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▪P3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有眼耳鼻舌身意、有色聲香味觸法,有我、有法,這樣子貪瞋癡就出來了。

  所以,菩薩一定要深入諸法實相,常常要作如是觀。不要等到事情來了,再作如是觀,那就來不及了。平常就得閑居靜處,修奢摩他、毘缽舍那,這樣學習;作如是觀,達到一個程度的時候,外面的境界怎麼變動,不影響正念。無論境界怎麼令人滿意,怎麼苦惱,正念能立得住。如果沒學到這個程度,能行菩薩道嗎?我看不可能的!

  在經上說:「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等境界來時──「怎麼可以毀辱我!」這樣怎麼行呢?正念維持不住,菩薩道會退,那就成了敗壞菩薩,不是真實菩薩了。所以出家人也好、在家居士也好,一定要拿出時間用功修行,訓練自己,把程度提高,最低限度要能調伏煩惱,境界風若來時,心能不動!雖然不是聖人,若達到這個程度,就可以行菩薩道,不然是行不來的。

  這一段文是佛略答:雲何應住?雲何降伏其心?就是用般若波羅蜜來保護無上菩提心;如果有虛妄分別心,應該用般若來調伏,將心恢複清淨。

  前輯.正釋經文.二十叁

  己二、引證二 庚一、佛無法得菩提二 辛一、約因上說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于然燈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?」

  「不也,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佛于然燈佛所,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

  佛言:「如是!如是!須菩提!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須菩提!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:『汝于來世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』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,作是言:『汝于來世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』

  這一段是引證:就是告訴初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應該向佛、菩薩學習;分兩大科:第一科、佛無法得菩提;第二科、菩薩化他無所有。

  佛無法得菩提,又分二科。第一科、約因上說;引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薩道,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,也是這樣學習無所得的般若波羅蜜。佛自己說:我以前也是這樣學的,所以現在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,也應該這樣學習,大家都是同學。

  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于然燈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」:佛問須菩提,釋迦如來還沒成佛時,在然燈佛處得到了智慧,能證入諸法實相嗎?也就是說,由無分別的智慧才能契會諸法如,諸法如是所覺悟的;如果這位菩薩認爲:我得到清淨根本的無分別智,我覺悟諸法如了!菩薩是這樣的嗎?

  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有兩種不同:第一、是究竟圓滿的無上菩提,那就是叁大阿僧祇劫功德圓滿、證悟諸法如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佛。第二、只一部分證悟諸法如,這是指初得無生法忍,也名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;如天臺宗說的分證菩提,也就是分證即佛的意思。

  「不也,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佛于然燈佛所,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:須菩提說:不是的,如以我的程度推測佛所說的道理,佛于然燈佛所得無生法忍時,能觀察那所成就清淨無分別的智慧是因緣有、自性空,是畢竟空寂、不可得;所證悟的諸法如也是不可得;所以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「佛言:如是!如是!須菩提!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:這底下佛認可他的看法,須菩提你說得對!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菩薩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的時候,反聞聞自性,反過來觀察這覺悟諸法如的智慧,也是不可得的!那麼,智慧不可得,所覺悟的諸法如,也不可得,心裏不受一切法!

  「須菩提!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:汝于來世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」:佛又招呼須菩提!若是執著:我成就什麼什麼智慧了、我能覺悟諸法如。然燈佛就不會說:汝于來世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因爲若這樣子,還只是一般的凡夫,怎麼能成佛呢?所以不說將來成佛了。

  前面是從反面解釋,這以下是從正面解釋。「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:就是因爲儒童菩薩,當時得無生法忍時,觀察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智慧不可得、諸法如也不可得,心不受一切法,遠離一切虛妄分別,能與諸法如相應。「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,作是言:汝于來世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」:因爲我離了一切虛妄分別,與諸法如相應,雖然還不像佛那麼圓滿,只成就一部分,但一定會繼續向前進,終究有一天,究竟圓滿;所以然燈佛就爲我授記:過一大阿僧祇劫以後,你會得成佛道,圓滿無上菩提,佛號名釋迦牟尼。

  「釋迦牟尼」,在六百卷的《大般若經》,玄奘法師翻作能寂;釋迦翻做能,牟尼翻做寂。爲什麼因緣叫能寂?有二個原因。

  第一個原因:摩耶夫人在藍毘尼園降生了悉達多太子,所以不再往她娘家去,就坐著車回來了。回到迦毘羅衛城的時候,就有一個不同的境界:原來在城裏的小孩子很吵鬧,但是當悉達多太子一入城時,這些小孩子都不鬧了,城裏都是寂靜的。淨飯王感覺到他能夠寂靜一切的聲音,所以爲他取名叫能寂。

