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佛菩薩所開示的,要根據這個法門修行,所以說不忘尊教。
IV‧2-5.2 擇法覺支
擇法:擇是觀察的意思。初修叁十七道品時,修學四念處,要修不淨觀、修無常觀、修苦、修空、修無我觀;但是到了擇法覺支的修行時,沒有那麼多的事了,只是修一個無我觀,或者是空觀。擇是智慧,就是無我智,是能夠透視人無我、法無我無漏無分別的智慧。法,即是淨慧所緣的空性。
在《阿含經》中說,擇法覺支斷去了叁種煩惱:
一、斷身見,即不執著在色受想行識中有我可得,覺了五蘊唯是虛妄、不真實、因緣有、如幻如化,其中沒有一個真常不變的我。
二、斷疑,對于迷悟因果,猶豫而無法決定的情況也斷除了。有叁種疑,即疑自、疑師、疑法。
叁、斷戒禁取見,對于外道的修行方法,不再疑惑是對,是不對。也決定不再去學習外道的修行方法。
IV‧2-5.3 精進覺支
觀察無我的道理,是需要勇猛精進才成功的,不可以懈怠;是名精進覺支。
IV‧2-5.4 喜覺支
由于精進獲得了成功,就是從大夢裏面覺悟過來,成爲聖人了,這時候心裏面大歡喜。大乘佛法裏面說十地,第一地就是歡喜地,和這裏說的喜覺支意思一樣。在小乘佛法中,就是證了初果聖人。大乘佛法中說,證入聖位之前,在勝解行位已經經過了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長時期的努力,經曆種種的艱苦,現在得到成就,心裏面歡喜。
IV‧2-5.5 安、定、舍覺支
前面說喜,是證得聖位有所成就的歡喜。這裏說輕安,是身體裏面有了輕安樂。輕安樂從那裏來?從禅得來。欲界的人得到禅,在他的色受想行識五蘊中,有了色界的地水火風,令他覺得快樂——輕安樂。然而還是在定中,心裏面是明靜而住的,如果是須陀洹,應是未至定。這時候,這位修行人雖然心裏面有念、擇法、進、 喜、安、定,但是他心裏面的境界是舍的境界。
舍是心平等性、心正直性、心無功用住。
心平等性,是不昏沈、不散亂,又能夠明明了了地,很寂靜。正直性,就是明靜的境界可以一直相續下去。無功用住,這時候他的心中一點顧慮也沒有,不顧慮我是不是還有妄想?會不會有昏沈來打擾我?他沒有這些顧慮。平常修行的時候,或者也能平等正直,但是心裏面會顧慮,這樣的境界能不能持久?也許就昏沈了,或者要打妄想了吧?但是這個時候沒有這回事,稱爲「心平等性,心正直性,心無功用住」,是名爲舍。
若有人問:修行初得聖道的境界是怎麼樣的呢?得聖道的境界是不可言說的,強言之,就是念、擇法、進、喜、輕安、定、舍,這就是初得聖道的相貌。
IV‧2-6 八正道
前面說過,循此方法而修行可以到達涅槃,所以稱爲「道」。「正」是「見道」的意思。入聖位的層次分爲見道、修道、究竟道;道前還有資糧道、加行道。
IV‧2-6.1 資糧道
我們想要修行以前,先要准備一下修行的條件,也就是積聚修行的資糧。前面說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神足屬于資糧道。
IV‧2-6.2 加行道
五根、五力是加行道,爲了得入聖道,精進勇猛的修行,叫作加行道。
IV‧2-6.3 見道
七覺支是見道,這時候開始睜開眼睛了,有了慧眼能見勝義的佛法。那是離名言的。
IV‧2-6.4 修道
八正道是修道位,從這個時候開始修行聖道,由有學位而無學位。前面說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還是凡夫的修行;到七覺支時才睜開眼睛,才看見什麼是道,但是還沒有完全成功,還要繼續修行。因爲七覺支斷除了我見、戒禁取見、疑叁種煩惱,但是貪瞋癡的煩惱在初果聖人都完全具足,還須要修八正道來除掉這些煩惱。
IV‧2-6.4.1 正見
八正道的第一個正見,就是七覺支的覺,也就是無我的智慧。見道的那一段時間,在小乘佛法中說一共有十六剎那。在見道的時候,是無分別的境界——無我的智慧與真如理性相應——離一切分別,離一切相,這就是根本智。十六剎那後,或者他出定了,或者還是在靜坐,這時候他會憶念見道的形相,此時稱爲後得智。根本智和後得智合起來稱爲正見。
