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遍满
「须菩提!汝勿谓如来作是念:『我当有所说法。』莫作是念!何以故?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,不能解我所说故。须菩提!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」
第四段法音遍满,是说佛说法的音声,遍满十方世界。佛在法身菩萨无漏的圣人世界,法音遍满;在凡夫的世界,就不一定,要有因缘才能到人间示现成佛。佛在佛世界法音遍满一切处,但是三界的凡夫众生都不得听闻。
「须菩提!汝勿谓如来作是念:我当有所说法」:佛告诉须菩提,你不要以为佛要为众生说法的时候,心里先要分别:我要为众生说法。「莫作是念」:佛这又重复说一句,不要作是念!
「何以故」:为什么不要这样说?佛为众生说法之先,心不动念、不想一想、准备准备吗?
「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,不能解我所说故」:假设有人说佛为众生说法时,要先分别分别、观察观察:我要为众生说什么法?这样子,不但不是赞叹佛,反倒是毁谤佛了;因为这个人还不懂佛为众生说法的道理。是怎么回事呢?
「须菩提!说法者,无法可说」:佛为众生说法,是无法可说的。
这有二个意思:第一、佛为众生说法时,不用分别就能随众生之所应,宣说一切佛法,但是佛心里还是没分别;佛有这种境界,所以佛的心里没有这些法。用语言文字表达佛所证悟的真理,有能诠、所诠,这名为法。但佛没有这种分别心,所以叫做无法可说。
第二、学习佛所说的法,当然听佛说法是音声,或是记录出来的文字;音声也好、文字也好,就是有能诠、所诠的道理;我们从这里学习,思惟观察,然后这样修行;到证悟第一义谛的时候,原来没有语言文字!都是离名言相的,是没有名言可得的!也就是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的道理,所以说是无法可说。
这地方要注意一件事。譬如说:诸法皆空、诸法是无我的。我们依据这话思惟观察,证悟到无我毕竟空时,那里并没有无我、毕竟空、无常这种分别。从这地方来说,佛是无法可说,佛就是没有说。
这件事可以这样说:佛所觉悟的第一义谛,是离名言相的,是无法可说,没有能诠所诠可以为众生分别。但这样子,众生没有办法觉悟佛法,佛不得已,只好在离名言相上,善巧方便安立名言:这是苦集灭道、这是十二因缘、这是六波罗蜜、三世因果、这是三恶道,乃至那是佛;有六道轮回、有三乘圣人。这样用名言来表达,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啊!我们从这里才能明白,从有文字相到无文字相,到了无文字,这才真实是佛法;有文字还是佛法的方便境界,说「一切法都是真如、诸法实相」,这还是名字相,若真实证悟到那个境界,是没有这句话的。
所以学习佛法的时候,不要太执着、去争论「有我和无我、常和无常」这件事。这种种分别,其实都是相对的。在世俗谛的境界,由种种差别可以安立种种名言:这是灯、这是书、这是房子、这是人、这是花、这是草。在第一义谛上没有这些差别相,没有名言可安立,所以证悟诸法实相的智慧是无分别的,但是,是智慧!
未证悟的人,没有这无分别智,不能证悟第一义谛。这智慧从哪来呢?从佛为我们说的语言文字佛法去学习!学习到一个程度的时候,一方面修毘钵舍那、一方面修奢摩他,初开始修奢摩他,心要安住在所缘境,其实这所缘境也都是虚妄的;用出入息作所缘境,息也是虚妄的境界;或者用脐轮、丹田、莲花,或一个圆光作所缘境,不管是青黄赤白,地水火风,都是虚妄的境界。但是若长时期观诸法实相,就不以世俗谛,而以第一义谛为所缘境,能止在第一义谛,这是离一切分别相的。到那时候,就会知道:说法者无法可说!而为我们说的种种文字,是方便善巧安立的。就像过河,非要有一座桥、或一条船才可以,不然不能过这个河啊!所以,学习的时候,不得不这么学习,真是证悟到第一义谛,是离一切名言相的境界。
「是名说法」:若从佛为我们宣说的语言文字上来通达无语言文字,是名说法。
前辑.正释经文.二十七
庚五、信众殊胜
尔时,慧命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」
佛言:「须菩提!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。何以故?须菩提!众生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」
第五科信众殊胜,是说报身佛说法的听众是特别殊胜,不同于化身佛的境界。
「尔时,慧命须菩提白佛言」:前面说完报身佛说法境界的时候,慧命须菩提,就向佛请问这一个问题。
「慧命」:就是智慧的生命,以智慧为他的生命。凡夫的生命,分两部分:一部分是生理的组织,一部分是精神的作用;这两部分连合在一起而不分离,这叫做命,也就是寿命。寿命是我们所喜爱的,我们都希望寿命长一点。但是修学佛法有成就的人,所创造出来新的生命,是什么呢?就是无漏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这五种法都是清净无漏的,这是圣人的生命;在这五种法里面,以慧为首,所以说慧命,就是指清净的智慧是他的生命。
