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無常、觀法無我。
IV‧2-2 四正勤
此是說修四念處的時候要精進勇猛的修行,所以名四正勤。
四正勤是:「未生諸惡令其不生,已生令滅;未生諸善令其得生,已生令增廣。」這又分成兩類:一類是善法,一類是惡法。善法裏面又分兩種:已生長的善法及未生長的善法。惡法裏面也分兩種:已經生長的惡法與未生長的惡法。
IV‧2-2.1 對治惡
修行的次第應當是先受叁皈五戒,乃至出家人的具足戒,或菩薩戒,這表示此人已有出離心或大菩提願,而後修四念處觀。修觀的時候,應用心于所緣境上。若是打瞌睡,或是打妄想——想其它是非煩惱的事情、放逸的事情,乃至貪欲、瞋恚、疑惑等各式各樣的煩惱,簡而言之,只是昏沈與掉舉,這叫作惡法。這些惡法已經生出來,就要除掉它,趕快把心收回來修四念處觀。這是已生惡法令滅除。正修四念處觀時,有時候止,有時候觀,也要注意未生惡法,不令生起。
IV‧2-2.2 修善法
善法中的二種是:未生諸善令其得生,已生令增廣。什麼是已生善或未生善呢?
四正勤之後的五根、五力——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就是善法;之前的四念處也是善法。四念處裏說智慧,信進念定慧裏面也有慧,但成就五根時智慧較圓滿一點。這五種善法未生時,應努力修行四念處觀,把五根培養出來。已經生出來時,要努力修行,叫它增長圓滿。或者說,止觀即是善法,增長擴大時即名五根、五力。
能夠勤修善法,斷除惡法,所以四正勤也叫作四正斷。因爲一定要假藉修習善法,才能斷除惡法,所以斷惡生善,二者不相離。
IV‧2-3 四神足
IV‧2-3.1 依《大乘莊嚴經論》注1釋
微妙難測謂之神,即指六種神通而言: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、漏盡通,神通的境界不可思議,所以叫作「神」。足,是依止義。六種神通怎麼能有的呢?神通要依止禅定而有,所以稱作「神足」。
要修習四神足,需修八斷行(或說八個足),就是:一信、二欲、叁勤、四猗(安)、五正念、六正智(正知)、七思、八舍。
前面說念住、正勤,是精進勇猛地修學四念處,其中也有修禅定。但是修四念處時,慧的力量強過定,二者不平衡,還不能得解脫,即于此時要增長定力,所以要修四神足。
IV‧2-3.2 依《雜集論》注2釋
另一種解釋,神就是禅定。因爲禅定的境界不可思議,謂之神。禅定有四個足——依止處:欲,是希慕所修之法能如願滿足;精進,于所修法專注一趣,無有間雜;念,于所修法,憶念不忘;觀,即是思惟,若有昏沈掉舉之時,思惟對治,不今忘失。
IV‧2-3.3 釋八斷行
八斷行中第一個是「信」,修學禅要有信,你要相信有禅、有神通這件事情,並且相信自己能成就。有了信心以後,第二便能生起「樂欲」:我想成就神通,我想成就禅。要有如是願。
由于所生起的欲是很強烈的,因此能發起精進,就是第叁步驟「勤」;也就是采取行動,真實勇猛精進地修行、不間斷地修行。由于能精勤不間斷,就可以得到禅,得禅就有輕安,這是第四個步驟,即「猗」。
但是正修行中,還未成功時,有的時候心裏面打妄想,心遠離了修禅的所緣境。假設你是修數息觀,心本來應緣取息的出入相,這時心不能注意息的一出一入,跑到貪瞋癡的境界去了,就是失正念。修行的時候不要這樣,心要憶念所緣境,叫作「正念」,這是八斷行之五。若是失正念時,馬上覺悟,叫作正知,趕快把它收回來,繼續緣念所緣境,即八斷行之六「正智」。
第七個是「思」。譬如說靜坐時打瞌睡,心裏面完全不明了,不能修止也不能修觀。這時候要怎麼辦?要思惟光明,或者緣取電燈的光明,或者思惟太陽的光明。這樣的思惟光明,可以破除昏沈。
另一種思,是思惟法義。譬如你把《金剛經》背下來,于修止觀時,一方面背誦,一方面思惟其義,就把昏沈破除去了。
第八個斷行是「舍」,舍是什麼呢?舍用來破掉舉。當心裏面打妄想時,要思惟這與修止觀有障礙,是無益而有損的,要舍掉它,再把心住于所緣境。得平等位,故名爲舍。
把這八個方法攝爲四種方法,就是欲、勤、心、觀。若能依此次第修習,能精進勇猛,就可進取禅定。得到禅定以後,再修神通很容易成功。把四個開成八個,或八個合爲四個,雖有開合之異,內容是一致的。
IV‧2-3.4 釋四足處
欲、勤二足處,與八斷行的信、欲、勤、安相同。對于心叁摩地則有另外的說法:
有的人也沒有特別用功,不用一天只吃一餐飯,也不修不倒單,他好像是輕描淡寫的這麼一坐,就得定了。這怎麼回事?論上說,這個人前生修過定,他修定所栽培的種子很有力量,現在稍爲修行,以前的種子就發生作用而得禅——心一境性。前世修定的種子、定的功能,隨著你的心流到現在來,遇緣再現,現在得到攝心的因緣,定就出現了,這叫作「心叁摩地」。