正見是聖人無漏的智慧。根本智也好,後得智也好,都是無漏的。無漏是沒有煩惱,是清淨的,是能真實覺悟一切法是因緣有的、無常的、無我的。這樣的智慧名爲正見,是不退轉的。
IV‧2-6.4.2 正思惟
正思惟是屬于後得智的。見道的聖人于見道之後,爲了能用語言文字把見道的相貌表達出來,則需要先思惟所見之緣起無常、無我之理,而後用語言文字表達,爲弟子們開示無我、無常、空、不淨、七覺支等等的道理。
IV‧2-6.4.3 正語
能夠論議抉擇佛法的真義,開演見道的境界之語言,稱爲正語。此時當然是遠離了其它的妄言、绮語、兩舌、惡口等等虛妄欺诳的過失。
IV‧2-6.4.4 正業
在人間修學成功得了聖道的聖人,還有有漏的身體存在,因此他需要乞食,或爲衣服、飲食、臥其、醫藥等生活所需去求乞化緣。在化緣的時候,他對于自已的往來動靜,或者一舉手,或者一投足,一切行住坐臥的威儀中,他的內心都能正知而住。
「正知而住」這句話很好,這也是修行的方法。就是自見其心,令心清淨,好像有一個監視的人注意著你在幹什麼。這位修行人自見其心有沒有貪、有沒有瞋……, 照住自心,並且約束他,叫他明明了了、清清淨淨地相續下去,這叫作正知而住,也叫作正業。這個時候,雖然沒有靜坐修止觀,或許也做點雜事,但是他心裏面總是正知而住,稱爲正業。
IV‧2-6.4.5 正命
前面說乞食化緣是出家人的生活來源,或乞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醫藥等等生活所需,沒有非分不合理的貪求。我沒有飯吃,我就去乞食,沒有衣服就乞衣服,于維持生命所需的活動中,沒有虛僞,實實在在的,是名正命。
IV‧2-6.4.6 正精進
就是精進的修行。
IV‧2-6.4.7 正念
雖然是聖人,但是這時候修行還是不忘尊教,還是要根據佛的教導而修行,稱爲正念。
IV‧2-6.4.8 正定
入聖位後的修行也要入定,攝心不亂地在定中修行。當然,聖位以後的定還有深淺的不同。
IV‧2-6.4.9 結語
把八正道歸納來說,正見、正思惟屬于智慧,也就是毘缽舍那;正語、正業、正命屬于戒;正語裏面有一部分也屬于慧;正念、正定屬于定;正精進則是在戒的基礎上精勤地修學定慧。總括地說,是依止戒而精進地修定、慧,以斷除沒有斷盡的煩惱。叁界——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所系的煩惱悉數斷除以後,或者證得阿羅漢果、 或證辟支佛果、或者證得無上菩提究竟圓滿。這就是「道」。合起來共是叁十七種。
四念處的修學,裏面有定也有慧,但以慧爲主。四正勤是精進地修學四念處之意。四神足是在修學四念處中,加強止的力量,還是依此繼續修行四念處。得到了五根(內凡位的暖、頂位)時,還是繼續增長四念處的修學。得五力之後,就是見道位——七覺支。見道後,還要繼續修四念住觀——八正道,從有學入于無學。這樣解釋叁十七道品是小乘佛法的意思,屬于大乘佛法的《維摩诘經》雖不同于小乘,但其意義還是相似的。
前說四無量心、四攝法和方便,是菩薩利益衆生的功德;叁十七道品是菩薩自己修行的功夫,所以說叁十七道品也是菩薩淨土的因行,當菩薩成佛時,成就念處、正勤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覺、道的衆生往生他的淨佛國土。
V 回向心是菩薩淨土
回向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。
佛回答寶積長者子問佛國的因行時,先說叁心,而後說六波羅蜜、四無量心、四攝法、方便、叁十七道品。修這麼多淨土之因,有了那麼多功德,就要回向。回向的意義是很微妙的。回是回轉,轉變一下;向是方向,也就是目的,轉變目的地叫作回向。
不相信宗教的人當然是需求世間的五欲境界,他們的目的就是希望五欲的境界豐富、更豐富。不論是作那一行的,都是希望生活美滿一點、和樂一點;爲什麼要和樂呢?好讓大家能安下心來享受。這就是衆生的一個方向。
