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性空,名爲清淨;心也是緣起的,是本性空,這叫做清淨。龍樹菩薩說:空亦名爲清淨;爲什麼空叫做清淨呢?因爲覺悟一切法空的時候,能斷煩惱,所以心清淨。從這裏看出來:要加上般若的智慧,心才清淨;如果沒有般若的智慧,不能斷煩惱,表面上看心不動,就說「我心裏面是清淨的。」這句話靠不住!因爲所有的煩惱種子都還潛藏著,心是不能清淨的。
「即生實相」:因爲成就了般若智慧,破除無量無邊虛妄分別的染汙,諸法的真理就顯現出來了。若是我們沒有達到這境界的時候,諸法的真實相不現前,也就是迷惑的境界。在諸法的真理本身來說,並沒有現前不現前的差別,但是在人的迷悟上是有差別了。
所謂實相現前,指心裏無一切相;明白的說,一切法自性空就是諸法的真實相。真實相這地方,有不欺诳的意思。所有因緣生法,看起來好像是真實的,其實是虛妄的,所以裏面都有欺诳性;而一切法自性空這地方,永久地是這樣子,它不變異,沒有欺诳性。所以得入聖道的人,永久不退轉;若沒得聖道,在因緣法上來來往往的境界,都是靠不住的,所以不名之爲實相。
「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」:應該知道這個人信心清淨,即生實相,是聖人的境界,所以成就了最殊勝的功德。
「世尊!是實相者,即是非相」:觀察一切法畢竟空、是離一切相的;但是若一取著這畢竟空,就變成一種概念、變成法塵分別影相,那就不是實相了。「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」:若能離一切相,成就無分別的智慧,這時所見的真理,才叫做實相。
癸叁、明自領解爲易
世尊!我今得聞如是經典,信解受持,不足爲難。
第叁段是須菩提說他自己領解般若的無相法門,不感覺難,比較容易。
「我今得聞如是經典,信解受持,不足爲難」:我聽聞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能信解諸法無相的道理,也能這樣子修行,心裏與諸法無相的道理相應,而不會再失掉,這件事不難。因爲須菩提尊者,宿世在佛法裏栽培了很多善根,已經達到阿羅漢的境界,所以學習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是很容易的。
癸四、明他領解爲難叁 子一、正明
若當來世,後五百歲,其有衆生得聞是經,信解受持,是人則爲第一希有!
第四段是說其它的人若能通達般若的無相義,是不容易的。
假設「當來世後五百歲」就是像法開始的那時候,衆生得聞是經,信解受持,「是人則爲第一希有」,那就不容易,就難得了。
因爲正法住世時,得聖道的人多,不得聖道的人少;像法出現的時候,得聖道的人少,不得聖道的特別多,相信《般若經》的人少了,而這個人他能夠得聞是經,並「信解受持」,前面須菩提尊者的信解受持,是阿羅漢的境界;現在也說信解受持,應該說對《般若波羅蜜經》的學習,能達到聖境時,也叫做信解受持。
佛在世時,相信《般若經》比較容易;正法住世時,相信《般若經》也容易,像法時代,就是難了,這就是衆生善根薄了。另外,佛法的思想混亂,不能統一,你說一樣、我說一樣,使令人多數執著有我,而不能學習無我論,所以也就是有困難。
子二、釋信爲難
何以故?此人無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。
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即是非相。
這底下解釋原因,爲什麼相信《般若經》難呢?
相信般若波羅蜜經的人,如果說:有一個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是我所相信的、我有智慧能相信《般若波羅蜜經》。這樣,不能說這個人相信《般若波羅蜜經》!因爲他還有我見、法見的執著。「此人無我相」:這個人對于《般若波羅蜜經》能深入無我的道理,能觀察──學習般若波羅蜜者是誰?我不可得!
中國古代有個布袋和尚,常背著個布袋,在街上來來去去。有人問:「你是凡夫?是聖人?」他回答:「我不在此住!」這句話說得非常好!若說「我不是聖人,我是凡夫。」當然凡夫就是什麼都是執著的境界。他說:我也不在凡夫這裏住,我也不在聖人那裏住。是無住!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這合乎般若波羅蜜的意思。凡夫,是虛妄的名字,是畢竟空;聖人,也是假名字,也是畢竟空。「我不在此住」:我也不可得,凡聖也不可得!那這個人就是聖人了。
「此人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也有這個意思。相信般若法門者不可得!那最低限度這個人有我空的智慧。若說:「我能相信」,那麼你還不是。
「所以者何」:爲什麼無我相呢?「我相即是非相」:根本沒有我!不是有一個「我」,把我消滅了,叫做無我相,根本是沒有我!凡夫因爲沒有智慧,就錯誤虛妄的執著有個我,而這樣的我是沒有的,所以叫做無我相。「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即是非相」:都是沒有我相的。
前輯.正釋經文.十七
子叁、重釋無相所以
何以故?離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。」
爲什麼一定是無我呢?「離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」:因爲佛的大智慧觀一切法是無相──無我相、無法相、亦無非法相。所以無我相是真理,執著有我是錯誤的。執著有我,容易生驕慢心,生驕慢心就會有更多問題,所以不應該執著有我。
這裏有一個問題:得阿羅漢的人,也成就空叁昧、無願叁昧、無相叁昧,心裏也離一切相的,但不名爲佛;釋迦牟尼佛叁大阿僧祇劫功德圓滿,才能名爲佛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因爲對無相的道理,究竟圓滿的通達了,不是阿羅漢,是佛的境界。所以「離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」,也有這樣的意味。
我再講一個故事。有個仙人住在山裏,他讀書的時候,有只狐狸就在旁邊聽;這狐狸還是有點智慧的,牠聽仙人讀了一遍又一遍,等這一部書讀完的時候,這只狐狸就有所覺悟,心想:「我可以做獸中之王了!」牠怎麼做獸中之王呢?
