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在門旁邊看,哦!天還沒有光以前,看見一只大鳥飛來,又放一個寶在那裏。是這麼回事情!她把這個寶又拿回到屋裏面,也就發財了。
她心想:「這只大鳥天天送寶來,要把牠抓住。」所以就弄個大網,就放在旁邊的地方:「等這只鳥一落下來,要抓住牠!」第二天,果然鳥又飛來了,這只鳥不是傻子,站在那裏一看:「妳想抓我!」回頭就飛了,從那以後再也不送寶!
從這故事看出二件事,第一:人死了以後是不斷滅的,繼續有生命存在,但是什麼樣生命不一定。這個人是做了大鳥,可能有人還投生做人。第二:父母對兒女的愛是不得了,雖然死了,還是憶念、還是愛他的兒女。《大毘婆沙論》說到:畜牲世界,不管是豬、狐狸、狼、老虎、或是這大鳥也好,多數有點宿命通,還有點他心通的,牠還能憶念:哎呀!我的女兒生活很困難。會想辦法來幫助她,還是有這種愛。
所以做兒女的對父母不要違背,應該孝順才對。父母有時候說真實話喝斥你,你不要不高興,應該歡喜的接受父母的教誨。就算父母不信佛,而你學習了佛法,智慧應該是不同了,但是對父母隨順一點,善巧方便的勸導他們信佛,來報答父母恩,才是對的!所以肉眼實在是很可憐的境界,父親給她送寶,還不知道。天眼也不是真實的好,應該求慧眼、求法眼、求佛眼,而努力地修行才可以!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說是沙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來說是沙。」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,如是甯爲多不?」「甚多!世尊!」
佛告須菩提:「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,如來悉知。何以故?如來說諸心,皆爲非心,是名爲心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
前邊說佛具足一切能見的功能;以下,就以眼所見的最粗顯事情來說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說是沙不」:佛問須菩提,說恒河裏的沙,佛是不是也說它是沙呢?「如是!世尊!如來說是沙」:是的!世尊!如來也說是沙。
在我們凡夫的衆生世界,也是由有智慧的人立出來種種的名言,每一樣事都立有名字;佛來到這個世界,爲隨順我們,所以世俗說是沙,佛也說是沙,佛不違背世俗。但凡夫說沙,會執著它是真實的,不知道它是假的;佛說是沙,只是假名字,不會像我們有執著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」:一粒沙等于一條恒河,那麼恒河中那麼多的沙,就是有那麼多沙數的恒河。
「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,如是甯爲多不」:恒河沙的恒河沙數,每一粒沙算一佛世界,這麼多的世界是不是很多呢?「甚多!世尊」:須菩提回答說,很多。
前面說這麼多的數目,目的是什麼呢?「佛告須菩提: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,如來悉知」:一個世界的衆生就很多了,何況那麼多世界的衆生,是更多了;一個衆生的分別心就很多了,何況那麼多衆生的分別心,是很多很多了。而佛告須菩提:那麼多的世界所有衆生的分別心,佛完全都知道。
衆生心是什麼呢?就是顛倒迷惑。也不修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就是虛妄分別的這種心啊;我們的心就是虛妄分別、不能安住在第一義谛,但佛都能知道。爲什麼佛有這麼大的他心通呢?
「如來說諸心,皆爲非心,是名爲心」:佛能知道一切衆生內心的活動,就是因爲佛能通達諸心非心的道理。佛說一切衆生的心就是虛妄分別,不能安住在第一義谛,是名爲虛妄分別心。或者說,這一切心都是不可得的,在不可得上,心是沒有的,假名爲心;佛能覺悟「不可得」,就能通達衆生的分別心是怎麼回事。
修他心通的人怎麼修呢?是從形相上看。那個人面上現出來憤怒,就是有瞋心;那個人表現于外是歡喜,就是內心有如意的想法;從這裏去思惟,慢慢就得到他心通。當然,要得到色界四禅,這樣修才能得他心通,沒有四禅的功夫,即使修也是不行。
但是,佛的他心通不是這樣;而是通達了一切心都是不可得,通達畢竟空,這畢竟空是沒有邊際、沒有界限的;說這個房子就是這麼大、這麼高,而畢竟空是無邊際的境界。衆生,在畢竟空上有種種緣起,貪的因緣就生貪心,憤怒的因緣就生憤怒,各式各樣的心由各式各樣的因緣而生起。佛的心普遍在畢竟空這裏,就能知道衆生緣起的差別心。
「所以者何」:前面說諸心皆爲非心,是什麼道理呢?
