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生到天上,第八識就會酬謝這個人,而顯現出天上五欲樂的一切境界;就像人間,有樓房、汽車各式各樣享受的境界。這些境界,享受也好、不享受也好,它就只有這麼一個境界在那裏,我們很難感覺到這是假的。但是等到阿賴耶識裏面的業力結束,境界也就沒有了。
這個業力是什麼?就是指心動作的力量,積存在阿賴耶識,當它發生作用時,就會現出一個可愛的果報,所以也還是心的力量現出來的;本來是沒有,是由心的力量現出來的,等到力量結束,境界就沒有了。力量存在的時候,它很分明的在這裏;譬如:我們可以用手摸到、感覺得到這道牆是這樣子、水是那樣子,不認爲這是虛妄的。其實它是由阿賴耶識的力量,才出現,也是虛妄的!佛法裏講,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,是所有有情共同業力創造的。若我死了,到天上、或到阿彌陀佛國,這個世界就沒有我的一分業力了,我以前的業力所成就的世界結束了。
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成佛,這個世界是這樣子;現在是減劫,大概地說,再幾百年幾百年延續下去的時候,因爲人的道德越來越低,所以這個世界越來越壞;爲什麼越來越壞呢?世界是共業所造,因爲業力改變,所造的世界也隨著變了。所以這也就知道:外面的境界都不真實,都是因緣所生!等到增劫,人的壽命減到十歲以後就逐漸的增,增加到幾千歲、幾萬歲,那時候人的壽命長,道德非常高,所以這個世界逐漸轉變成一個清淨安樂的世界;就不同了。
佛在世時,羅怙羅尊者是阿羅漢,沒有入涅槃。有一次變現成比丘的身相,來到一個寺廟,寺廟的出家人招呼他,倒杯牛奶給他。他飲了牛奶後,說:「現在的牛奶,還不如佛在世時候的水那麼有營養。」這可見,佛在世時候的水和現在的水是不一樣的,也就是人的業力不同了。等到增劫時,人壽多少萬歲、道德很高,這個世界就不會像現在有這麼多天災人禍的苦惱事情。
第八識所變現的這些事情,和第六識變現的不同。第八識所變現的,時間長,比較穩定(其實也不是穩定),而我們凡夫肉眼,昨天看高山是這樣子,今天看還是那樣子,過幾年看還是那樣子。但若過幾十年、幾百年以後,高山還是不同了。在迦葉佛時代,靈鹫山是很高很高的;到釋迦佛時代,靈鹫山就矮了。以長時期來觀看山河、大地,知道一切一切都在變動,都是不真實、虛妄的。所以只要是因緣生法,都是不決定、都是虛妄的。
所以最後的結論,如《攝大乘論》說:一切法不是離開分別心,有它自己獨立的體性;也就是唯心所現,都是心所創造的,離了我們的心,一切法沒有體性可得,所以都是心的變現。但是它有時間性,有的變化很快,有的變化很慢,經過很久很久才結束,而凡夫的肉眼不明白這件事;但在佛菩薩的慧眼、法眼來觀察:一切都是虛妄、畢竟空的!而佛所得的無上菩提也是無自性、畢竟空的!佛爲衆生所說的佛法,也都是因種種因緣而安立的,不真實的!
現在說「非法,非非法」:所有的因緣生法,都是不決定、畢竟空,這叫做非法;而「畢竟空」就是「非法」,這也是不能取著的,如果取著畢竟空,畢竟空就不是畢竟空,就變成心裏分別的影像了。譬如:我們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自性空的,自性空裏無色受想行識。這樣分別自性空,那自性空就是心裏的影相,而變成法塵分別影相,不是佛菩薩聖人所證的畢竟空。若用心學習、分別,法也是非法,非法也是非,都是不對的,不能契合諸法真實相的境界,因此都加個「非」字;所以「法」也是「非」,「非法」也是「非」,不能取著,一取著就不對了。
「所以者何」:這底下又進一步再加以解釋,爲什麼都要非呢?只要是我們的六根六識一接觸境界,就變得不是那件事的本相了!爲什麼要這麼說呢?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」:所有修學聖道的賢人和聖人,能成就聖道一定要證悟無爲法,離一切分別相;成就無分別智,所證悟的那個無爲的境界,沒有分別,不是名言所安立的境界。由名言的安立,而加以分別的時候,都不是那件事的本來面目了!一分別就不對了!但是,不分別就對了嗎?我們還沒有達到不分別的境界,無分別的智慧是要經過長時期的修行,才能成就的。
「無爲」就是無分別的境界,是聖人長時期修行,成就無分別的智慧所證悟的境界。所有的聖人都是證入無爲而成就的,在無爲上一切聖人無差別;但是證悟的智慧有深淺,所以有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初地、二地、叁地乃至十地,乃至到佛的差別、深淺的不同。
這是說:一切緣起法都是虛妄、不真實的,若執著它有真實性,就錯了。的確是要著重于無分別,才能顯現出無爲法的境界;但這無分別的智慧,是由有分別的止觀,由有分別而無分別,由有言說而無言說,逐漸地、逐漸地而成就的。如果說:既然無爲是無分別,現在就只學習無分別。那不行,那件事不成就!所以在無分別後,加個智──無分別智;就算無分別,而沒有智,這個事還不成就;要有智才能證悟這個無爲的道理。
丁叁、格量顯勝稱歎勸修門叁 戊一、舉外施格量二 己一、正舉二種財施格量稱歎二 庚一、正舉二施格量受持般若一四句偈二 辛一、舉叁千世界七寶布施格量四句二 壬一、正舉財施格量二 癸一、正舉財施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?」
須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何以故?是福德,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」