  第二個原因:中國漢傳佛教,多數認爲悉達多太子出家是十九歲出家;印度也有這個說法。但是,從各方面看:二十九歲出家的說法占多數──十九歲結婚,十年受欲樂,二十九歲才出家。出家後他在摩伽陀國王舍城附近,一個苦行林裏修苦行。那個地區,同時也有很多的外道修苦行,大家來來去去,總有見面的時候,見面就會打招呼;而悉達多太子和任何人也不打招呼,別人向他打招呼,他也不出聲,所以大家就稱他能寂。

  在我們漢文佛教的古德不這樣解釋,而說是能夠證悟諸法如、離名言相,名之爲能寂;這是更深奧的解釋,也是好。又有翻作「能仁寂默」:能仁表示釋迦牟尼佛有大慈悲心,寂默就是般若波羅蜜;大悲與般若兩種功德圓滿,名之爲佛。這麼解釋當然是更好。

  「如來」,在外道的解釋是如如不動,就是有真實的我;一切法都有變動,但我的體性是常住不變的,能夠往來六道,可以解脫成爲聖人、可以成佛度化衆生,我是如如不變的,這樣叫做如來。現在佛說:我不可得!法也不可得!一切法都是畢竟空寂的!覺悟如是義,名爲如來。這和外道的解釋是不一樣的。

  辛二、約得果說叁 壬一、標如義

  何以故?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。

  這一科,約果說,釋迦牟尼佛已圓滿無上菩提果了,這果上也是無法得菩提。又分叁段:第一段、先把大義標出來,說如義,就是圓滿地覺悟了諸法如,名之爲佛。

  「何以故」:染汙法也無所得、清淨的功德也無所得,爲什麼一定要無所得呢?「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」:如來就是佛的意思;佛爲什麼稱之爲如來呢?就是覺悟一切法的本性畢竟空寂,才名之爲如來,如果認爲是有,那就不能得佛道了。

  壬二、無得即是得

  若有人言:『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』須菩提!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于是中無實無虛,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須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

  「若有人言: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:假設有人說,釋迦牟尼佛究竟圓滿證悟的時候,諸法如是他所得的、他有清淨的智慧了。若這樣說,這句話有問題,應該調整一下。

  「須菩提!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:實在我也不可得、一切法也不可得。能得的智慧不可得、所得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是不可得;觀察佛的智慧是因緣有、畢竟空寂,畢竟空中,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可得。應該這樣觀才是對的!

  須菩提!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于是中無實無虛,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。

  前邊都是說由有而無,使令心無所得,破除有所得的執著;這裏再說,也不可以執著都是空無所有。

  所以說「須菩提!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于是中無實無虛」,「無實」:觀察佛得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是自性空寂的,所以沒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得;這是無所得。「無虛」:那麼佛叁大阿僧祇劫白辛苦了,沒得無上菩提啊?佛還是凡夫嗎?不是!無所得即是得,佛還是得無上菩提了;這叫做無虛。

  叁論宗嘉祥大師的《金剛般若疏》上引僧肇大師的一句話:「玄道在乎絕域,不得以得之」,就是指這個不可思議、一切離名言相的境界是不可得,若能到達無所得的境界,就是得到了。這樣說,是不虛!還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。從凡夫開始來說這件事,凡夫遇見一切事情都是有所得、都是有執著;若把這有所得的執著取消,就是無所得,無所得就是得到那不可思議境界了。

  在僧肇大師的時代,真谛叁藏、菩提流支這些唯識學者還沒來中國,昙無谶也還沒來,只有羅什法師在,而他能說出這句話來;會說出這句話,是什麼意思呢?因爲符合唯識宗說:遍計所執性、依他起性、圓成實性的道理。唯識上說:「非離彼能诠,智于所诠轉」,一定要有能诠,顯示所诠,有能、有所,智慧才能活動;若離開能诠的名言,要诠顯所诠的事,我們的智慧不能動了;就是指沒有名言相的時候,心就不能活動。

  那麼我們用功修行的時候,要假藉名言去思惟諸法實相的道理──這是觀,還須要有奢摩他的止;奢摩他的止是無分別,毘缽舍那的觀是有分別,就是用這兩個方法調心。繼續地這樣止而又觀、觀而又止,就能把有所得的執著破盡了,這無所得的智慧一出來,能、所都不可得,就入于無分別境界;這時候,圓成實性就顯現出來──不得以得之;于是中無實無虛,也就是這樣意思。僧肇大師沒看見唯識的經論,能覺悟到這裏,是大智慧人。

  「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」:所以佛就說世間上一切法──有漏法、無漏法,有爲法、無爲法──皆是佛法。這是結束這段文。

  須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

  這底下解釋前面那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