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事情,好像也有功德,但是忙了幾十年,也不得聖道;所以我們應該反省一下!
我以前在香港,看見火頭僧寫的一篇文章。什麼文章呢?七七事變日本人侵略中國時,國家國防的力量小,大家還不合(中國人應該發慚愧心),所以日本人節節勝利,北京淪陷了、南京也淪陷了。南京大屠殺──日本人還不承認這件事。那時,中國南北各地方的大叢林,就是念楞嚴咒來祈禱國泰民安;雖然祈禱,日本人還是節節勝利。
我那時候在滿洲國,年紀還小,不知道這件事。但從火頭僧寫的文章,我感覺:他對楞嚴咒的信心不是那麼多。後來,果然看他開始反駁《楞嚴經》。其實,我個人對密,還是有信心的。
問題在什麼地方呢?不說聖人那麼高的程度。如果內心清淨,能由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,得未到地定就好一點,或達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的程度,心裏沒有欲了,念楞嚴咒,那就不同!我們沒得到色界四禅,連未到地定、欲界定都沒得到,用這樣的心去念楞嚴咒,也有功德;我認爲,若誠意地念,也可能會有不可思議的效力;但是如果說是大家打著木魚這麼念,總而言之,事實是不見有效,日本人還是節節勝利。所以,就上早晚課這樣的生活,不修學四念處;這件事要反省一下!
我們閱讀經論,那就不同了!佛臨入涅槃時,阿難尊者是初果,愛煩惱沒有斷,所以佛要入涅槃,他心很痛就是哭。阿那律尊者警覺他,說:「你是住持佛法的人,世間上的無常,任何人不能避免,爲了住持佛法,有什麼大事要向佛請問啊?哭是沒有用的!」阿難尊者就問佛,其中有一件是:佛滅度以後,出家人應該怎麼樣修行?佛說:「依四念處行道!」
《阿含經》講四念處,小乘的《阿毘達磨論》也講四念處,乃至小乘的經律論、大乘的經律論,都講四念處;現在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也還是四念處,四念處就是禅!按佛的遺囑,我們應該這樣學習、這樣修行,其它的事盡量放下一點。
佛說依四念處修行能得聖道,佛會說謊話嗎?佛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诳語者、不異語者!我們把佛說的話放在一邊,去聽祖師的話,要重新想一想這件事。當然祖師的話也是好,不是決定不對;但總感覺到:祖師是佛的弟子,祖師不如佛!我說這話,你可能還不滿意、不同意。但是今天的佛教,你認爲很興盛嗎?我認爲今天的佛教不是那麼興盛,所以應該從佛陀的法語,學習聖道,這樣依教奉行還有可能得聖道。祖師的話可以參考,也不是說要把祖師的話丟一邊,不必那樣子。
《六祖壇經》有一句:「心平何勞持戒。」有人解釋說:心平就是持戒,何必一定要像比丘那麼持戒呢?我想:戒律(毘尼)是佛法的壽命!有戒,佛法就能住持;沒有戒,佛教就要滅亡了。這樣子我們怎麼能不持戒呢!所以,要努力地學習戒、持戒!那六祖大師這句話,你能說他說錯嗎?但是,這句話功德不是很多!祖師說的話,也有道理,但不如佛說的圓滿。所以,應該努力地學習經律論,從這裏容易得正知正見、容易有成就。
實在,「莊嚴佛土」是要莊嚴自己的心,心淨則佛土淨,心清淨是一切功德的根本,應該要認識這件事。「即非莊嚴」,也就是無相;能夠證悟契合無相的真理,如如不動,不取于相,那麼心就是莊嚴;所以無相就是真莊嚴,應該先學無相的法門。
前面說:我要滅度一切衆生,我當莊嚴佛土;這不是菩薩。那麼怎樣才是菩薩呢?「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」:若菩薩學習般若波羅蜜,明白我不可得、一切法不可得!那這個人就真實是菩薩了。因爲有般若智慧,發大悲心,能不退轉于無上菩提;若沒有無我的智慧,慈悲心禁不起考驗,隨時就會跌倒的。
前邊是說佛無法得菩提,這一段是說菩薩化他也是無所有;所以勸發菩提心,就是要向佛、向菩薩學習。
前輯.正釋經文.二十五
丁二、贊佛得無上菩提具無量功德二 戊一、圓證法身功德二 己一、正歎五 庚一、知見圓明
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肉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來有肉眼。」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天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來有天眼。」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慧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來有慧眼。」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法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來有法眼。」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佛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來有佛眼。」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說是沙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來說是沙」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,如是甯爲多不?」「甚多!世尊!」
