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歡喜,然後尊者爲牠宣說佛法,狗生了歡喜心後,就死了;死後投生到舍衛國一個婆羅門家。
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羅漢,他的天眼和凡夫的天眼是不一樣的,不是凡夫的天眼所能及。他又入定觀察知道牠投胎在一個婆羅門家。等到出胎以後,這一天,舍利弗尊者就到這裏來,這婆羅門站在門外就說:「哎呀!阿阇梨!這麼大年歲了,怎麼沒有一個沙彌啊!」舍利弗說:「是的。你有沒有小孩跟我出家,給我作沙彌呢?」婆羅門說:「我小孩太小,等到七歲再送給你作沙彌!」
我們沒有禅定的人記憶力就差點勁,得禅定的人記憶力好;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羅漢,更不用說。到時候,舍利弗又去對婆羅門說:「你七年前對我說,你的小孩七歲的時候,要送給我作沙彌,現在已經七歲了。」這婆羅門說:「是的,我記起這回事。好!送給你作沙彌!」就把小孩送給他了。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羅漢,善巧方便的教導他,沒有多久,他就成爲六通阿羅漢。得阿羅漢以後,入定一看:「我以前是什麼?哎呀!我前生是條狗,被人打斷了腿,在郊外挨餓;是師父給我送了一缽飯,還慈悲爲我說法,我乘此善根又回到人間做人!由師父的教導,得了聖道。哎呀!師父對我的恩德太大了,我不受比丘戒,永久做沙彌侍奉師父!」他名字叫均提沙彌!
我們凡夫前生可能是人,也可能是天,這回又來到人間。怎麼樣呢?還是苦惱境界。而均提沙彌,前生是狗,今生做了人,很快地得阿羅漢道。這事大家在想:「爲什麼會這樣子呢?」就來問佛是怎麼回事。
佛說:「在迦葉佛時代,大衆僧裏,有個年輕的比丘喉嚨好,當維那,唱念的聲音令人歡喜聽。禅堂另外有一個年紀很大的老比丘,聲音鈍濁,但是又偏要唱出聲音。年輕比丘說:「你這聲音還不如狗吠!」這老比丘說:「你認識我嗎?我是阿羅漢啊!你可以這樣說?」「哎呀!」這年輕的維那師,心裏害怕,立刻向他磕頭忏悔。
佛說:「這年輕比丘罵阿羅漢是狗,死了以後,五百世做狗。因爲他以前出過家,持戒清淨、聽聞過佛法、栽培過善根;這一生遇見舍利弗尊者,所以很容易就得阿羅漢道了。」
從這件事看出來兩個消息:第一、這個比丘,年紀不是很大肯出家,在佛法裏面栽培善根;偶然地遇見一個因緣,罵阿羅漢是狗,造了口業。這比丘有惡口的罪業,但也有修學戒定慧的善根;善根、業障這兩件事,業障先得果報。這件事要注意!爲什麼會這樣呢?就是他聽這個老比丘聲音不好聽,心裏憤怒罵阿羅漢用的心力,比修戒定慧的心力還要大,所以「強者先牽」,先去得果報。第二、他得了五百世做狗的果報,而以前栽培的善根潛伏著沒有消失,所以狗的果報結束後,遇釋迦佛出世,然後由舍利弗尊者的教導,善根就被引發出來作用,得阿羅漢!所以,只要是栽培了善根,就有希望得聖道。這也要注意!所以造罪業就要受果報,即使有善根,它們並不能互相抵消;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但因爲他向阿羅漢忏悔,沒有下地獄,但還是要做狗。就是這樣啊!
因此,要有二個警惕:第一、佛出世的時候,我們在哪裏?自己不知道!我們現在來到人間、遇見佛法,佛已經入涅槃了;這是我們的善根不圓滿,但還算不錯,遇見佛法了,還能遇見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。我們要努力地栽培善根哪!若努力地栽培善根,假使現在沒得聖道,將來一定會發生作用;如果不努力栽培,將來還是苦惱人;所以要努力地栽培善根!第二、說話要謹慎,不要罵人!這樣子,我們沒有造罪,就不會到叁惡道去;我們栽培了善根,就能在人間、天上往來,或者願生阿彌陀佛國是最好,應該是這樣做,我們能夠比較快樂自在一點!若到叁惡道去,就太苦了!
