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▪P2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們所理解的語言文字說的般若波羅蜜,還不是佛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。這表示什麼呢?我們要學習語言文字的佛法,但不可以停留在這裏,還要繼續的由戒增上定、定增上慧,而慧有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由修慧達到聖人的境界,通達諸法實相了,這時候就真實是看見月亮了!

  「是名般若波羅蜜」:佛爲我們宣說的般若波羅蜜,這是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。要知道這回事情!這樣的解釋,我感覺對今天的佛教徒合適,今天的佛教徒多數就是語言文字上學一學,就算畢業了,「修」這件事就不管了。現在佛說那不是真實的般若波羅蜜,只是假名字叫做般若波羅蜜。

  第二個解釋,「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」和前面「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的意思相合。佛說的般若波羅蜜就是佛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,這般若波羅蜜都是緣起的;佛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成就了金剛般若波羅蜜,是緣起的,所以也就是自性空,自性空中般若波羅蜜不可得!「是名般若波羅蜜」:我們現在學習的是假名字的般若波羅蜜。這二種解釋都很好。

  講一個小小的故事。我八九年到天臺山,在流通處請了一本《濟公傳》來讀,上面還有印光老法師的序,序上說:這一本是真實的《濟公傳》。那意思是可能還有一本是假的。濟公臨壽終時,說出幾句很有意思的話:「六十年來狼籍,東壁打倒西壁;于今收拾歸去,依然水連天碧。」傳上說:濟公是天臺山五百羅漢之一,來到人間也就是遊戲神通的境界。在《濟公傳》上看,他的文學是很好的!這幾句話,就是阿羅漢的文章了。

  「六十年來狼籍」:他從生到壽命終了,共活了六十歲。他在家時是個讀書人,出家以後,逐漸地逐漸地在佛教裏面不守規矩,就是常常的飲酒、有些不威儀,很多雜亂的境界。狼籍就是雜亂,譬如一堆草本來很整齊,若狼在那裏臥,就把草弄得很亂。他自己說我這六十年在佛法裏不威儀,有很多雜亂的事情。

  「東壁打倒西壁」:東牆把西牆打倒了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這些不威儀、違犯戒律的事,都是無分別的境界;所以你們不要誤會。我們凡夫是因爲貪心、瞋心,或者愚癡心的原因犯戒,都是有分別而做種種錯誤的事情。但是,濟公做這些事情,心是無分別的,因爲阿羅漢沒有叁毒煩惱了,是不執著的清淨心做這種事情;所以,不能夠以凡夫的境界來看的。

  「于今收拾歸去」:我從聖人的世界來到凡夫世界,現在要回到聖人世界了。「依然水連天碧」:現在要走了,再看一看,我的心也依然還是清淨的;我原來心裏是清淨的,現在依然清淨,並沒受到世間上這些有爲境界的汙染。這就是他心裏面有金剛般若,所以一切時、一切處,心都是清淨的;在清淨的境界是清淨,在雜染的境界還是清淨,他心裏清淨的境界,不受世間有爲有漏境界的影響。

  從這件事看:聖人也會表現出雜染的行爲,我們看上去不清淨,但是聖人的心裏還是清淨的,他是用清淨心做的,所以沒有過失;若是凡夫因爲心裏不清淨,做這件事就有罪了;這就是有點差別。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所說法不?」

  前面是說,在佛說的無量無邊的佛法中,單指佛所證悟的金剛般若是離名言相。這下面,包括無量無邊的佛法,只要用語言文字所宣說的,都是離名言相。

  「于意雲何?如來有所說法不」:佛爲我們說法,在佛的心裏認爲有法可以爲我們宣說嗎?本經後面還有一段文也是說這個意思。

  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來無所說。」

  「如來無所說」:佛沒有所說;沒有能說,也沒有所說。這句話的確是不容易解釋,佛是說了,怎麼能說沒有說呢?但是對于想要用功修行的佛教徒來說,這句話很重要!

  在《顯揚聖教論》、《攝大乘論》都有:「名事互爲客,其性應尋思;于二亦當推,唯量及唯假。實智觀無義,唯有分別叁,彼無故此無,是即入叁性。」現在只解釋「名事互爲客,其性應尋思」。

  「名事互爲客」:名是事的客,事是主,名是客;事是名的客,名是主,事是客。譬如發生一件事,記者就寫了一篇文字表達這事;當我們在報紙上看見時,就是憑借記者的這一段文思惟那件事。記者是因爲那件事而寫出這篇文,我們是因爲這篇文而思惟那件事,如果沒有這篇文,我們心裏沒有這件事。這裏就有互相爲客的意思。客是什麼呢?是假的、是虛妄的,本身是空無所有的意思。

  譬如我說:「這個屋子裏有一條龍!」你因爲我這句話,而思惟這屋子有條龍;而那條龍是因爲這句話才想出來,所以那條龍本身是空無所有的。因爲有一條龍,然後就說出「這個屋子裏有一條龍」的這句話,那麼若沒有那條龍,這句話是沒有的,所以這句話本身也是假的、也是空的。那件事本來沒有,因爲心裏想才有;所謂有只是心裏想而已,事情本身是沒有的。我心想:這裏有條龍。而實在沒有龍。所以在兩方面來說,名也是假的、空的,事也是空的。

