见表不见里:只能看到外表、看不见里边。见近不见远、见明不见暗、见前不见后;功能很有限度,很多境界不能见。佛也有肉眼,但比我们凡夫的肉眼,好得多。
「天眼」:就是指欲界天、色界天上的人,他们的天眼,也是精微的物质所组织成,但比人间的肉眼好;粗显、微细的色法都能看见,内外、远近、明暗,都能看见。譬如天黑,没有日月灯的光明,但天眼也一样能看见;功能完全不同了。
欲界天的人,没有色界四禅的定力,他们的眼也名为天眼,能看见很远的事情,比我们好得多;它还有一种功能,能看见未来的事情,譬如忉利天主释提桓因,寿命将尽时,预先知道将来要来到人间作猪,心里很苦恼。这就是天眼能见未来。色界天人有禅定的力量,他们的天眼,能看见未来几千年几万年的事,那更是肉眼所不能及了。
人间的人,若修学坐禅,得到色界四禅,然后再修天眼,才能得天眼通;只得禅定,未必有天眼,欲界定、未到地定,连无色界四空定,都不能得天眼通。有的阿罗汉,没得色界四禅,也没有神通;若得色界四禅,修神通的阿罗汉、辟支佛、大菩萨和佛,都有天眼通的。
人间,有的人并没有得禅定,但是果报有点特别,类似天眼通,这是果报的天眼,能看见一般肉眼所不能见的事,但不是决定靠得住,也没有修得的天眼那么厉害。
肉眼和天眼都是能看见色法。而通常说的中阴身,唯天眼能看见,肉眼不得见。所以人死了以后,有天眼通的人,能看见他的中阴身得果报处──哦!他到天上去了。哦!他又来人间做人了。或者他做只毒蛇,或者到地狱去了。若没得天眼通是不知道的。
「慧眼」:就是智慧。指阿罗汉能观见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、乃至山河大地,都是剎那剎那无常生灭变化,无我我所、毕竟空的道理。若听闻《金刚般若经》、学习《大般若经》而得阿罗汉道,那就能看见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道理。
「法眼」:也是智慧,就是能通达一切法缘起道理的智慧。得法眼的人,也具足慧眼;而且法眼能通达无量无边的佛法,还能通达众生的根性,不论是利根、钝根,有业障、没有业障,这些事都能看到;并能够「随其所应,宣说佛法」,随顺众生的根性所合适的,宣说那样的佛法来利益众生。能通达三乘佛法、教化三乘众生,有这样的功能,就名为法眼。
「佛眼」:是圆满通达诸法实相;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,佛眼的境界是其余的众生所不能及。
这样说,共有两个解释:第一、一般地面上的众生有肉眼,天上的人有天眼,阿罗汉有慧眼,菩萨有法眼,佛有佛眼。第二、佛具足五眼,菩萨具足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,阿罗汉具足肉眼、天眼、慧眼;凡夫都不具足佛眼、慧眼、法眼、天眼,或者有肉眼,或者能有天眼,但还不是圣人。
而五眼中的差别,肉眼和天眼,都是地水火风物质组织成的,能看见色法。慧眼、法眼、佛眼是属于智慧,不是由物质组成;而且一定是先得慧眼,而后得法眼。慧眼,能见诸法毕竟空,能断除见烦恼、爱烦恼,是得阿罗汉道以上的境界。法眼,是观察一切世俗谛缘起的境界,因为先得慧眼,所以法眼所见一切缘起法的境界,不颠倒转,不会有错误。这是说佛具足五眼,也表示佛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,无所缺少。
我讲个故事。有一个很贫苦的人,他的太太长得很美,结婚以后,生个女儿也很美。但是不久他死了,死后投生在大海那边为大鸟;虽然是做了大鸟,还想念这个女儿。他知道女儿生活很困难,就在夜间从海里拿一个宝,放在她女儿的门后边。
他女儿早晨起来,开门一看:「哎呀!这里有一个宝珠。」就拿回来了,心想:「怎么回事呢?不知道。」肉眼就是这样,不知道怎么回事。当然也还正常的生活,夜间睡觉,第二天早上起来开门,又有个宝在那里,又拿回去了。就这样几天,心里感觉很奇怪:「怎么回事情呢?」于是乎,这天不睡觉,隐藏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