佛告須菩提:「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,如來悉知。何以故?如來說諸心,皆爲非心,是名爲心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
這以下是贊歎佛圓滿無量功德的境界;初發心的菩薩,應該發歡喜心向佛學習。第一段贊歎佛「圓證法身功德」,先正歎,又分六段,第一段知見圓明。
前邊每一段都說,我不可得、一切法不可得的道理;那我們就容易誤會,佛能見一切法不可得,就只是有慧眼。所以,佛提出來問,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肉眼不」:先招呼須菩提!如來有沒有肉眼呢?「如是!世尊!如來有肉眼」:須菩提回答,佛陀是有肉眼的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天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來有天眼。」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慧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來有慧眼。」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法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來有法眼。」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佛眼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來有佛眼。」這一段的問答是說:佛不只是有慧眼,佛是五眼都具足的。
「肉眼」:就是指人間人的眼睛,也是由精微的物質組織成,但是它的功能不是那麼圓滿。見粗不見細:粗顯的境界看得見,微細的境界看不見。見表不見裏:只能看到外表、看不見裏邊。見近不見遠、見明不見暗、見前不見後;功能很有限度,很多境界不能見。佛也有肉眼,但比我們凡夫的肉眼,好得多。
「天眼」:就是指欲界天、色界天上的人,他們的天眼,也是精微的物質所組織成,但比人間的肉眼好;粗顯、微細的色法都能看見,內外、遠近、明暗,都能看見。譬如天黑,沒有日月燈的光明,但天眼也一樣能看見;功能完全不同了。
欲界天的人,沒有色界四禅的定力,他們的眼也名爲天眼,能看見很遠的事情,比我們好得多;它還有一種功能,能看見未來的事情,譬如忉利天主釋提桓因,壽命將盡時,預先知道將來要來到人間作豬,心裏很苦惱。這就是天眼能見未來。色界天人有禅定的力量,他們的天眼,能看見未來幾千年幾萬年的事,那更是肉眼所不能及了。
人間的人,若修學坐禅,得到色界四禅,然後再修天眼,才能得天眼通;只得禅定,未必有天眼,欲界定、未到地定,連無色界四空定,都不能得天眼通。有的阿羅漢,沒得色界四禅,也沒有神通;若得色界四禅,修神通的阿羅漢、辟支佛、大菩薩和佛,都有天眼通的。
人間,有的人並沒有得禅定,但是果報有點特別,類似天眼通,這是果報的天眼,能看見一般肉眼所不能見的事,但不是決定靠得住,也沒有修得的天眼那麼厲害。
肉眼和天眼都是能看見色法。而通常說的中陰身,唯天眼能看見,肉眼不得見。所以人死了以後,有天眼通的人,能看見他的中陰身得果報處──哦!他到天上去了。哦!他又來人間做人了。或者他做只毒蛇,或者到地獄去了。若沒得天眼通是不知道的。
「慧眼」:就是智慧。指阿羅漢能觀見色受想行識、眼耳鼻舌身意、乃至山河大地,都是剎那剎那無常生滅變化,無我我所、畢竟空的道理。若聽聞《金剛般若經》、學習《大般若經》而得阿羅漢道,那就能看見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道理。
「法眼」:也是智慧,就是能通達一切法緣起道理的智慧。得法眼的人,也具足慧眼;而且法眼能通達無量無邊的佛法,還能通達衆生的根性,不論是利根、鈍根,有業障、沒有業障,這些事都能看到;並能夠「隨其所應,宣說佛法」,隨順衆生的根性所合適的,宣說那樣的佛法來利益衆生。能通達叁乘佛法、教化叁乘衆生,有這樣的功能,就名爲法眼。
「佛眼」:是圓滿通達諸法實相;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,佛眼的境界是其余的衆生所不能及。
這樣說,共有兩個解釋:第一、一般地面上的衆生有肉眼,天上的人有天眼,阿羅漢有慧眼,菩薩有法眼,佛有佛眼。第二、佛具足五眼,菩薩具足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,阿羅漢具足肉眼、天眼、慧眼;凡夫都不具足佛眼、慧眼、法眼、天眼,或者有肉眼,或者能有天眼,但還不是聖人。
而五眼中的差別,肉眼和天眼,都是地水火風物質組織成的,能看見色法。慧眼、法眼、佛眼是屬于智慧,不是由物質組成;而且一定是先得慧眼,而後得法眼。慧眼,能見諸法畢竟空,能斷除見煩惱、愛煩惱,是得阿羅漢道以上的境界。法眼,是觀察一切世俗谛緣起的境界,因爲先得慧眼,所以法眼所見一切緣起法的境界,不顛倒轉,不會有錯誤。這是說佛具足五眼,也表示佛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,無所缺少。
我講個故事。有一個很貧苦的人,他的太太長得很美,結婚以後,生個女兒也很美。但是不久他死了,死後投生在大海那邊爲大鳥;雖然是做了大鳥,還想念這個女兒。他知道女兒生活很困難,就在夜間從海裏拿一個寶,放在她女兒的門後邊。
他女兒早晨起來,開門一看:「哎呀!這裏有一個寶珠。」就拿回來了,心想:「怎麼回事呢?不知道。」肉眼就是這樣,不知道怎麼回事。當然也還正常的生活,夜間睡覺,第二天早上起來開門,又有個寶在那裏,又拿回去了。就這樣幾天,心裏感覺很奇怪:「怎麼回事情呢?」于是乎,這天不睡覺,隱藏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