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维摩诘经讲记 佛国品 三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无常、观法无我。

  

  IV‧2-2 四正勤

  

  此是说修四念处的时候要精进勇猛的修行,所以名四正勤。

  

  四正勤是:「未生诸恶令其不生,已生令灭;未生诸善令其得生,已生令增广。」这又分成两类:一类是善法,一类是恶法。善法里面又分两种:已生长的善法及未生长的善法。恶法里面也分两种:已经生长的恶法与未生长的恶法。

  

  IV‧2-2.1 对治恶

  

  修行的次第应当是先受三皈五戒,乃至出家人的具足戒,或菩萨戒,这表示此人已有出离心或大菩提愿,而后修四念处观。修观的时候,应用心于所缘境上。若是打瞌睡,或是打妄想——想其它是非烦恼的事情、放逸的事情,乃至贪欲、瞋恚、疑惑等各式各样的烦恼,简而言之,只是昏沉与掉举,这叫作恶法。这些恶法已经生出来,就要除掉它,赶快把心收回来修四念处观。这是已生恶法令灭除。正修四念处观时,有时候止,有时候观,也要注意未生恶法,不令生起。

  

  IV‧2-2.2 修善法

  

  善法中的二种是:未生诸善令其得生,已生令增广。什么是已生善或未生善呢?

  

  四正勤之后的五根、五力——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就是善法;之前的四念处也是善法。四念处里说智慧,信进念定慧里面也有慧,但成就五根时智慧较圆满一点。这五种善法未生时,应努力修行四念处观,把五根培养出来。已经生出来时,要努力修行,叫它增长圆满。或者说,止观即是善法,增长扩大时即名五根、五力。

  

  能够勤修善法,断除恶法,所以四正勤也叫作四正断。因为一定要假藉修习善法,才能断除恶法,所以断恶生善,二者不相离。

  

  IV‧2-3 四神足

  

  IV‧2-3.1 依《大乘庄严经论》注1释

  

  微妙难测谓之神,即指六种神通而言: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、漏尽通,神通的境界不可思议,所以叫作「神」。足,是依止义。六种神通怎么能有的呢?神通要依止禅定而有,所以称作「神足」。

  

  要修习四神足,需修八断行(或说八个足),就是:一信、二欲、三勤、四猗(安)、五正念、六正智(正知)、七思、八舍。

  

  前面说念住、正勤,是精进勇猛地修学四念处,其中也有修禅定。但是修四念处时,慧的力量强过定,二者不平衡,还不能得解脱,即于此时要增长定力,所以要修四神足。

  

  IV‧2-3.2 依《杂集论》注2释

  

  另一种解释,神就是禅定。因为禅定的境界不可思议,谓之神。禅定有四个足——依止处:欲,是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;精进,于所修法专注一趣,无有间杂;念,于所修法,忆念不忘;观,即是思惟,若有昏沉掉举之时,思惟对治,不今忘失。

  

  IV‧2-3.3 释八断行

  

  八断行中第一个是「信」,修学禅要有信,你要相信有禅、有神通这件事情,并且相信自己能成就。有了信心以后,第二便能生起「乐欲」:我想成就神通,我想成就禅。要有如是愿。

  

  由于所生起的欲是很强烈的,因此能发起精进,就是第三步骤「勤」;也就是采取行动,真实勇猛精进地修行、不间断地修行。由于能精勤不间断,就可以得到禅,得禅就有轻安,这是第四个步骤,即「猗」。

  

  但是正修行中,还未成功时,有的时候心里面打妄想,心远离了修禅的所缘境。假设你是修数息观,心本来应缘取息的出入相,这时心不能注意息的一出一入,跑到贪瞋痴的境界去了,就是失正念。修行的时候不要这样,心要忆念所缘境,叫作「正念」,这是八断行之五。若是失正念时,马上觉悟,叫作正知,赶快把它收回来,继续缘念所缘境,即八断行之六「正智」。

  

  第七个是「思」。譬如说静坐时打瞌睡,心里面完全不明了,不能修止也不能修观。这时候要怎么办?要思惟光明,或者缘取电灯的光明,或者思惟太阳的光明。这样的思惟光明,可以破除昏沉。

  

  另一种思,是思惟法义。譬如你把《金刚经》背下来,于修止观时,一方面背诵,一方面思惟其义,就把昏沉破除去了。

  

  第八个断行是「舍」,舍是什么呢?舍用来破掉举。当心里面打妄想时,要思惟这与修止观有障碍,是无益而有损的,要舍掉它,再把心住于所缘境。得平等位,故名为舍。

  

  把这八个方法摄为四种方法,就是欲、勤、心、观。若能依此次第修习,能精进勇猛,就可进取禅定。得到禅定以后,再修神通很容易成功。把四个开成八个,或八个合为四个,虽有开合之异,内容是一致的。

  

  IV‧2-3.4 释四足处

  

  欲、勤二足处,与八断行的信、欲、勤、安相同。对于心三摩地则有另外的说法:

  

