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3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在门旁边看,哦!天还没有光以前,看见一只大鸟飞来,又放一个宝在那里。是这么回事情!她把这个宝又拿回到屋里面,也就发财了。

  她心想:「这只大鸟天天送宝来,要把牠抓住。」所以就弄个大网,就放在旁边的地方:「等这只鸟一落下来,要抓住牠!」第二天,果然鸟又飞来了,这只鸟不是傻子,站在那里一看:「妳想抓我!」回头就飞了,从那以后再也不送宝!

  从这故事看出二件事,第一:人死了以后是不断灭的,继续有生命存在,但是什么样生命不一定。这个人是做了大鸟,可能有人还投生做人。第二: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不得了,虽然死了,还是忆念、还是爱他的儿女。《大毘婆沙论》说到:畜牲世界,不管是猪、狐狸、狼、老虎、或是这大鸟也好,多数有点宿命通,还有点他心通的,牠还能忆念:哎呀!我的女儿生活很困难。会想办法来帮助她,还是有这种爱。

  所以做儿女的对父母不要违背,应该孝顺才对。父母有时候说真实话喝斥你,你不要不高兴,应该欢喜的接受父母的教诲。就算父母不信佛,而你学习了佛法,智慧应该是不同了,但是对父母随顺一点,善巧方便的劝导他们信佛,来报答父母恩,才是对的!所以肉眼实在是很可怜的境界,父亲给她送宝,还不知道。天眼也不是真实的好,应该求慧眼、求法眼、求佛眼,而努力地修行才可以!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说是沙不?」「如是!世尊!如来说是沙。」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,如是宁为多不?」「甚多!世尊!」

  佛告须菩提:「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,如来悉知。何以故?如来说诸心,皆为非心,是名为心。所以者何?须菩提!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

  前边说佛具足一切能见的功能;以下,就以眼所见的最粗显事情来说。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说是沙不」:佛问须菩提,说恒河里的沙,佛是不是也说它是沙呢?「如是!世尊!如来说是沙」:是的!世尊!如来也说是沙。

  在我们凡夫的众生世界,也是由有智慧的人立出来种种的名言,每一样事都立有名字;佛来到这个世界,为随顺我们,所以世俗说是沙,佛也说是沙,佛不违背世俗。但凡夫说沙,会执着它是真实的,不知道它是假的;佛说是沙,只是假名字,不会像我们有执着。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」:一粒沙等于一条恒河,那么恒河中那么多的沙,就是有那么多沙数的恒河。

  「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,如是宁为多不」:恒河沙的恒河沙数,每一粒沙算一佛世界,这么多的世界是不是很多呢?「甚多!世尊」:须菩提回答说,很多。

  前面说这么多的数目,目的是什么呢?「佛告须菩提: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,如来悉知」:一个世界的众生就很多了,何况那么多世界的众生,是更多了;一个众生的分别心就很多了,何况那么多众生的分别心,是很多很多了。而佛告须菩提:那么多的世界所有众生的分别心,佛完全都知道。

  众生心是什么呢?就是颠倒迷惑。也不修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就是虚妄分别的这种心啊;我们的心就是虚妄分别、不能安住在第一义谛,但佛都能知道。为什么佛有这么大的他心通呢?

  「如来说诸心,皆为非心,是名为心」:佛能知道一切众生内心的活动,就是因为佛能通达诸心非心的道理。佛说一切众生的心就是虚妄分别,不能安住在第一义谛,是名为虚妄分别心。或者说,这一切心都是不可得的,在不可得上,心是没有的,假名为心;佛能觉悟「不可得」,就能通达众生的分别心是怎么回事。

  修他心通的人怎么修呢?是从形相上看。那个人面上现出来愤怒,就是有瞋心;那个人表现于外是欢喜,就是内心有如意的想法;从这里去思惟,慢慢就得到他心通。当然,要得到色界四禅,这样修才能得他心通,没有四禅的功夫,即使修也是不行。

  但是,佛的他心通不是这样;而是通达了一切心都是不可得,通达毕竟空,这毕竟空是没有边际、没有界限的;说这个房子就是这么大、这么高,而毕竟空是无边际的境界。众生,在毕竟空上有种种缘起,贪的因缘就生贪心,愤怒的因缘就生愤怒,各式各样的心由各式各样的因缘而生起。佛的心普遍在毕竟空这里,就能知道众生缘起的差别心。

  「所以者何」:前面说诸心皆为非心,是什么道理呢?

