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又招呼「須菩提!」說「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」:十方叁世一切佛,是約人說;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是佛所證悟的法;人、法都是從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生出的。不但要受持讀誦,還要正憶念、如理作意、法隨法行,就能得無生法忍;得無生法忍後,再繼續學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就由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乃至十地,乃至到佛都能成就。

  「須菩提!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」:佛所證悟的法,即非佛法;佛說人和法都是緣起的,都是畢竟空寂的,所以即非佛法。表示雖然是學習《般若波羅蜜經》能得無上菩提,但是得即是無所得!

  說個佛的堂弟阿那律尊者的故事。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天下大雨,正是諸比丘要外出乞食的時候,但是雨非常大,這些比丘就向佛說:「下這麼大的雨,乞食有點不方便,怎麼辦呢?」佛說:「找阿那律尊者去!」那麼就向阿那律尊者說:「現在下大雨,乞食困難!」阿那律尊者說:「不要緊!我來乞食!」他一准備出去乞食,就有人送飲食來了。這就表示他的福德非常大。

  佛說:「他的福德爲什麼那麼大呢?在九十一劫之前,毘婆屍佛法滅之後,阿那律尊者那時候是貧苦的人,他的哥哥出家修行得了辟支佛。這一年,天旱不下雨,人民的生活特別的困難。辟支佛就回到他弟弟家乞食,當時的阿那律生活也是很困難,但是他把僅有的一缽飯供養辟支佛了。因此一缽飯,九十一劫人間天上,一直地得富貴的福報。」

  這還只是一缽飯,不是叁千大千世界七寶,就得那麼大的功德。當然,在生活困難時候,肯把自己的飲食供養辟支佛,這不容易;其次,辟支佛是良福田,是超過阿羅漢的聖人境界,與良福田也有關系,所以得到的福德很多很多。

  如果佛不說這些善惡果報的事情,我們知道什麼?我看什麼也不知道。佛的大智慧、大慈悲告訴我們善惡果報,好好努力地修行,好好努力地栽培,就會有大福德、大智慧,叁乘聖道都可以成就!所以佛教徒是非常幸運的。

  前輯.正釋經文.貳

  前輯.正釋經文.十一

  癸二、能成聲聞果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:『我得須陀洹果』不?」

  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須陀洹名爲入流,而無所入,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是名須陀洹。」

  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『我得斯陀含果』不?」

  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來,而實無往來,是名斯陀含。」

  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『我得阿那含果』不?」

  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爲不來,而實無不來,是故名阿那含。」

  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:『我得阿羅漢道』不?」

  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實無有法名阿羅漢。世尊!若阿羅漢作是念:『我得阿羅漢道』即爲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世尊!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我不作是念:『我是離欲阿羅漢。』世尊!我若作是念:『我得阿羅漢道。』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。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」

  這下邊也是一樣。佛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,是無所得;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得成聖道,也是無所得;都是因爲般若波羅蜜而成就的智慧境界。

  須陀洹,翻成中國話名爲「入流」,指入于出世間聖道的法流,即參預八正道的聖道流中。也翻爲「逆流」,就是逆生死流,不順于惑業苦流轉生死的境界;而順于戒定慧,到涅槃的清淨無漏世界。佛教徒修四念處,由外凡入內凡,由內凡到見道,到見道就名之爲須陀洹。

  佛招呼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」:你心裏怎麼想?「須陀洹能作是念」:他在禅定裏,心裏能這樣子想,「我得須陀洹果不」:我得預流了!我成爲聖人,現在不是凡夫了!他會這麼想嗎?

  在禅定裏修四念處觀、修無我觀,觀察色受想行識無我,也觀察色受想行識是寂滅相──這裏面無我亦無我所!誰得須陀洹?得須陀洹者不可得!所以「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」:須菩提回答說,不是的。在禅定修無我觀,所以他不會這麼想:我得須陀洹!觀我空──我不可得,也是般若智慧,但這和《阿含經》的須陀洹有點不同。

  「何以故」:什麼原因他不作是念,我得須陀洹果呢?「須陀洹名爲入流」:聖人一入于出世間無我無我所、八正道的法流時,是觀察無我的,所以不會說我得須陀洹。「而無所入」:沒有能入的我,所以也就沒有所入的聖道。聖道也是因緣有的,譬如四念處: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這也是佛所假名安立的法,都是緣起自性空,所以也沒有所入的境界可得。

  「不入色聲香味觸法」:前面「而無所入」是指清淨的境界,色聲香味觸法是汙染的境界,這是顛倒迷惑,造生死業、受生死果報的地方。現在須陀洹觀察色聲香味觸法,也是緣起自性空、是寂滅相,所以不會以分別心入到六塵裏,而顛倒迷惑;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就是逆生死流。若沒有生死流可逆,也沒有聖道流可入,就是無分別的境界、就是無爲法,所以須陀洹也是學習無爲法而成就的。