「須菩提!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:這可以作二個解釋。
第一、在時間上,心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不同。過去心:心在過去時雖然正在活動,但是若站在現在的立場看,過去心已經過去、已經滅了,不可得。未來的心:還沒有生起,也就是沒有那一件事。現在的心:剎那間也過去了,所以沒有真實性可以取著的;若是有真實的體性,現在就永久是現在,不會過去。
第二、佛說:色法是剎那剎那生滅的,心也是剎那剎那生滅的。而凡夫起初靜坐的時候,在打妄想,那時候不知道心是剎那生滅;如果得到禅定時,心是明靜而住,沒有其它妄想,那自然會感覺到心是常住的;因爲凡夫看不見剎那,要聖人才可以。所以,如果我們相信佛的話,佛說心有剎那剎那生滅,就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不同,而這個心一直地在變動,一直地生了又滅、滅了又生,都是因緣生起的,因緣生起就是無自性,無自性就是不可得、畢竟空!
過去心自性不可得,現在心自性不可得,未來心自性也不可得,所以如來說諸心,皆爲非心,佛能通達那個自性不可得,知道一切衆生的分別心是怎麼回事。這話的意思:就是佛能教導我們,令心寂靜住,不妄想分別,覺悟諸法實相的真理。
我們沒得聖道,只是自己想什麼就說什麼而已;凡夫能弘揚佛法?不是的,沒有這種能力呀!所以佛說: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也是不可得的。
前輯.正釋經文.二十六
庚二、福德具足
須菩提!于意雲何?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緣,得福多不?」
「如是!世尊!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。」
「須菩提!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;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。
前面說佛得無上菩提以後,知見圓明,五眼都具足了,有大智慧光明;最難知道的一切衆生的心念,佛都知道了,所以能夠善巧方便的度化衆生。下面這一段,說佛具足無量無邊的福德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緣,得福多不」:佛招呼須菩提,若有人以滿叁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珍寶,布施給衆生,這個人將來得的果報是不是很多呢?「如是!世尊!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」:須菩提回答,以小小的寶布施,可能得的功德不多,用這麼多的寶救護衆生的苦難,將來得到可愛的果報是很多的。
這下面,用佛法的立場來評論這件事。「須菩提!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」:佛招呼須菩提,若是修福德的這個人,執著有真實的福德可得、執著我能作福德、我能用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;這樣執著的話,佛就不會說:你得到的福德很多。因爲再多的福德,從時間上逐漸地逐漸地結束,就無常了。
「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」:如果有慈悲心、又有般若智慧,能做功德利益衆生,不執著有真實的福德、也不執著有我能做功德,我空、法也空──有叁輪體空的智慧做功德;佛說,這個人得的福德是特別多的。
這一段文的意思是什麼呢?不管哪一位佛,在因地的時候,都有般若智慧、大悲心做功德;所以,成佛時能得無量無邊大自在的福德。我們說佛有智慧,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翻作無上正等正覺,就是指智慧;其實佛不只是有智能,還有大福德的境界。
庚叁、身相具足二 辛一、具足色身
須菩提!于意雲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」
「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」
這是第叁段,說佛成佛的時候,身相具足。又分二段,這一段,是具足色身;下一段,是具足諸相。從原則上說,這兩段,道理是一樣的;但是又有一點差別:這一段是說成佛以後,現出來具足無量功德莊嚴的身相,是指佛的圓滿報身;下面具足諸相,就是佛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化身。
「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」:佛,是指佛的法身,法身就是諸法如,諸法如是佛的法身。可以從圓滿報身來看佛的法身嗎?「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」:說不可以的。
「何以故?如來說具足色身」:佛說爲法身菩薩所見的圓滿報身;「即非具足色身」:因爲佛的法身是離一切相的,諸法如也是離一切相的,所以說不是具足一切相的圓滿報身。
「是名具足色身」:佛在因地時修行無量無邊的善法,成佛時所成就圓滿報身的果報,是因緣所生,所以是名具足色身。若是在佛的本身來看,佛觀察具足色身都是寂滅相,那就是指法身了。
辛二、具足諸相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」
「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。」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」:佛那離一切相的法身,可以用叁十二相身來看嗎?看見叁十二相,就是佛的法身嗎?「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,何以故?如來說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」。
這兩段文的意思:佛成佛的時候,爲法身菩薩示現的圓滿報身相是具足無量功德莊嚴;爲凡夫衆生,或者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阿羅漢,或是沒得聖道的菩薩示現八相成道的應化身也是圓滿莊嚴;雖然具足這些身相,而佛的心無所得,不執著,還是寂滅相。凡夫如果相好莊嚴,就生高慢心瞧不起別人,聖人不是這樣的。
庚四、法音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