  有的人也没有特别用功,不用一天只吃一餐饭,也不修不倒单,他好像是轻描淡写的这么一坐,就得定了。这怎么回事?论上说,这个人前生修过定,他修定所栽培的种子很有力量,现在稍为修行,以前的种子就发生作用而得禅——心一境性。前世修定的种子、定的功能,随着你的心流到现在来,遇缘再现,现在得到摄心的因缘,定就出现了,这叫作「心三摩地」。

  

  观三摩地的「观」是观察:我的心现在是掉举呢?昏沉呢?抑或正明静地修四念处观呢?常当要这样警觉,这叫作观。因这样的正观而得禅称为「观三摩地」。

  

  其它经论上也提到,未修四念处观以前,要先检查自己什么样的烦恼偏重,是散乱心重?贪心重?瞋心重?或有别的业障?或是慢心太高?检查之后,就修对治,使令心里面调和,没有障道因缘,这时候再修四念处观,心能够正念有力,就容易成就禅。有些情况是,精进勇猛修四念处,智慧增长了,定没有增长,所以定慧不平衡,慧多定少,这时候修四神足,增长定的力量,定力与智慧平衡了,就容易得解脱。

  

  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第十。(大正31,643页下栏)

  《杂集论》卷十。(大正31,740页上栏)

  IV‧2-4 五根与五力

  

  五根与五力同是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。

  

  这五种称为根,根是增上的意思,它有很大的力量,能使令我们修学的善根,渐渐增长坚固,所以称作根。这与前面所讲的四正勤一样。修三十七道品时,先是精进勇猛地修四念处观(四念处及四正勤);后来又加上禅的力量(四神足);但还是继续修四念处观,就有了信、进,以及念、定、慧了。初修时,也有此五法,但是不够坚固。

  

  IV‧2-4.1 信

  

  信究竟是信什么?还是苦集灭道,你能相信世间五蕴是苦,世间有苦有集;出世间是灭、是道。或者相信一切法都是因缘有的,是毕竟空寂的,是无我的。在未修四念处观之前,我们初开始接触佛法,从语言文字上面的了解,对于佛法观察世间现象的种种道理,有的人也会得到一点信心,例如世间事相的千变万化是无常,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,容易认同;但是这种信心不牢固。若能继续学习,多看佛教经论,对于语言文字的佛法信心又增长了一点,但还是不牢固。若能修四念处观,又修习奢摩他,有成就时,于定慧中所得的信心就与前面的不同,是更加深刻、更坚固的。对于佛所证悟的法、对于圣人成就的胜义,也有了真实的恭敬心。这种由自己修行而得的信心,就是五根中的信,它不同于由语言文字上所生的信心。

  

  IV‧2-4.2 进

  

  进实在就是四正勤,但这个时候是特别的精进而不懈怠,励力勇猛的修行。

  

  IV‧2-4.3 念

  

  念是不忘失,不忘圣言。于精进修行之后,念力也大大的增长了。

  

  IV‧2-4.4 定

  

  定就是四神足,现在还是修定,这时定力也增长了。

  

  IV‧2-4.5 慧

  

  慧是观察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的智慧,即是四念处中后二种念处。

  

  由于信进念定慧很坚强,所以称作根。可以说这时候的五根,是烦恼、魔障所不能屈服;日常中的贪欲、瞋恚等烦恼都不能够胜过它。若是继续修行,信进念定慧的力量可以降伏烦恼,可以降伏魔障,这时候就称为「力」。

  

  辨内外凡位

  

  三十七道品的修学,在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神足的阶段,尚属外凡,若是成就了信进念定慧五根、五力,就进入了内凡。以内凡位的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来配属五根五力,暖、顶位成就五根;忍、世第一位成就五力。到了忍位时,虽然还没有入圣位,但是他已决定不退转,《成唯识论》把忍位分为三品忍,中品忍两剎那,上品忍一剎那,世第一一剎那,无间入于见道位,也就是得圣道了。

  

  IV‧2-5 七觉支

  

  「觉」字怎么讲呢?从无数劫以来就在生死里面流转,现在忽然觉悟真理,如从大梦中觉醒过来,所谓「久处生死大梦,于今方觉真谛」,今天开始觉悟了这是怎么回事了,所以叫作觉。就像人睡眠觉醒过来,这时候入于圣人的境界了,所以称为「觉」。见道位,在小乘佛法里是证须陀洹果;在大乘佛法,就是初欢喜地。

  

  七觉支有七个支分,即念、择法、精进、喜、轻安、定、舍。

  

  IV‧2-5.1 念觉支

  

  念,即是明记不忘,「不忘尊教」。什么是尊教?有两种解释:一、佛说的法门,你依着它来学习,起修时,这个法门的情况在你心中明明了了,都能忆念。二、你受邬波陀耶(亲教师)或阿阇黎所教示者,就是「尊教」。你在行住坐卧中,心里面能把这个法门现出来,是名不忘尊教。

  

  这里面应注意的一点,就是修行的法门不是自己的虚妄分别,…

《维摩诘经讲记 佛国品 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