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▪P3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遍滿

  「須菩提!汝勿謂如來作是念:『我當有所說法。』莫作是念!何以故?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,即爲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。須菩提!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」

  第四段法音遍滿,是說佛說法的音聲,遍滿十方世界。佛在法身菩薩無漏的聖人世界,法音遍滿;在凡夫的世界,就不一定,要有因緣才能到人間示現成佛。佛在佛世界法音遍滿一切處,但是叁界的凡夫衆生都不得聽聞。

  「須菩提!汝勿謂如來作是念:我當有所說法」:佛告訴須菩提,你不要以爲佛要爲衆生說法的時候,心裏先要分別:我要爲衆生說法。「莫作是念」:佛這又重複說一句,不要作是念!

  「何以故」:爲什麼不要這樣說?佛爲衆生說法之先,心不動念、不想一想、准備准備嗎?

  「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,即爲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」:假設有人說佛爲衆生說法時,要先分別分別、觀察觀察:我要爲衆生說什麼法?這樣子,不但不是贊歎佛,反倒是毀謗佛了;因爲這個人還不懂佛爲衆生說法的道理。是怎麼回事呢?

  「須菩提!說法者,無法可說」:佛爲衆生說法,是無法可說的。

  這有二個意思:第一、佛爲衆生說法時,不用分別就能隨衆生之所應,宣說一切佛法,但是佛心裏還是沒分別;佛有這種境界,所以佛的心裏沒有這些法。用語言文字表達佛所證悟的真理,有能诠、所诠,這名爲法。但佛沒有這種分別心,所以叫做無法可說。

  第二、學習佛所說的法,當然聽佛說法是音聲,或是記錄出來的文字;音聲也好、文字也好,就是有能诠、所诠的道理;我們從這裏學習,思惟觀察,然後這樣修行;到證悟第一義谛的時候,原來沒有語言文字!都是離名言相的,是沒有名言可得的!也就是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的道理,所以說是無法可說。

  這地方要注意一件事。譬如說:諸法皆空、諸法是無我的。我們依據這話思惟觀察,證悟到無我畢竟空時,那裏並沒有無我、畢竟空、無常這種分別。從這地方來說,佛是無法可說,佛就是沒有說。

  這件事可以這樣說:佛所覺悟的第一義谛,是離名言相的,是無法可說,沒有能诠所诠可以爲衆生分別。但這樣子,衆生沒有辦法覺悟佛法,佛不得已,只好在離名言相上,善巧方便安立名言:這是苦集滅道、這是十二因緣、這是六波羅蜜、叁世因果、這是叁惡道,乃至那是佛;有六道輪回、有叁乘聖人。這樣用名言來表達,這是不得已而爲之啊!我們從這裏才能明白,從有文字相到無文字相,到了無文字,這才真實是佛法;有文字還是佛法的方便境界,說「一切法都是真如、諸法實相」,這還是名字相,若真實證悟到那個境界,是沒有這句話的。

  所以學習佛法的時候,不要太執著、去爭論「有我和無我、常和無常」這件事。這種種分別,其實都是相對的。在世俗谛的境界,由種種差別可以安立種種名言:這是燈、這是書、這是房子、這是人、這是花、這是草。在第一義谛上沒有這些差別相,沒有名言可安立,所以證悟諸法實相的智慧是無分別的,但是,是智慧!

  未證悟的人,沒有這無分別智,不能證悟第一義谛。這智慧從哪來呢?從佛爲我們說的語言文字佛法去學習!學習到一個程度的時候,一方面修毘缽舍那、一方面修奢摩他,初開始修奢摩他,心要安住在所緣境,其實這所緣境也都是虛妄的;用出入息作所緣境,息也是虛妄的境界;或者用臍輪、丹田、蓮花,或一個圓光作所緣境,不管是青黃赤白,地水火風,都是虛妄的境界。但是若長時期觀諸法實相,就不以世俗谛,而以第一義谛爲所緣境,能止在第一義谛,這是離一切分別相的。到那時候,就會知道:說法者無法可說!而爲我們說的種種文字,是方便善巧安立的。就像過河,非要有一座橋、或一條船才可以,不然不能過這個河啊!所以,學習的時候,不得不這麼學習,真是證悟到第一義谛,是離一切名言相的境界。

  「是名說法」:若從佛爲我們宣說的語言文字上來通達無語言文字,是名說法。

  前輯.正釋經文.二十七

  庚五、信衆殊勝

  爾時,慧命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?」

  佛言:「須菩提!彼非衆生,非不衆生。何以故?須菩提!衆生衆生者,如來說非衆生,是名衆生。」

  第五科信衆殊勝,是說報身佛說法的聽衆是特別殊勝,不同于化身佛的境界。

  「爾時,慧命須菩提白佛言」:前面說完報身佛說法境界的時候,慧命須菩提,就向佛請問這一個問題。

  「慧命」:就是智慧的生命,以智慧爲他的生命。凡夫的生命,分兩部分:一部分是生理的組織,一部分是精神的作用;這兩部分連合在一起而不分離,這叫做命,也就是壽命。壽命是我們所喜愛的,我們都希望壽命長一點。但是修學佛法有成就的人,所創造出來新的生命,是什麼呢?就是無漏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這五種法都是清淨無漏的,這是聖人的生命;在這五種法裏面,以慧爲首,所以說慧命,就是指清淨的智慧是他的生命。