牠各處走,遇見了一只又瘦又軟弱的狐狸,牠對這狐狸說:「我要殺你!」瘦弱的狐狸說:「爲什麼要殺我呢?」說:「我是獸中之王,你不聽我話,我就殺你!」說:「我聽你話嘛!」「好!那我就不殺你。」那麼就跟隨牠了。
這時候,一共是兩只狐狸了,後來再遇見一只狐狸,牠也是說:「我要殺你!」「爲什麼要殺我?」「你若聽我話,我就不殺你。」「好!我聽你的。」就成了叁只狐狸。就這樣子,有很多的狐狸跟隨著這個王。
後來遇見一只大象,狐狸多了,大象也是怕:「好!好!好!我稱你爲王,我隨著你。」所以又降伏了一只大象,接著又降伏了很多的象;仗著象的力量,又降伏了獅子、老虎;很多很多的獸,都尊這只狐狸爲王。牠真是做王了!
做了王以後,牠騎在大象的身上,帶著很多的獸,下命令把這個國家的首都圍繞起來。國王很快知道這件事,就派使者去問:「你們來這裏幹什麼呀?爲什麼要圍住我們?」說是:「我是獸中之王,你們的國王是人中之王,我們要做親戚。我是獸中之王,不能以獸爲妻,把國王的女兒給我做妻,我們就沒有事;如果不這樣子,我就滅你們的國家。」使臣把這話報告王,王心慌了,召集文武百官開緊急會議。
會議的時候,很多大臣說:「這麼多的獸,也是很難辦的呀,王何必愛惜一個女兒呢?就送給牠嘛,我們和平解決,不要戰爭。」只有一位有智慧的大臣說:「自古以來,沒聽說王女給一個狐狸做妻。沒有這種事情!」「我們不給牠可以嗎?」「可以!有辦法可以殺牠。」「有什麼辦法呢?」
如此如此就可以了!這大臣說:「我們派一個使臣同牠談,約定時間,就開戰;並對牠說:『我們的王女不能給你做妻子。你們要同我們打,我們要求先戰,然後獅子再吼。』而我們所有的人先准備棉花,把耳朵都塞起來!狐狸王一定會認爲我們怕獅子吼,所以會先讓獅子吼;一吼,我們就戰勝了!」
這一天,把軍隊准備好了,要同牠們做戰。狐狸果然是中計了,牠想:「人必是怕獅子吼,所以要求先戰後吼。現在我們先吼後戰!」于是乎牠下令獅子先吼。獅子一吼,這狐狸的心髒破爲七分,就從大象身上掉下來,死了。這些獸看王死了,就做鳥獸散,都跑了。
這個故事是佛說的。佛說:這狐狸就是提婆達多的前身,他用欺詐的手段,暫時做了獸中之王;驕慢心一起來,一定要娶人王的女兒,所以牠失敗了。
我看《史記》上,韓信受胯下之辱;初開始他能忍受羞辱,慢慢就步步高升,做楚王、做淮陰侯、做齊王。後來有人密告說:「韓信要造反。」漢高祖有點怕韓信的,這時候,一聽說他要造反,心裏也是驚哪!也召開了軍事會議,「怎麼辦呢?」有將軍說:「我們打他。」
這時候,陳平說:「誰敢率兵去打他?沒有一個將軍能打贏的。」說:「那怎麼辦呢?」「就說皇帝有事情到雲夢這地方來(雲夢,靠近韓信統治的地方),看他來不來?如果來了,預備幾個力士,一伸手就能把他抓住了,不需要將軍領兵作戰!」
我看這段文,感覺書生比拿刀的將軍厲害,不可以輕視的。果然這件事成功了,逮捕韓信以後,就把他所有的權力通通都撤銷,軟禁在長安。這時候韓信沒有力量了,但是他不能忍受這個境界,還要造反,因此就失敗了。韓信是有智慧的人,結果做出無智慧的事情。怎麼回事情呢?他想造反,而訓練他家裏的叁百個工人打仗;有一次,有個人犯了規矩,韓信就打他,而這個人跑出來告密,說他要造反。這回沒有冤枉他了。
這時候,漢高祖不在,呂後聽說韓信要造反的事實,怎麼辦呢?大家出主意:請他來,就說:「皇上在外邊平反成功,大家慶賀,也請他來參加。」派人去請,韓信說:「我有病,不來。」後來派宰相蕭何去請,說:「皇上在外面戰勝了,大家慶賀,請你來參加。」「我精神不好,不要去。」「你到一下,就回來嘛。」他相信蕭何的話,就來了;一到,就被抓住殺死了,還把他全家都殺掉。
韓信初開始能忍受羞辱,而步步高升;沒有權力的時候,反而想要造反,就失敗了。蓮池大師批評這件事:一是他智慧不夠,二是他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