修學佛法的人方向要轉變一下,不要一心老在追求五欲。學佛的人不求五欲嗎?也不能一點都不求,因爲還要維持生命體的存在,這在佛法上也是同意的。但是應該抽出時間和精神做更重要的事情,成就無上菩提大般涅槃,利益一切衆生就是更重要的事。這是我們佛教徒的一個方向,所以叫作回向。回向可以分爲兩種:
V‧1 作功德後的回向
作了功德以後的回向有叁種:第一種是作了拜佛、讀經、忏悔、修六波羅蜜、四攝法、叁十七道品等等的功德後。若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,願以此功德得無上菩提,這就是回向。若說我爲了得世間的五欲,那就是沒有回向,方向沒有轉變,還是原來的老家風。回向無上菩提,是第一種回向。
第二種回向,是願以此修行功德利益一切衆生。但是這個說法與《大智度論》所說有些不同。《大智度論》說,你所作的功德實在是不能布施給衆生的,就好像說我作了罪,把罪送給別人一樣,是不可能的。那麼,爲什麼能回向一切衆生呢?是所作的功德得果報時,你可以自由的處理所獲得的果報,可以分送給他人。這是慈悲心的作用。
第叁種回向,是觀察所作的功德、能作功德的人都是空無所有,這叫作回向實際。實際是真實的境界,真實的境界是空無所有的如義。虛妄的現象看上去好像有,但是觀察它的真實性,其實是空無所有。回向實際也就是觀察所作的功德是因緣有的,所以是空的,能作功德的人也是空無所有的。這叫作回向實際,于功德無所著。
回向心是菩薩淨土的因行之一,菩薩成佛時,他得的國土具足很多很多的功德,這些功德怎麼有的呢?是由回向來的。
V‧2 未作功德而回向
另外一種回向是沒有作功德,什麼也沒有作,就在佛前發願:「我願得無上菩提,我願度一切衆生,我願斷一切煩惱,我願學習一切佛法,我願親近善知識,我願學習聖道能夠順利,遠離一切魔障。」就在佛前發願,這也是回向。
但是這個地方說的回向,是作了功德以後的回向。
V‧3 一切具足功德國土
「菩薩成佛時,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」,這句話在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上說得非常詳細。爲什麼能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呢?有的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,他看見社會上有土匪、盜賊搶劫財物,作種種惡事。菩薩見到這個情形就發願:「當我成佛的時候,我的國土沒有盜賊。」他走到曠野看見毒蛇、惡獸,就發願:「我將來成佛的時候,我的國土沒有叁惡道。」也就是這位菩薩看見種種不如意的境界、或如意的境界,因而發願,願他成佛的世界有種種的清淨、種種的莊嚴。
V‧3-1 人莊嚴
前面說直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不谄衆生來生其國;深心是菩薩淨土,菩提心是菩薩淨土、六波羅蜜是菩薩淨土,乃至叁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。這麼多菩薩淨土,所表達的意義就是:菩薩成佛的時候,他國土的衆生都是有道德的人。文中沒有說到菩薩自己的依報國土是怎麼回事,只說他成佛的時候裏面的衆生是怎麼回事——都是有道德的、清淨莊嚴的人。
V‧3-2 事莊嚴、法莊嚴
「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」當然包含人莊嚴,但是還有其它的莊嚴,其它什麼莊嚴呢?就是法莊嚴、事莊嚴。菩薩成佛時所在的國土有佛和他的弟子在那裏弘揚佛法, 那個世界有佛法的流行,這是法莊嚴。事莊嚴是什麼呢?就是他的依報世界不像我們這個五濁惡世的境界,而是種種七寶莊嚴。我們讀誦《無量壽經》時,對佛國的淨妙就能有所了解。
《維摩诘經講記 佛國品 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