  凡夫修學佛法時,常要保持內心的正念、清淨,正念不失掉,雖然還不是慧命,但向于慧命去了。如果失掉正念,就是一般的凡夫境界;若有正念,那這是一個佛弟子清淨的生命,因爲還沒得到聖道,不能稱之爲慧命。成就初果、二果的聖人,是有智慧了,但是偶然地還有一點虛妄分別。到四果阿羅漢,沒有這些虛妄分別,他清淨的智慧一直存在而不失掉,所以就叫做慧命;其實這裏邊還包括有戒、定、解脫、解脫知見的功德。這是贊歎的意思,贊歎須菩提尊者是一個具足阿羅漢功德的人。

  我們稱之爲佛寶、法寶、僧寶,把「僧」稱之爲僧寶,就是因爲有無漏的戒定慧;如果沒有成就無漏的戒定慧,雖然是出家人,只可說僧,不能稱之爲寶,因爲在色受想行識裏,都是虛妄分別,所以不足以稱爲寶。

  「世尊!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」:說圓滿報身佛在清淨佛世界,演說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佛法的這件事,佛滅度以後,在未來世的人,聽說這樣的佛法,會相信嗎?

  「佛言:須菩提!彼非衆生」:佛回答須菩提,當然是有相信的人!圓滿報身佛或者也可以說是法身佛,法身佛說法時,當然有法身菩薩聽法,但他不是一般的凡夫衆生;凡夫衆生聽不見也看不見報身佛說法,只有法身菩薩才能看見、聽見,所以有這麼一回事。「非不衆生」:雖然他不是凡夫衆生,也成就無漏的功德,但沒有圓滿,不能稱之爲佛,所以,非不是衆生,還是可以稱之爲衆生。「何以故」:什麼原因呢?

  佛招呼「須菩提!衆生衆生者」:說在生死裏流轉的衆生,一共有兩類:一類是一般的凡夫衆生,另外一類就是已經成就無漏聖道的衆生。成就無漏聖道的衆生,又有兩類:一類是還有這個臭皮囊的;第二類是棄舍肉身,而成就法身的聖人。

  「如來說非衆生」:現在聽法身佛說法的這個人,不是一般生死流轉的衆生,也不是沒有棄舍臭皮囊的衆生,而是得到法身的衆生。「是名衆生」:得法身的衆生在聽法身佛(圓滿報身佛)說法;這是極高程度之人的境界,不是一般人的境界。

  庚六、正覺圓成

  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爲無所得耶?」

  佛言:「如是!如是!須菩提!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複次,須菩提!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以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

  這是第六科正覺圓成,說法身佛(也就是圓滿報身佛)成就了無上菩提的這件事。

  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爲無所得耶」:須菩提提出問題問佛:釋迦牟尼佛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;前面曾說: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于是中無實無虛;雖然成就了無上菩提,但是佛本身觀察無上菩提是自性空,無有少法可得;就是沒有菩提可得嗎?

  前邊只是簡單的說無所得,在這一段就說得詳細了。

  「如是!如是」:釋迦牟尼佛回答說:是的!佛是得無上菩提,但在他的內心是無所得的。這是印可,下面說出來道理。

  「須菩提!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乃至無有少法可得」:我,是釋迦牟尼佛自稱;我對于所成就的無上菩提,有無量的智慧、叁昧,無量福德、無量陀羅尼、無量無邊的道力、無量無邊的神通大自在境界的無量功德,在心裏明了每一法都是因緣有、畢竟空,畢竟空中無有少法可得。「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:這就是佛所成就的無上菩提的境界。

  這樣解釋呢,就是「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」,指諸法如說的。諸法如,成佛不成佛都是這樣子,我們沒成佛的人,色受想行識裏也有如,乃至一色一香都有如。前面說到無所得就是諸法如;佛有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叁身,法身就是諸法如。

  「複次,須菩提!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:諸法如在一切衆生、一切法中是平等,沒有高下的差別。譬如說生死流轉的衆生就是下,得聖道的衆生就是高;在諸法如上看,沒有高下的差別。這是一個解釋,

  另一個解釋:叁大阿僧祇劫圓滿無上菩提的人,他們的功德都是平等的,佛與佛都是沒有高下、沒有差別──佛佛道同就是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這樣說,就是指佛的圓滿報身、化身;此佛的報身、化身與彼佛的報身、化身,都是平等無差別的。

  前面是「無有少法可得」,是說佛的清淨法身;這裏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指佛的報身和化身,也是平等的。

  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:這一節是說,佛並不是自然地就成佛了,而是要經過長時期地修行才成就!沒成佛的人,雖然也有諸法如,但是在我們的諸法如上,有各式各樣的煩惱、業障、苦惱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