凡夫修学佛法时,常要保持内心的正念、清净,正念不失掉,虽然还不是慧命,但向于慧命去了。如果失掉正念,就是一般的凡夫境界;若有正念,那这是一个佛弟子清净的生命,因为还没得到圣道,不能称之为慧命。成就初果、二果的圣人,是有智慧了,但是偶然地还有一点虚妄分别。到四果阿罗汉,没有这些虚妄分别,他清净的智慧一直存在而不失掉,所以就叫做慧命;其实这里边还包括有戒、定、解脱、解脱知见的功德。这是赞叹的意思,赞叹须菩提尊者是一个具足阿罗汉功德的人。
我们称之为佛宝、法宝、僧宝,把「僧」称之为僧宝,就是因为有无漏的戒定慧;如果没有成就无漏的戒定慧,虽然是出家人,只可说僧,不能称之为宝,因为在色受想行识里,都是虚妄分别,所以不足以称为宝。
「世尊!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」:说圆满报身佛在清净佛世界,演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佛法的这件事,佛灭度以后,在未来世的人,听说这样的佛法,会相信吗?
「佛言:须菩提!彼非众生」:佛回答须菩提,当然是有相信的人!圆满报身佛或者也可以说是法身佛,法身佛说法时,当然有法身菩萨听法,但他不是一般的凡夫众生;凡夫众生听不见也看不见报身佛说法,只有法身菩萨才能看见、听见,所以有这么一回事。「非不众生」:虽然他不是凡夫众生,也成就无漏的功德,但没有圆满,不能称之为佛,所以,非不是众生,还是可以称之为众生。「何以故」:什么原因呢?
佛招呼「须菩提!众生众生者」:说在生死里流转的众生,一共有两类:一类是一般的凡夫众生,另外一类就是已经成就无漏圣道的众生。成就无漏圣道的众生,又有两类:一类是还有这个臭皮囊的;第二类是弃舍肉身,而成就法身的圣人。
「如来说非众生」:现在听法身佛说法的这个人,不是一般生死流转的众生,也不是没有弃舍臭皮囊的众生,而是得到法身的众生。「是名众生」:得法身的众生在听法身佛(圆满报身佛)说法;这是极高程度之人的境界,不是一般人的境界。
庚六、正觉圆成
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无所得耶?」
佛言:「如是!如是!须菩提!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复次,须菩提!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
这是第六科正觉圆成,说法身佛(也就是圆满报身佛)成就了无上菩提的这件事。
「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无所得耶」:须菩提提出问题问佛: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成就无上正等正觉;前面曾说: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;虽然成就了无上菩提,但是佛本身观察无上菩提是自性空,无有少法可得;就是没有菩提可得吗?
前边只是简单的说无所得,在这一段就说得详细了。
「如是!如是」:释迦牟尼佛回答说:是的!佛是得无上菩提,但在他的内心是无所得的。这是印可,下面说出来道理。
「须菩提!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」:我,是释迦牟尼佛自称;我对于所成就的无上菩提,有无量的智慧、三昧,无量福德、无量陀罗尼、无量无边的道力、无量无边的神通大自在境界的无量功德,在心里明了每一法都是因缘有、毕竟空,毕竟空中无有少法可得。「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:这就是佛所成就的无上菩提的境界。
这样解释呢,就是「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」,指诸法如说的。诸法如,成佛不成佛都是这样子,我们没成佛的人,色受想行识里也有如,乃至一色一香都有如。前面说到无所得就是诸法如;佛有法身、报身、应化身三身,法身就是诸法如。
「复次,须菩提!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:诸法如在一切众生、一切法中是平等,没有高下的差别。譬如说生死流转的众生就是下,得圣道的众生就是高;在诸法如上看,没有高下的差别。这是一个解释,
另一个解释:三大阿僧祇劫圆满无上菩提的人,他们的功德都是平等的,佛与佛都是没有高下、没有差别──佛佛道同就是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这样说,就是指佛的圆满报身、化身;此佛的报身、化身与彼佛的报身、化身,都是平等无差别的。
前面是「无有少法可得」,是说佛的清净法身;这里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指佛的报身和化身,也是平等的。
「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:这一节是说,佛并不是自然地就成佛了,而是要经过长时期地修行才成就!没成佛的人,虽然也有诸法如,但是在我们的诸法如上,有各式各样的烦恼、业障、苦恼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