世尊!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我不作是念:我是離欲阿羅漢。世尊!我若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。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。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」
前面舉四果解釋學習般若經的功德殊勝。這以下是須菩提尊者引自己也是學習般若波羅蜜──我不可得、法也不可得、不可得也不可得──而成就殊勝功德。
須菩提尊者先稱佛爲「世尊」!「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」:在大阿羅漢裏,有四禅八定、滅盡定、八解脫的大阿羅漢,都是成就了無诤叁昧;但是佛說須菩提在成就無诤叁昧人中,是最殊勝的。
這件事在《大毘婆沙論》說得很詳細。「诤」是什麼意思呢?有煩惱叫做诤。無诤叁昧,就是我表現出來的行爲,不引起任何人的煩惱;若是會引起他人的煩惱,就修正我的行爲。無诤叁昧是怎麼樣呢?阿羅漢也需要乞食、出去辦事;于是乎他先在禅定觀察:我乞食會遇見什麼什麼樣的人、或是到什麼地方辦事,會遇見什麼什麼樣的人;對我的行爲言語,是歡喜、或不歡喜。若有人看見,會不歡喜,這位阿羅漢就不走這條路;不想因爲自己的行爲,引起他的不高興,這就叫做無诤叁昧。
佛爲什麼稱須菩提尊者在得無诤叁昧人中,最爲第一呢?因爲有的阿羅漢,並沒有觀察這件事。唯獨須菩提尊者非常注意這件事,所以他在得無诤叁昧人中,是最殊勝的。
「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」:欲,就是有執著心;有欲界的欲,有色界、無色界對于禅定功德的欲。所有的阿羅漢,都能離叁界欲,但是須菩提尊者有第一的無诤叁昧,所以在一切阿羅漢裏面是最殊勝的,所以是第一離欲阿羅漢!這是佛贊歎須菩提尊者的功德殊勝。
「我不作是念:我是離欲阿羅漢」:這是須菩提尊者自己的想法。前面佛贊歎他,但是須菩提尊者說,佛雖然這樣贊歎,但是我不作如是想:「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,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」我不這樣執著,不執著我怎麼怎麼了不起。因爲阿羅漢修無我觀成就了,不會執著有我,所以無論有什麼殊勝功德,不因此而有高慢心。我們凡夫若有一種優點,就會引起高慢心。但是在佛法裏,因爲修無我觀的關系,沒有這件事。
「世尊!我若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」:這底下從反方面說,假設我執著「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,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,我已成就阿羅漢道、有大智慧境界!」這樣的話,「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」:佛就不會說我是歡喜修無诤行的修行人、不會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、不會說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了。爲什麼呢?若執著有我,生高慢心,那就是凡夫的境界,所以我不作是念。
「以須菩提實無所行」:因爲須菩提(自稱)實在于這得阿羅漢道、無诤叁昧、離欲阿羅漢的功德境界裏面,都沒有這種修行;這種德行都是不可得、是寂滅相的。無诤叁昧是因緣生法,離欲阿羅漢也是因緣生法,因緣生法就是自性空、寂滅相的;所以沒有無诤叁昧、第一離欲阿羅漢可得,這是沒有「我所」可得;得此功德的「我」也不可得,心離一切相、一切分別。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」:佛才稱呼須菩提是個歡喜修無诤叁昧的人。因爲這樣子才符合聖道、符合真理,有這樣的功德了,佛才給一個嘉名,名爲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
須菩提尊者引自己的功德作證:是無我相,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的;是不可取、亦不可說的。這是引聲聞人的功德作證。
前輯.正釋經文.十二
癸叁、能成菩薩道叁 子一、得無生忍
佛告須菩提:「于意雲何?如來昔在然燈佛所,于法有所得不?」 「不也,世尊!如來在然燈佛所,于法實無所得。」
第一段是學習般若法門可以成佛,第二段學習般若法門可以得聲聞的菩提;現在第叁段引菩薩的境界來證明這件事。先說菩薩得無生忍。
「佛告須菩提:于意雲何?如來昔在然燈佛所」: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往昔還是菩薩,在第二阿僧祇劫圓滿、第叁阿僧祇劫開始的時候,遇見然燈佛。
那時釋迦牟尼佛名爲儒童菩薩,跟著一個仙人讀書,仙人就是彌勒菩薩;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,曾作過彌勒菩薩的學生。讀書畢業了,就拜別老師,到別處去,想籌錢來答謝老師教導的恩德。在一個地方遇見一個大富長者的女兒出嫁,而出嫁的方式很特別。怎麼辦法呢?就是召開辯論大會,給第一名的人五百兩金,並把女兒許給他做夫人。
因大富長者女,有很多人歡喜,所以很多年輕人來辯論。在大會中,有一個年紀稍大、相貌非常醜陋的人,但因爲他有學問,眼看就要得第一名了。這時候儒童菩薩來了!年輕的儒童菩薩相貌非常的莊嚴,而且又有學問;他和這年紀大醜陋的人辯論,醜陋的人辯輸了,儒童菩薩得最後勝利!
這件事本來說到這裏也就可以了,但還有個事情應該說:那年紀大相貌醜陋的人,就是提婆達多的前身;因爲辯論輸了,失掉五百兩金及美女,心裏恨儒童菩薩,就發願世世同他爲敵。在經論上看,提婆達多世世與釋迦菩薩爲敵,就是在這地方結怨的關系。
這時候儒童菩薩拿著五百兩金,正要回到山上供養老師;走到城裏,見到城裏正在打掃街道,莊嚴這地區。「什麼事情呢?」一問,有人說:「國王請然燈佛來此說法,並下令把城市莊嚴莊嚴、清潔清潔。」儒童菩薩一想:「哎呀!佛是難遭難遇的大智慧人啊!不能錯過這個機會啊,我要供佛!」
他以五百金向賣花的女人買五莖蓮花,她說:「你用這麼多錢買蓮花,幹什麼?」他說:「我供佛啊!」她說:「供佛好!我還有兩枝送給你供佛,但是有個條件!」「什麼條件?」「世世的要同你做夫妻!」這個賣花的女人,也就是後來釋迦牟尼佛在家時候的太太,耶輸陀羅!
他拿著七枝蓮花,就在那裏等著然燈佛。然燈佛來了!他把七枝蓮花散在然燈佛的頭上後,又看見路上有汙泥,就把自己的頭發散開來,身體伏在那裏,讓然燈佛踩著他的身上走過去。這可見他恭敬佛到這個程度。佛的大智慧境界,知道他是已經得無生法忍的菩薩,就爲他授記:再過一大阿僧祇劫後成佛,名爲釋迦牟尼佛!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