前面先說願行果是般若波羅蜜,次說信受般若波羅蜜的人,後來又引佛的境界來證明這件事:一切法都是因緣有,都是自性空,無我無我所的!這以下是說如果學習般若波羅蜜有大功德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」:佛這樣問須菩提尊者,假設這個人有這麼大的福德,能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,用它來布施給一切人,或者是布施給一切貧苦的衆生,或者是布施給叁寶。
「叁千大千世界」:是指小千、中千、大千這叁個千。一千個四天下乃至六欲天乃至初禅,這叫小千世界;一千個小千,叫中千世界;一千個中千,叫大千世界。在小千世界的最上面是二禅天;中千世界最上面是叁禅天,大千世界最上面是四禅天,這樣合起來叫叁千大千世界。用這麼多的七寶布施,這個說法是真實的嗎?真有這麼多七寶?真有人能這樣做嗎?若是法身菩薩的大自在境界,是能做得到。
「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」:福德就是可愛的果報;這個人用這麼多的七寶布施,是修因,將來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?「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」:須菩提尊者說,這個人的功德太多了!「何以故」:怎麼知道是多呢?
「是福德」:這個人用叁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七寶布施,他是用有所得、有執著心做功德;他是能布施者、有接受布施的人、用七寶做布施,這叁方面都有所得、有所執著,這樣做功德是有漏的。「即非福德性」:就不是無漏的福德,和無漏的福德不一樣!有漏的福德,將來所得到的果報就在人間、天上,享受五欲之樂。無漏的福德,能出離叁界到佛世界,那是更殊勝的境界。這裏是指有漏的福德多,不是無漏的;若是說無漏,這有漏的福德就不能說多了。「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」:佛方便說,若不和無漏的福德對比,有漏的福德也是很多了。
前輯.正釋經文.十
癸二、格量般若
「若複有人于此經中,受持乃至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,其福勝彼。
前面是舉做有漏的功德能得那麼多福德爲例。
「若複有人于此經中,受持乃至四句偈等」:若另外又有一個佛教徒,于此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中,或者受持全部,或者半部,或者更少,乃至少到四句偈。受是接受,持是不失掉。受持,應該包括讀誦、正憶念在內;就是能受持文句,而又能修奢摩他、毘缽舍那,思惟裏面的道理;那就是修止觀、修四念處了。
「四句偈」是表示學習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到最少的意思;雖然是最少,但還具足《金剛般若經》的義,才能夠得大功德,如果義不具足,還不行。像前面「于意雲何?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」這一段一段文,也可以稱之爲四句偈。
「爲他人說,其福勝彼」:自己能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,又能爲他人講說,所得到的福德,勝過前面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。前面七寶布施是財布施;這裏自己受持讀誦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也爲他人說,這是法布施(佛法的布施),而且是無所得的,所以特別殊勝。
特別殊勝的原因:用七寶財布施,最多就是這一生安樂,或者是欲界六天,到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有一萬六千年的壽命(人間一千六百年是它的一晝夜,叁十天算一個月,十二個月算一年,頂多能活一萬六千歲。)若這個福德結束時,又回到原來沒有福德的境界,也可能墮到叁惡道;還是要流轉生死受苦,不能解決生死的問題。若是學習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、受持四句偈,得到的功德是超越財布施無量無邊的。有什麼功德呢?下面說了。
壬二、釋成格量之義叁 癸一、能成佛菩提
何以故?須菩提!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須菩提!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
這段文是學習般若波羅蜜經能成佛,能得到這個功德,當然這個功德太大了!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……」,這以下的文又說學習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能得初果須陀洹乃至阿羅漢。又說「于意雲何?如來昔在然燈佛所,于法有所得不……」,這表示學習《金剛經》能得無生法忍、能莊嚴淨土,成就很多很多的功德。這樣說,小乘的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一切的菩薩道乃至佛的無上菩提,都是學習《般若經》而成就的,所以《般若經》的功德太大了;就是由學習般若能得叁乘聖道。這和《大品般若經》說的是一致的。
「何以故」:爲什麼學習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,得的福德非常大呢?佛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