  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我得斯陀含果不?」

  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來,而實無往來,是名斯陀含。」

  這是二果斯陀含,他能作是念:我得斯陀含果不?「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」:他不會的。

  斯陀含果和初果有什麼不同呢?初果是斷了分別我執,就是在色受想行識裏,不執著有個常恒住不變易的我。在他明明了了的智慧觀察:「我」是不可得的!這樣一觀察,在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廣大的範圍內,沒有分別我執了。但是還有愛煩惱,也還有欲,若入定的時候,欲也能不動,若不入定,有時還有愛的問題。

  二果斯陀含是在得初果以後,繼續修四念處,把欲界九品煩惱的前六品滅掉了,還剩叁品煩惱;這叁品煩惱的力量,還能使令這個聖人一生天上、一來人間受生死苦,所以叫做一往來。或者一往人間、一來天上;或者是一往天上、一來人間。若這叁品煩惱也沒有了,就是阿那含。

  「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來,而實無往來,是名斯陀含」:現在說六品煩惱沒有了,還有叁品煩惱,名之爲一往來。但是這位聖人他入定觀察自己時,雖然是往來天上、人間,然而往來者不可得!因爲沒有我可得,天上的色受想行識也沒有我,人間的色受想行識也沒有我。如果有我從人間到天上,從天上到人間,就有往來者了。現在他觀察五蘊裏沒有我、五蘊也不可得;「什麼物恁麼來」的道理也是這樣子,就是往來者不可得,所以不能說有往來的。

  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我得阿那含果不?」

  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爲不來,而實無不來,是故名阿那含。」

  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我得阿那含果不」:這叁果聖人在禅定裏,會有「我得阿那含果」這個念想嗎?初果、二果還沒成就色界四禅,但是有未到地定或是欲界定九心住最後等持的境界,那也算是定,絕不是散亂心能得聖道的,一定是要在寂靜住裏修四念處,才能得聖道。所以在定中,這無我觀正念現前的時候,就不會有我的執著。現在是說叁果會想:我得阿那含果不?

  「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爲不來」:叁果阿那含,就是二果聖人繼續修四念處,把欲界剩余的叁品煩惱也消除了;若生到色界天以後,就不會因爲煩惱再來人間受生。但是,若有事情也可以從色界天來到欲界,但這是他的意願;譬如佛在人間說法時,他從色界天來到人間,見佛聞法。雖然這個身體有往來,但是他內心不執著有往來者、不執著有個我往來的。

  「而實無不來」:但是他若觀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識,不來者不可得!誰不來?我不可得故,而實無不來,「是故名阿那含」。

  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不?」

  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實無有法名阿羅漢。世尊!若阿羅漢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。即爲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

  若把色界天、無色界天的煩惱也消滅了,就得四果阿羅漢果。

  「阿羅漢能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不」,佛問須菩提,他能不能這樣子想呢?

  「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實無有法名阿羅漢」:須菩提說,他不會作如是念,不會說我得阿羅漢了。阿羅漢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畢竟空,觀察所成就的聖道──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這無漏的五分法身,也是因緣有、畢竟空;在畢竟空裏色受想行識不可得,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不可得,誰是阿羅漢?不可得!找不到有一個真實的法,名之爲阿羅漢。

  「世尊!若阿羅漢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。即爲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」:若阿羅漢心裏想:我得阿羅漢道了!這就是執著有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的生死凡夫,而不是聖人了。

  佛在世的時候,晝叁時夜叁時,常用法眼觀察世間,看誰的善根成熟,可以度化;而舍利弗尊者也是晝叁時夜叁時觀察衆生。我們沒得禅定、沒得聖道的人就是睡大覺,夜間睡不夠,白天還要睡。得了四禅八定的大阿羅漢,可以完全不睡覺,但是要入定;因爲這個身體是父母所生的,還是有點問題;若一入定,即使不睡覺也可以。

  舍利弗尊者這一天入定時,用天眼看見野外有一條狗,腿被打斷了,很久也沒有東西吃,餓得很辛苦。原來是有很多的商人合夥到遠地做生意,帶著一條狗同行。在大家休息的時候,狗把帶來的肉、飲食都吃掉了。這些商人一醒來,發現這狗吃了他們的東西,就火了,于是把狗的腿打斷,丟在曠野裏不管了,這些人都走了。哎呀!人就是這樣子。

  舍利弗尊者一觀察,就發慈悲心,化緣了一缽飯,屈伸臂頃到了狗這裏,給牠東西吃。狗餓得很厲害,忽然間有東西吃,心裏很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