  現在佛爲我們說出一切法種種的道理,有能诠的名言,有所诠的義理,名言、義理也是互爲客。佛因爲那個道理安立種種的名言來表達,我們憑借佛說的話去思惟那件事和道理;也是一樣,不思惟的時候,它就沒有了,所以那件事本身是空無所有的。如果本身是真實有的,思惟也好,不思惟也好,它本身就是有的。要因思惟而有,那個有就是假的、就是空的。因爲那件事而假立名字,若沒有那件事,這名字本身是沒有的。

  佛說的法是這樣,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切事情也都是這樣子;名字是假的,所表達的義也是假的,假也就是空。靜坐的時候,加以思惟,就知道它是互爲客,是空、是虛假的。若可以應用到一切事情上,心裏就能不動,不會再引起種種的煩惱了。

  而這件事可以分兩方面說:一、別人對你說:「某某說你的壞話,怎麼怎麼樣來破壞你的名譽。」你聽了這句話,就想「名事互爲客」,是假的、是空的!二、如果某甲是你的好朋友,不是說謊話,他說:「某乙在破壞你,說你壞話。」我們平常認爲這應該不是破壞了,不是說離間語,而是真實說你壞話。但是從這道理來說:就是那人真實說了壞話,經過某甲傳給你,還是可以想「名事互爲客」。是凡用語言文字所表達的,都是假的,因爲還要憑借語言文字的思惟,才知道有這麼一件事,不然的話,你心裏沒有這件事;所以那件事在你心裏來說,是空的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因語言文字而引起煩惱是很多很多的,若是能夠這樣觀察,能使令心裏清淨,能斷除一切煩惱。

  「如來無所說」:佛用種種的語言表達佛法種種的道理,都是方便安立的,沒有那回事。但是,方便安立也有作用,若能這樣學習,慢慢就能斷煩惱、見真理,能轉凡成聖,所以佛這麼說。我們若是用這道理觀察,的確是有作用的;但是不要執著那句話是真實的,要悟入都是虛妄的──佛以語言文字表達一切法,有能表達、所表達,都是空無所有的。這是一個道理。

  第二個道理:一切法都是自性空,自性空裏,語言文字是不可得的,所以也是無所說。這樣子,也一樣能夠息滅我們的虛妄分別、斷除一切煩惱,使令心裏平安,無分別,達到聖人的境界。

  我們若沒有學習佛法,心就是這樣子──隨著人家怎麼說,心就動了,或者生歡喜心、或者生憤怒。若在佛法上說:生憤怒是瞋煩惱,生歡喜心是貪煩惱;總而言之,不能遠離煩惱。若是作如是觀──「名事互爲客,其性應尋思」,深入的思惟觀察那個境界,就會明白一切都是假的、虛妄的,是畢竟空!當然加上奢摩他的力量思惟,這樣思惟就是智慧了,就會發生作用,面對境界時心就不動──別人怎麼樣破壞,心裏沒有事情,怎麼樣贊歎,心裏也沒有事。

  前面說金剛般若,觀一切法空,這是一個法門。「如來無所說」,能诠所诠都是客,都是空無所有的,這又是一個法門。這兩個法門都表示真理是離名言相的。「化法離言」,佛用離言的法門來開示我們,若這樣深入的思惟觀察,就從佛法中得大利益了。

  前輯.正釋經文.十五

  癸二、化處非實

  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,是爲多不?」

  須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」

  「須菩提!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。如來說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

  下面第二段「化處非實」,是指佛說法教化衆生的地點,也是假的。前面「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」,是說明常能用金剛般若照見一切法是離一切相,令心無分別,能通達如來說法是無所說,這就是學習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這就叫做奉持。

  通常我們觀察「叁千大千世界」的時候,會認爲是由微細的物質組成的;看大地實在就是土嘛,土很微細的、很微細的,科學又說出很多的名字。「所有微塵,是爲多不」:那麼所有的微塵多不多呢?「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」:太多了。「須菩提!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」:若在佛的大智慧來看,那個微塵就是沒有微塵,是名微塵。

  大地,實在來說,是衆生業力所變現的。有人曾問我:「世界是怎麼開始的?如果承認世界是上帝造的,就是從上帝那裏開始的;佛教不承認上帝,那這世界怎麼開始的呢?」我說:「就從自心的虛妄分別開始的!」心這樣分別,就造成種子,以後發生的事,就從種子生現行,就是這樣來的。

  譬如說靜坐時,這一支香坐得不好,不是散亂就是昏沈;然後有支香坐得不錯,心裏明靜而住,或者是修般若的無相觀很相應;再下一支香,又不行了,心裏還是妄想、昏沈。這樣子,前一支香坐得很好,是白坐了嗎?沒有!因爲前一支香明靜的力量,在心裏熏習了多少力量;雖然下支香很散亂,沒有關系;等到又有一支香坐的很好,就是前面那個力量重現出來,又加強了多少,就是這樣展轉地,漸漸地增多。

  再譬如打禅七時,能夠第四天有一支香坐的不錯,第五天就有兩支香坐的不錯;第六天、第七天可能更多,也可能減少。這樣,有時候低、有時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