觀叁摩地的「觀」是觀察:我的心現在是掉舉呢?昏沈呢?抑或正明靜地修四念處觀呢?常當要這樣警覺,這叫作觀。因這樣的正觀而得禅稱爲「觀叁摩地」。
其它經論上也提到,未修四念處觀以前,要先檢查自己什麼樣的煩惱偏重,是散亂心重?貪心重?瞋心重?或有別的業障?或是慢心太高?檢查之後,就修對治,使令心裏面調和,沒有障道因緣,這時候再修四念處觀,心能夠正念有力,就容易成就禅。有些情況是,精進勇猛修四念處,智慧增長了,定沒有增長,所以定慧不平衡,慧多定少,這時候修四神足,增長定的力量,定力與智慧平衡了,就容易得解脫。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卷第十。(大正31,643頁下欄)
《雜集論》卷十。(大正31,740頁上欄)
IV‧2-4 五根與五力
五根與五力同是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。
這五種稱爲根,根是增上的意思,它有很大的力量,能使令我們修學的善根,漸漸增長堅固,所以稱作根。這與前面所講的四正勤一樣。修叁十七道品時,先是精進勇猛地修四念處觀(四念處及四正勤);後來又加上禅的力量(四神足);但還是繼續修四念處觀,就有了信、進,以及念、定、慧了。初修時,也有此五法,但是不夠堅固。
IV‧2-4.1 信
信究竟是信什麼?還是苦集滅道,你能相信世間五蘊是苦,世間有苦有集;出世間是滅、是道。或者相信一切法都是因緣有的,是畢竟空寂的,是無我的。在未修四念處觀之前,我們初開始接觸佛法,從語言文字上面的了解,對于佛法觀察世間現象的種種道理,有的人也會得到一點信心,例如世間事相的千變萬化是無常,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,容易認同;但是這種信心不牢固。若能繼續學習,多看佛教經論,對于語言文字的佛法信心又增長了一點,但還是不牢固。若能修四念處觀,又修習奢摩他,有成就時,于定慧中所得的信心就與前面的不同,是更加深刻、更堅固的。對于佛所證悟的法、對于聖人成就的勝義,也有了真實的恭敬心。這種由自己修行而得的信心,就是五根中的信,它不同于由語言文字上所生的信心。
IV‧2-4.2 進
進實在就是四正勤,但這個時候是特別的精進而不懈怠,勵力勇猛的修行。
IV‧2-4.3 念
念是不忘失,不忘聖言。于精進修行之後,念力也大大的增長了。
IV‧2-4.4 定
定就是四神足,現在還是修定,這時定力也增長了。
IV‧2-4.5 慧
慧是觀察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的智慧,即是四念處中後二種念處。
由于信進念定慧很堅強,所以稱作根。可以說這時候的五根,是煩惱、魔障所不能屈服;日常中的貪欲、瞋恚等煩惱都不能夠勝過它。若是繼續修行,信進念定慧的力量可以降伏煩惱,可以降伏魔障,這時候就稱爲「力」。
辨內外凡位
叁十七道品的修學,在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神足的階段,尚屬外凡,若是成就了信進念定慧五根、五力,就進入了內凡。以內凡位的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來配屬五根五力,暖、頂位成就五根;忍、世第一位成就五力。到了忍位時,雖然還沒有入聖位,但是他已決定不退轉,《成唯識論》把忍位分爲叁品忍,中品忍兩剎那,上品忍一剎那,世第一一剎那,無間入于見道位,也就是得聖道了。
IV‧2-5 七覺支
「覺」字怎麼講呢?從無數劫以來就在生死裏面流轉,現在忽然覺悟真理,如從大夢中覺醒過來,所謂「久處生死大夢,于今方覺真谛」,今天開始覺悟了這是怎麼回事了,所以叫作覺。就像人睡眠覺醒過來,這時候入于聖人的境界了,所以稱爲「覺」。見道位,在小乘佛法裏是證須陀洹果;在大乘佛法,就是初歡喜地。
七覺支有七個支分,即念、擇法、精進、喜、輕安、定、舍。
IV‧2-5.1 念覺支
念,即是明記不忘,「不忘尊教」。什麼是尊教?有兩種解釋:一、佛說的法門,你依著它來學習,起修時,這個法門的情況在你心中明明了了,都能憶念。二、你受邬波陀耶(親教師)或阿阇黎所教示者,就是「尊教」。你在行住坐臥中,心裏面能把這個法門現出來,是名不忘尊教。
這裏面應注意的一點,就是修行的法門不是自己的虛妄分別,…
《維摩诘經講記 佛國品 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