  「须菩提!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」:这可以作二个解释。

  第一、在时间上,心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不同。过去心:心在过去时虽然正在活动,但是若站在现在的立场看,过去心已经过去、已经灭了,不可得。未来的心:还没有生起,也就是没有那一件事。现在的心:剎那间也过去了,所以没有真实性可以取着的;若是有真实的体性,现在就永久是现在,不会过去。

  第二、佛说:色法是剎那剎那生灭的,心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的。而凡夫起初静坐的时候,在打妄想,那时候不知道心是剎那生灭;如果得到禅定时,心是明静而住,没有其它妄想,那自然会感觉到心是常住的;因为凡夫看不见剎那,要圣人才可以。所以,如果我们相信佛的话,佛说心有剎那剎那生灭,就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不同,而这个心一直地在变动,一直地生了又灭、灭了又生,都是因缘生起的,因缘生起就是无自性,无自性就是不可得、毕竟空!

  过去心自性不可得,现在心自性不可得,未来心自性也不可得,所以如来说诸心,皆为非心,佛能通达那个自性不可得,知道一切众生的分别心是怎么回事。这话的意思:就是佛能教导我们,令心寂静住,不妄想分别,觉悟诸法实相的真理。

  我们没得圣道,只是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而已;凡夫能弘扬佛法?不是的,没有这种能力呀!所以佛说: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也是不可得的。

  前辑.正释经文.二十六

  庚二、福德具足

  须菩提!于意云何?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缘,得福多不?」

  「如是!世尊!此人以是因缘,得福甚多。」

  「须菩提!若福德有实,如来不说得福德多;以福德无故,如来说得福德多。

  前面说佛得无上菩提以后,知见圆明,五眼都具足了,有大智慧光明;最难知道的一切众生的心念,佛都知道了,所以能够善巧方便的度化众生。下面这一段,说佛具足无量无边的福德。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缘,得福多不」:佛招呼须菩提,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珍宝,布施给众生,这个人将来得的果报是不是很多呢?「如是!世尊!此人以是因缘,得福甚多」:须菩提回答,以小小的宝布施,可能得的功德不多,用这么多的宝救护众生的苦难,将来得到可爱的果报是很多的。

  这下面,用佛法的立场来评论这件事。「须菩提!若福德有实,如来不说得福德多」:佛招呼须菩提,若是修福德的这个人,执着有真实的福德可得、执着我能作福德、我能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;这样执着的话,佛就不会说:你得到的福德很多。因为再多的福德,从时间上逐渐地逐渐地结束,就无常了。

  「以福德无故,如来说得福德多」:如果有慈悲心、又有般若智慧,能做功德利益众生,不执着有真实的福德、也不执着有我能做功德,我空、法也空──有三轮体空的智慧做功德;佛说,这个人得的福德是特别多的。

  这一段文的意思是什么呢?不管哪一位佛,在因地的时候,都有般若智慧、大悲心做功德;所以,成佛时能得无量无边大自在的福德。我们说佛有智慧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翻作无上正等正觉,就是指智慧;其实佛不只是有智能,还有大福德的境界。

  庚三、身相具足二 辛一、具足色身

  须菩提!于意云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?」

  「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。何以故?如来说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」

  这是第三段,说佛成佛的时候,身相具足。又分二段,这一段,是具足色身;下一段,是具足诸相。从原则上说,这两段,道理是一样的;但是又有一点差别:这一段是说成佛以后,现出来具足无量功德庄严的身相,是指佛的圆满报身;下面具足诸相,就是佛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的化身。

  「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」:佛,是指佛的法身,法身就是诸法如,诸法如是佛的法身。可以从圆满报身来看佛的法身吗?「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」:说不可以的。

  「何以故?如来说具足色身」:佛说为法身菩萨所见的圆满报身;「即非具足色身」:因为佛的法身是离一切相的,诸法如也是离一切相的,所以说不是具足一切相的圆满报身。

  「是名具足色身」:佛在因地时修行无量无边的善法,成佛时所成就圆满报身的果报,是因缘所生,所以是名具足色身。若是在佛的本身来看,佛观察具足色身都是寂灭相,那就是指法身了。

  辛二、具足诸相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?」

  「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。何以故?如来说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诸相具足。」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」:佛那离一切相的法身,可以用三十二相身来看吗?看见三十二相,就是佛的法身吗?「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,何以故?如来说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诸相具足」。

  这两段文的意思:佛成佛的时候,为法身菩萨示现的圆满报身相是具足无量功德庄严;为凡夫众生,或者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阿罗汉,或是没得圣道的菩萨示现八相成道的应化身也是圆满庄严;虽然具足这些身相,而佛的心无所得,不执着,还是寂灭相。凡夫如果相好庄严,就生高慢心瞧不起别人,圣人不是这样的。

  庚四、法音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